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曾作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古蹟眾多,名聲眾多,因城市建在鄱陽湖邊,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騷客必去遊玩的地方。在鄱陽湖岸,有一座石山,因會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被稱為:「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
這座山就是九江湖口的石鐘山。北宋文學家蘇軾當年夜泊山下,寫了一篇《石鐘山記》,主要記錄的是石鐘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在遊記中他反駁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詳細的求證了為什麼這座山叫石鐘山。
既然是著名的名勝古蹟,歷代文人都去過遊覽,那麼我自然要去的。從九江客運站乘坐到湖口梅家洲碼頭的班車,歷經1個多小時,穿過了很多個村莊,這一路上的村莊帶給我的印象很深,全部都是重新規劃好的2,3層樓房,統一牆體刷白,有的人家裝有馬頭牆,很有小康家庭的氣派。
梅家洲碼頭到對岸只要3元錢,人、牲畜、汽車、摩託車都可以乘坐,只管上,船票有專人一個一個的收,我很佩服售票的人,如何知道哪些人買過哪些人沒買?可能靠自覺吧。江水滾滾,發動機攪拌著江水,5分鐘即可到達對岸。
不愧是4A級景區,連山門都那麼的復古莊嚴。進入景區,蘇軾的石頭雕像立在門前,當年蘇軾送其子蘇邁去饒州當縣尉,路過石鐘山,特地劃著小船來到石鐘山山底,以求證「為什麼叫石鐘山」,這座山真的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嗎?
原來,石鐘山是由石灰巖構成,山底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所以叫做石鐘山。並且石灰巖結構的,有許多的小孔,浪打水推,吞進去吐出來,蘇軾在《石鐘山記》中這樣說的:「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石鐘山作為一座只有60米高的小山,裡面的古蹟還是很多的。有忠烈祠,碑廊,梅花亭,抱林禪寺等,鬱鬱蔥蔥的樹林,嶙峋的怪石,漫遊在山中,聆聽浪打石發出的呼嘯聲,品一品蘇軾當年對於石鐘山名字的好奇之心,這裡非常值得一看。
雖然離開九江很久了,唯獨石鐘山對於我來說記憶猶新,懷念乘坐擺渡船人們忙碌的情景;也想再聽一聽石鐘山發出的那種如鐘聲般鏗鏘有力的響聲,去過很多風景名勝,獨愛石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