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院校大陸招生委員會公布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的招生簡章,招生範圍與去年一樣,但仍只面向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蘇等六省市,共有91所高校預計招生共1566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臺灣首次開放2所公立大學面向大陸招生,分別是金門大學和彭湖科技大學。大陸學生畢業後仍不能留臺就業。
5月14日起報名 考生或將赴臺後再體檢
今年是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的第二年,根據招生簡章,招生名額並沒有按各省市分配。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本省本科二批分數線以上,不限專業背景,均可報名。每人不限學校可填寫5個志願,各大學依報名學生成績高低排序,再依學生志願順序及招生名額決定錄取名單,發榜後,若同學不願赴臺就讀,仍可重回大陸高考系統。
今年的報名時間為2012年5月14日起至6月19日下午5時截止,考生需登錄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的網站(http://rusen.stut.edu.tw/)進行網絡報名。臺灣高校將於今年7月4日前結束本科錄取工作。凡被臺灣招生學校錄取並經本人確認就讀的考生,不再參加大陸高校統一錄取,考生所在省(市)級招辦不得再向大陸其他高校投放已被錄取的考生檔案。
據招生簡章,今年「不允許大陸生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等的政策依然執行,但新增了兩所公立學校,分別是金門大學和彭湖科技大學,分別招生41名和35名。
另外,去年由於臺灣大學大陸招生的健康檢查項目繁瑣,令不少家長和考生叫苦不迭。今年考生則有望赴臺以後再由錄取學校安排檢查。據了解,目前臺灣相關部門正在修改相關規定,健康檢查有可能可以到臺灣後,再由錄取學校安排檢查,而考生也可能可以到臺灣後,再由錄取學校協助辦理醫療傷害保險,屆時將以考生的錄取通知單上的規定為準。
同等條件下 福建考生更有優勢
據了解,為招攬生源,今年不少臺灣高校都面向大陸生獨立設置獎學金。如輔仁大學新設獎學金,本科生獎學金可獲得最高50萬新臺幣(相當於四年學雜費);淡江大學為成績優秀的大陸學生提供2年學雜費全額獎學金,名額為當年大陸考生錄取人數的10%;臺北實踐大學設有大陸學生勤工儉學獎學金,依據學行表現、家庭經濟狀況,每學期擇定大陸學生總額百分之十的名額,每學期最高發給一萬元的獎助學金。
除獎學金外,更有部分臺灣高校招生老師深入大陸中學,與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上個月,臺灣靜宜大學招生老師就親赴泉州,在泉州九中、北師大泉州附中、實驗中學、城東中學等4所學校進行宣講,同時提出可邀請家長考生提前赴臺考察等優惠條件,藉此吸引考生。
靜宜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大陸事務組組長呂富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因是臺灣高校首次招生,眾多家長和考生對各項政策及報考程序等都比較陌生,最後錄取的人數不足千人。實際上,根據臺灣高校的錄取方式,各校錄取人數是根據其各專業的報考人數來進行調整的,如去年臺灣輔仁大學原計劃招收40名本科生,最終卻錄取了99人,實際報到的有54人。也就是說,只要大膽填報,分數符合要求,就完全有可能被臺灣高校錄取。
尤其是對福建考生而言,呂富美認為,優勢將更明顯。她說:「福建尤其是閩南地區學生,在語言、文化等各方面與臺灣都較為接近,也能更快適應臺灣的生活、學習。」出於這方面考慮,在同等條件下,福建考生被錄取的機率將更大。
政策逐漸開放 在臺學習生活更便利
「赴臺讀大學,實際是讓學生多了一次選擇的機會。」實驗中學校長魏獻策表示,去年該校就有2名學生被靜宜大學錄取,「如果說第一年很多人都在觀望,那麼今年這種面對面與臺灣高校接觸交流的形式,更受學生歡迎」。
在臺灣高校前來與學生的交流中,不少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費貴不貴?對學業要求是不是很嚴格?如果對錄取的專業不滿意,可不可以申請轉專業?
針對這些問題,靜宜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大陸事務組組長呂富美表示,在臺灣念大學的費用,理工類一年約2.2萬元人民幣,文史類約2萬元,不包括住宿費和生活費。有一定家庭經濟實力的學生當然更有條件報考。
「至於學業要求,臺灣高校大都採用美式教學模式,學習環境相對自由,學生如果主動、認真學習,一般都能合格。」呂老師介紹說,很多高校都設有TA輔導中心(類似家教),學生如果課上沒有掌握所學知識,課後可以在該中心找老師進行免費輔導。而在專業方面,臺灣高校更注重學生的興趣,錄取後發現自己不適合或不喜歡該專業,可以申請轉專業。
另外,據了解,有關部門對陸生在臺就讀的政策也相對放寬,已允許陸生申請手機卡號,並且能在銀行、郵局開帳號、申請金融卡;入臺6個月以上者,可在臺灣購置汽車、摩託車等交通工具;醫療保險方面陸生可參加學生團體保險,購買臺灣國泰人壽的商業保險,或是在大陸買商業保險。
同時,許多臺灣高校也都開通了微博、博客、空間等各種網絡宣傳平臺,為大陸學生開闢了全新的資訊通道,指引大陸學生順利赴臺深造。(本網記者 葉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