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一起悅讀
圖片來自網絡
第六章:美國傳教士與洋務運動
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的美國傳教士主要譯著介紹
1, 《金石識別》
美國人代那撰,瑪高溫口譯,華蘅芳筆述,1871年出版,共十二卷,金石即礦石。該書介紹了礦石的形狀、辨色、性質、用途、分類及其鑑別方法。徐惟則在《增訂東西學書錄》中稱近代「所譯金石家諸書,以此最為有用」。
2,《地學淺釋》
英國著名地質學家雷俠兒著,瑪高溫口譯,華衡芳述,趙宏繪圖,1873年版,凡三十八卷。瑪高溫、華蘅芳二人翻譯此書是為了與《金碼識別》相配套,華氏在序中言道:「自金石識別譯成之後,因金石與地學必互相表裡,地之層累不明,則無從察金石之脈落,故與瑪高溫譯此書。」該書在瑪高溫家中譯成,瑪高溫則一邊行醫,一邊譯書。華蘅芳回憶說「時有踵門求醫者,輒輟筆待之,及醫畢再譯」,「有時瑪君為人延去治病,則坐視而自理稿本以待其歸」。該書為近代中國譯介的第一部地質學著作,翻譯起來極為困難,華蘅芳因譯此書曾得一場大病(血痢之症)。他回憶說,「此書厄我甚矣」,譯完後「精力便大衰」,「書中系統介紹了西方近代地質學知識,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因、地質變遷、地質分期、生物衍化等內容。卷一總論中言:「地球全體均為土石之質凝結而成,人苦未常深求其故,以為尚能察究某金某石之所在或淺或深已足以致用矣。及細考之而知地質時有變化及其變化之故有關於生
物者,則不得不再究其鳥獸蟲魚草木之種類以為識別。如是窮源竟委,遂成地理一家。」該書的出版標誌著近代地質學系統傳入我國,曾在19世紀末產生廣泛影響,梁啓超認為《地學淺釋》應為人之必讀書,他說:「人居天地之間而不知天地作何狀,是為大陋,故《談天》、《地學淺釋》二書不可不急讀,二書原本固為博大精深之作,即譯筆之雅潔,亦群書中所罕見也。」
3,《光學》
該書由英國田大裡輯,金楷理譯,趙元益筆述,沙英和曹鍾秀繪圖,沈善蒸校字。1876年出版,分上、下兩卷,原系金楷理的光學講稿。該書對近代光學原理進行系統介紹,上卷主要論幾何光學,系統介紹光順直線而行、光速、小孔成像、影、照度、光行差、光的反射與折射、各種鏡面成像、眼睛和視覺等光學原理。
下卷為波動光學,包括光浪」(光的波動性)、光與熱、光與色、光譜及其應用、光的偏振等並附有「視學諸器圖說」(即光學儀器介紹),如透光三稜鏡、弧面回光鏡、顯微鏡、太陽顯微鏡、收景暗鏡、斂景明鏡等。該書中關于波動光學內容是首次傳入中國。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次介紹了 「以太」說,以太,英文為ether,本是古希臘哲學家設想出來的一種媒介,在19世紀西方科學界被廣泛使用。西方科學家認為「以太」是一種存在於原子間的、不可稱量的精微粒子,以此來解釋物理現象,如光的傳播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現象等,金楷理在書中把Ether「譯為「以脫」,認為傳光氣就是「以脫」之一種。他說:「空中及各質內俱有傳光氣,此傳光氣能傳光亦能傳熱」,「此氣與尋常氣不同,……其氣動時,感動別質,能令別質蕩動,蓋此氣具有物質之性,若無質安能感動他物邪?」他認為此氣「是以脫類也」,而且「惟用傳光氣浪之說始可解一切不邇之事」嚴「〕後來傅蘭雅在《光學圖說》、《治心免病法》中把ether譯為「以太」。「以太」說在 ] 9世紀被一些知識分子所接受,如譚嗣同專門著「以大說」,並在《仁學》中用「以太」來構建他的哲學體系。20世紀初,隨著相對論的提出和物理學研究的深人,「以太」論逐漸被拋棄。
4《測候叢談》
原作者不詳,由金楷理譯,華蘅芳筆述,共四卷。卷一介紹氣象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述光為熱之源,用化學和力學理論解釋空氣的成分和性質、空氣熱度變化、水陸傳熱散熱之不同、空氣中水氣變化原理等;卷二論風、雨、霜、露、、雹、雪、雷電;卷三論天氣變化及其成因及如何推算天氣變化;卷四論空氣含水量,氣壓與風向的關係,及光環、霓虹、海市蜃樓、隕星、旋風等現象。作者指出:「測候之學須用兩法,一為已知其大端而推驗其變數,一為細測其瑣屑之故,按其年月逐一記之,如是歷久即可知其一定之理。」在近代傳入中國氣象學著作中,《測候叢談》是最有價值的代表作。梁啓超評論說,「地文之書,《測候叢談》最足觀。」
5,《無線電報》
英國克爾撰,美國衛理口譯,範熙庸筆述,共一卷,八章,闡述無線電的原理和用途。
6,《日本學校源流考》
美國路思義撰,衛理口譯,範熙庸筆述,凡一卷。詳述日本明治維新前後教育改革的歷史。
7,《工業與國政相關論》
英國司旦離遮風司撰,衛理、王汝聃譯,凡二卷。闡述國家對工業的幹預和保護,及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8,《四裔編年表》
英國博那撰,林樂知口譯,嚴良勳筆述,共四卷,1872 年出版,是江南製造局出版的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以編年史方式敘述1860年前各國歷史。
9,《埏紘外乘》
林樂知口譯,嚴良勳筆述,共二十五卷。埏紘,意為邊遠之地。敘述法、德、荷、比、英、美等27國歷史。
10,《東方交涉記》
英國麥高爾輯著,林樂知、瞿昂來同譯,共12卷,光緒六年版。該書從克裡米亞戰爭講起,評述了保加利亞起義, 1877年俄土戰爭的起源和過程,英俄圍繞土耳其同題的鬥爭和妥協,聖斯特法諾條約,柏林會議對土耳其的宰割。作者立論比較公正,對土耳其表示同情。林樂知在序言中稱該書「所載系近日俄土之戰之本末,有關於歐洲各國及文件往來若何辦法之處言之甚詳,對英俄無所偏袒」。梁啓超把它列入《西學書目表以列國歲政計要》。
11,《列國歲證計要》
英國麥丁富得力輯,林樂知口譯,鄭昌棪筆述,共12 卷,1878年出版。該書是麥丁富得力於1873年根據駐京各國公使抄錄的本國「歲單」(類似年鑑)編輯而成。全書類似於世界各國總覽,卷首為各國人口、土地、鐵路長度、電線長度、商船噸位比較表、英國三十年來國內和國際貿易統計表、歐美各國國債表`歐洲各國信教人數表;卷一至卷八述歐洲(歐羅巴大洲〕各國概況,包括奧匈帝國、比例時、丹麥、法國、德國、英國、希臘、義大利、荷蘭、葡萄牙、俄國、西班牙、瑞典、挪威、瑞士,卷九述土耳其、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卷十至卷十一述美洲的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秘魯、聖多明各、薩爾瓦多、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卷十二述非洲(阿非利加大洲)的阿爾及利亞、好望角、埃及、賴比瑞亞、摩洛哥、奈塔勒,亞洲(亞細亞大洲)的錫蘭、印度、日本、噶留巴、波斯,最後述澳洲(澳大利亞洲)各國。作者在介紹各國時,一般包括人口、疆域、沿革、官制、文教、宗教、兵制、商業和進出口貿易、稅收、財政、幣制、鐵甲炮船,對歐美國家還介紹議院、屬國、鐵路電報、郵政。該書較早提到「股分公司」、「合同」、「拍賣」等經濟名詞。鄭昌在序中稱「此書於為國之計、安攘之道,裨益者廣」。此書被時人認為是了解世界大勢的必讀書目,梁啓超把它收人《西學書目表》。
本書作者簡介:王立新,1966年10月出生,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文章連結: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1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2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3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一章4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1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2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第二章3
美國政府對傳教事業的支持和保護
傳教士和商人的攜手合作
傳教士與商人之間的猜忌和矛盾
晚清政府對傳教士的政策
「廣西國之學於中國」: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性理之學」:神學和古典哲學的傳入
格致之學: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傳入
「富國養民策」:西方經濟理論的傳入
「教民之學」: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論的傳入
「安民新學」:傳教士與西方社會政治理論的傳入
新舊古今之爭:傳教士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批判
「泯中西之界限」:傳教士與中西文化會通
挑戰與啟示:教會學校的興起及影響
教會教育模式與傳統中國教育的比較
教會女學的興起與發展
教會學校兩種辦學模式分析
校園裡的反纏足運動和婦女解放
中華教育會及其對晚清教育改革的幹涉
中華教育會與教會教育
傳教士:儒家教育的批評者
傳教士的教育變革計劃
丁韙良與京師同文館
丁家立與北洋大學
福開森與南洋公學
丁韙良與京師大學堂
第五章:美國傳教士與鴉片戰爭後「開眼看世界」思潮
《東西洋每月統記傳》
裨治文與《美理哥國志略》
傳教士在新開通商囗岸的出版活動
裨治文對《海國志》的影響
《合省國說》的美國觀
雅裨理與徐繼畲的《瀛環志略》
美國傳教士與洋務運動
雙方合作的表現
受聘于洋務機構的傳教士生平介紹1
受聘於上海廣方言館和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傳教士
受聘於廣州同文館的傳教士
洋務派的基督教觀
洋務派對自由派傳教士的認可
教會學校培養洋務人才
創辦報刊,促進洋務思想的傳播
為洋務運動提供建議和方策
傳教士與洋務時期的翻譯事業
丁韙良著作及其影響
丁韙良著作:關於自然科學著作
丁韙良《西學考略》及其影響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