最近,一則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15日關閉的消息刷遍全網,儘管蝦米音樂及其「東家」阿里巴巴暫未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但在「蝦米音樂即將關停」話題討論區,不少網友直呼「青春和記憶沒了」。
5年前,「最嚴版權令」的發布標誌著中國數位音樂市場正式進入了正版化的時代。為了留存用戶,音樂APP們開始「買個不停」;相應的,音樂播放器們也開發了單曲下載收費、無損音樂播放付費、VIP曲庫包月付費等多種收費形式。
在線音樂的付費市場逐漸擴大、音樂APP財報表現搶眼,無不讓圍繞付費會員的精細化運營充滿了想像力。不過,如何提升數位音樂付費用戶比例,推動數位音樂付費制度的建立,依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亞蘋 實習生 周珈萱
【動態】 首代音樂付費APP蝦米音樂或將關閉
日前,微博認證「前華納/環球音樂中國市場總監」@相徵發文稱,蝦米音樂或將於2021年1月關停;科技產業微博號@果殼放大燈也表示,蝦米音樂或將執行人員變動。
12月1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了解到,蝦米音樂創立於2007年。新用戶在首次使用該APP時,需先選擇感興趣的音樂分類,系統會據此生成不同的主頁面;同時,蝦米還會根據用戶對不同歌單的收聽、點讚和分享數據來更新用戶畫像,依靠AI算法和百餘種分類曲目,打造個性化的聽歌體驗。
不僅如此,蝦米音樂還在業內探索在線付費模式,即,用戶上傳音樂至蝦米網,由蝦米審核、補全專輯和歌曲信息,完善曲庫,用戶可在蝦米上免費試聽、付費下載。當歌曲版權方上門收取版權費用時,蝦米根據下載所得談論版權費分成。這一舉措在當時也吸引了如燕池、方拾貳、程璧、何小河等一批小眾音樂人。
彼時,蝦米音樂憑藉「技術流」的標籤斬獲一大批小眾音樂愛好者。公開數據顯示,到2013年,蝦米網註冊用戶數超2000萬,月均有200萬首歌曲被用戶收聽。同年,蝦米音樂「賣身」阿里巴巴集團,與天天動聽合併為阿里音樂。
儘管截至三湘都市報記者發稿,蝦米音樂及其「東家」阿里巴巴仍未就關停之說發表任何評論,但阿里巴巴在網易雲音樂B2輪融資中的領投動作,以及淘寶88VIP會員的聯名權益從蝦米音樂改為網易雲音樂黑膠VIP的行為,似乎宣告著,中國在線音樂市場將由過去騰訊、阿里巴巴、網易「三分天下」轉向騰訊、網易「兩虎相爭」的新時代。
【行業】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財報亮眼
業內人士評價稱,曾一度被譽為「業餘愛好者最好的音樂風格百科全書」的蝦米音樂逐漸沒落的境遇,似乎已在2015年開始的版權大戰時埋下伏筆;即便蝦米音樂退出舞臺,現有用戶也會自然轉向其他播放器。
各家公布的財報或許從側面證明著,用戶正逐漸向頭部平臺聚集。11月11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發布的三季報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總營收同比增長16.4%至人民幣75.8億元(11.2億美元),其中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55%至人民幣14.6億元(2.15億美元);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5170萬,同比增長46%,環比淨增長460萬,創下2016年以來單季最大淨增長。
此外,網易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淨收入為人民幣186.6億元,同比增加27.5%,其中的網易雲音樂已成為網易手中的一張「增長牌」,淨收入為人民幣39億元,同比增加41.6%。網易在財報電話會上披露,網易雲音樂Q3持續保持高增長,付費用戶數、付費率顯著提升。
除了表現亮眼的財報,隨著國內音樂市場進入數位化時代,無論是叱吒歌壇多年的歌手還是頗具流量的偶像藝人,其新歌也開始選擇以付費數位音樂的模式上線。
12月11日13時,泰勒斯威夫特發布新專輯《evermore》,單價25元/張的數位音樂專輯上架不到一分鐘,便在QQ音樂上售出超18萬張。
6月12日零點,周杰倫最新單曲《Mojito》在騰訊音樂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上線,該單曲上線僅一小時便售出百萬張,由於銷售太過火爆,QQ音樂系統一度崩潰,不少消費者在付費時彈出「下單失敗,請重試」的提醒。
【數據】
數位音樂市場規模超290億,逾五成消費者願為版權付費
在線音樂市場「蛋糕」有多大?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未來音樂業態專題研究報告》中指出,2020年中國數位音樂市場規模將超過290億元,2021年有望達到317.6億元。隨著5G、AI、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在線音樂產業的價值將被深入挖掘,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報告》顯示,從用戶數量看,國內音樂客戶端用戶規模呈逐年攀升趨勢,從2017年的5.05億人增至2020年的6.18億人,但用戶規模增速放緩;目前,在線音樂行業已步入存量競爭階段,行業內部競爭激烈。
12月10日,三湘都市報記者以「你願意為音樂付費嗎?」為主題發布網絡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有50%的受訪者曾購買過音樂播放器上的付費服務,另有54.1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支付一定的音樂版權費用。為了支持「愛豆」肖戰,湖南大眾傳媒職業學院小袁買了10張《光點》單曲,「單曲的銷量代表著偶像影響力,3元一張的價格比起實體CD來說也便宜不少。」據公開信息統計顯示,肖戰單曲《光點》僅10天,總銷量就超過了3430萬張。
觀點
靠「爆款」難長久,應激發不同群體付費需求
「目前數字平臺盈利仍然是少數,雖然當前用戶的音樂付費意識有所提升,但是付費用戶的比例還是較少。」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小瑩在2020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之「數位音樂產業生態版權治理與創新發展」主題分會上指出,國內頭部數位音樂平臺的付費用戶佔比約6%,「包月、包年付費只是付費音樂發展的初步階段,靠周杰倫、肖戰等『爆款』難以複製和長久,平臺應持續激發不同用戶群體的付費需求。」
吐槽
買了會員還要花錢買數字專輯,不合理
「尊重版權付費是應該的,但為何開通了會員,新歌上線後仍需購買數字專輯,聽同一個明星的歌,竟然要花兩次錢,這讓人無法理解。」12月11日,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小王表示,為了聽周杰倫的歌專門下載了QQ音樂並開通了連續包月會員,可其單曲《Mojito》上線時,仍需支付額外的3元來獲得播放權益。
她介紹,QQ音樂上有音樂包、豪華綠鑽以及單曲3-5元不等的數字專輯3種付費模式,其中8元/月的音樂包能暢聽VIP曲庫中的任何音樂,每月還有300首音樂下載權益,「付費的數字專輯,也有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後轉為免費播放曲目,付費用戶的特殊權益無法持續體現。」
家住長沙湘江世紀城的周小姐介紹,在網易雲音樂及QQ音樂的版權大戰下,兩個APP要麼購買了如《歌手·當打之年》《中國好聲音》音頻資源的獨家播放權,要麼包攬流量小生或廠牌歌手的數字單曲播放權,「音樂播放器不像視頻播放器,一首歌的時長3-4分鐘,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為了聽歌在兩個APP上來回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