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高效農業促農增收
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
標準室內遊泳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星級文明創建常創常新
竹山成為全國生態水電大縣
新中國成立70年、十堰建市5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竹山縣在黨中央和省委、市委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竹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湖北「一芯兩帶三區」、十堰「一心兩翼三高地」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深入實施「一核兩帶三為主」(以大城區為核心,竹房城鎮帶、堵河生態文化旅遊帶為兩帶,脫貧小康為主責、產業強縣為主題、生態立縣為主線),以系統化思維謀劃推動竹山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9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195倍,從2012年突破50億元跨入「百億級」僅用6年時間。
聚力脫貧攻堅,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竹山地處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主戰場,是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2014年全縣244個行政村中239個是貧困村,其中建檔立卡省定重點貧困村61個,貧困人口總規模4.8萬戶14.65萬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為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3%。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竹山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脫貧舉措,做好戶戶走到、扶貧作坊、安幼養老、強基固本四項重點工作,系統化推進產業提質、就業增收、設施配套、綜合保障、志智雙扶,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效。近三年來,全縣新建茶園12萬畝(總面積達到27.7萬畝),發展食用菌1350萬棒、中藥材4.7萬畝、菸葉2.5萬畝,基本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產業對接全覆蓋。完成700個集中安置點15058戶41053人易地搬遷任務,改造農村危房11777戶(其中貧困戶4135戶),大批群眾搬離「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建成運營扶貧工廠16家、扶貧車間88家、扶貧作坊355家,配套建設安幼養老服務中心49所,帶動3339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五年來,全縣累計減貧36895戶118211人,6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出列55個。2018年竹山縣在全省扶貧成效考核中獲A類等次。
加快產業轉型,激活高質量發展動能。竹山縣位於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作為限制開發區域,始終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優化完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綠色食品、服裝服飾、健康醫藥、清潔能源、珠寶玉石等產業集群,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69.5:9.4:21.1調整為25.0:40.1:34.9,發展活力持續釋放。按照「百億農產品加工」定位,培育以茶葉、中藥材、林特等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130萬畝,比2011年淨增40萬畝,茶葉綜合產值達到21億元,農產品加工值突破70億元,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省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向荒山要地近萬畝,建成「一區五園」工業平臺,電子產業園納入全市「專精特新優」型特色產業集群,規模企業達到41家,規上工業總產值較1978年增長489倍。自上世紀70年代開啟生態水電大縣建設序幕,先後建成潘口、小漩、龍背灣等大中型水電站,堵河幹流梯級開發全面完成,總裝機近90萬千瓦,年產值達6億元,稅收對財政貢獻率達到11%以上。依法管護、有序開發綠松石資源,形成開採、研發、加工、檢測、營銷等全產業鏈,成為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獲準創建全國綠松石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發展「全域旅遊」,推進堵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建設,創成國家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6家、國家水利風景區1家,探索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新路子。推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電商網點覆蓋80%以上行政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1978年增長176倍,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新增長點。
深化改革開放,創優高質量發展環境。竹山縣是全國「十星級」文明農戶創建發祥地,被譽為「來自基層的偉大創造」,敢為人先是竹山固有的精神基因。進入新世紀以來,竹山先後建成全國首個綠松石原石公盤交易平臺,組建全省首家縣級農商行,在全市率先推行行政審批首席代表制、率先組建招投標管理局,全縣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竹山縣按照黨中央部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一網覆蓋」,行政許可事項減幅54%,鄉鎮、村可網辦事項開通率分別達到99.9%、98.4%。實施「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以「減證」促「簡政」,企業設立登記壓縮至1.5個工作日,市場主體數量連年保持快速增長。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減稅降費措施,僅2019年上半年就為市場主體減免稅款、辦理退稅近億元,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省市發展布局,搶抓南水北調機遇,與北京石景山區建立幹部交流培訓、精準扶貧、產業招商、教育衛生、商務文化旅遊等22個方面對口協作機制,成功舉辦兩屆「八大處中國園林茶文化節暨竹山茶文化周」活動,有效推介了竹山優勢資源,展示了地域特色文化,為竹山農產品「走出去」開闢了新渠道,竹山文化旅遊區域品牌獲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最佳人氣獎」。2018年全縣外貿出口4.18億元,較2012年增長5.8倍。
推動鄉村振興,鞏固高質量發展基礎。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長期以來竹山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也很突出。2007年以來,竹山縣結合水電移民、工程搬遷、扶貧開發、村莊整治等,以國、省道為主軸,先行先試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成功探索出一條貧困山區統籌城鄉發展新路子。2011年省委、省政府將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竹房城鎮帶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村莊環境、公共服務得到全面提升,區域城鎮化率由2010年40%提高到58%。黨的十八大以來,竹山搶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延長竹房城鎮帶五年政策機遇,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確立「一核兩帶三為主」發展思路,探索推進「1+3」計劃、「5+1」行動,縣城規劃區由15平方公裡拓展到99平方公裡,獲全國第六屆文明城市提名,先後創成省級衛生城、省級園林城、省級森林城。堵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建設多點發力,「一核兩帶七組團」旅遊格局初具雛形,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十二五」以來,全縣先後投入30多億元,結束竹山沒有一級路、不通高速路、沒有公交車的歷史,公路總裡程達4800公裡,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兩小時」經濟圈目標圓滿實現。全域實施以產業、綠色、衛生、潔淨、亮化工程和素質提升工程,加快補齊了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短板,竹山實施鄉村振興「5+1」工程促脫貧入圍2018年全國民生示範工程,官渡鎮百裡河村入選「省級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村」,秦古鎮獨山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堅持生態優先,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綠色是竹山發展的最美底色。竹山縣始終堅持以生態立縣為主線,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強化「一庫淨水永續北送」政治擔當,紮實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和「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綠滿竹山」完成造林10萬畝,300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2.69%,比2011年增長11.49%,累計創建市級以上生態鄉鎮15個(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9個)、生態村167個,省級綠色示範村18個、宜居村莊5個。城鄉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汙水、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均達85%以上。以「廁所革命」為重點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改各類廁所2.8萬個,建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範村162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按期整改到位,投資近億元關停堵河源核心區7座小水電站,投資1.2億元完成縣城集中飲用水源取水口遷移,境內Ⅰ至Ⅲ類水體達標率100%,縣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達標率100%,堵河幹流水質穩定保持Ⅱ類以上,其中潘口電站壩上斷面達I類。2018年全縣優良天數比例為92.8%,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成功創建「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增進民生福祉,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每年縣級財政用於民生領域支出超過85%,2018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1978年增長123倍和171倍。堅持穩字當頭,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以內。各項惠民政策有效落實,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應保盡保,義務教育「全面改薄」、村衛生室標準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醫院遷建、精神病院擴建、殘疾人康復中心、老年養護院等民生工程有序推進,竹山一中、職教集團、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投入使用,恆升小學、秦巴文化藝術中心建成啟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健全完善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留守兒童校外託管「竹山模式」在全國推廣。深化「十星」創建,評選「十星級」文明戶5.8萬戶,培育了一批國家、省、市級文明村鎮,湧現出「全國第六屆道德模範」劉學舉、全國「最美鄉村醫生」王煥雲等先進典型。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常態化開展「三查三保」(查隱患保安全、查責任保穩定、查問題保發展)、「四大四包」(大排查、大調研、大化解、大穩控;包化解、包處置、包穩控、包到底)專項行動,系統化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安全隱患,全縣掃黑除惡成效滿意度和群眾安全感穩居省市前列。
全面從嚴治黨,夯實高質量發展保障。黨的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竹山縣始終對標黨中央要求,旗幟鮮明地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紮實組織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主題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始終保持正確發展方向。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落實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完善了推動竹山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舉措,確保了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竹山落地落實。實施基層黨建「整縣推進」計劃,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落實村「兩委」換屆候選人縣級聯審,圓滿完成縣鄉換屆和村「兩委」換屆。牢固樹立在脫貧攻堅等急難險重一線培養選拔使用幹部的鮮明導向,加強幹部日常監督管理,出臺人才新政25條,營造了幹事創業濃厚氛圍。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實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月報告制度,增強了黨員幹部紀律規矩意識。成功承辦全市「十進十建」工作推進會,竹山做法在全省推介。從嚴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委、市委實施意見,率先推行縣內公務接待「四菜一湯」標準,堅決懲治群眾身邊「微腐敗」,為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紀律和作風保障,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幹事創業環境。
(組稿:中共竹山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