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隨著最後一封錄取通知書姍姍來遲,牧天藝術工作室成立之後,首屆海外申請的英國部分圓滿收官。我們非常驕傲地宣布,我們取得了驚人的全滿貫成績:其中,來自寧波藝校的工作室籤約學員陳譽心同學,斬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全額獎學金錄取,來自沈音附中的工作室籤約學員姜琬晴同學,及工作室導師曲育瑤老師,均斬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獎學金錄取。另外,陳譽心、姜琬晴同學均獲「小英皇」(Royal College of Music)錄取。
其中,因2020年度疫情及脫歐事宜影響,陳譽心同學所獲「大英皇」全額獎學金錄取,據相應招生官描述,應為中國大陸本年度唯一一封鋼琴系全額獎學金錄取,其競爭對手不乏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及附中、上海音樂學院及附中的同學們。
無論是從寧波,還是從瀋陽,去往英國,去往倫敦,去往走出過無數世界頂尖鋼琴家的高等學府——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都是一項值得稱道的成就。而在疫情與脫歐大背景下,在各大頂尖音樂學府全面緊縮銀根的狀況下,斬獲一份全額獎學金錄取,則更是使得常人,難以望其項背。
工作室運營至今,關於海外申請,尤其是英、美、德頂尖名校的申請,我們有太多太多想要公之於眾,想要一吐為快的內容。苦於缺乏成績,苦於人微言輕,苦於忠言逆耳,唯恐貽笑大方。藉此英國申請全滿貫之際,特此撰文一篇,聊聊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系全額獎學金,是如何煉成的。
記得第一次在寧波聽到陳譽心同學的演奏時,工作室全體團隊立刻驚異於她,與其瘦削體型不相匹配的手指機能,及其時刻遊弋於作品字裡行間的絕佳樂感。在那時我們便確信,這位演奏者,有著進入國際頂尖音樂學院深造的全部天賦。
感謝譽心在寧波藝校的鋼琴導師,常凱先生,在聽完工作室團隊對譽心的評價之後,毅然推薦譽心赴工作室籤約、學習;也感謝譽心的家人,在確定具體方案後,讓她義無反顧地從寧波來到南京,直接投入到海外頂尖音樂學院的曲目準備及其他申請工作中。
一塊璞玉,如何雕琢成最終光彩奪目的成品,所需不僅是老生常談的細心、耐心,最為重要的,當屬對海外音樂學院藝術價值觀的全面了解,以及在教學執行層面,對這樣藝術價值觀矢志不渝的堅守,在曲目選擇、細節設計層面,對這種藝術價值觀的不懈踐行。
在這樣高度上,最應當感謝的,當屬工作室本年度申請最大功臣,旅美、旅德鋼琴演奏家,也是陳譽心、姜琬晴同學的工作室導師——葉霖老師。
從第一天起,葉霖老師就充分挖掘出譽心在鋼琴演奏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在曲目選擇上定下了揚長避短的重要策略。譽心最終的曲目選擇,若是放在國內藝考的大背景下,定會被多數人認為「不夠炫酷」「缺乏強度」,然而,在海外頂尖音樂學院的考學中,「彈快」「彈響」永遠只是獲取好成績的一個因素。除此之外強調音樂性、強調讀譜、強調復調特性、強調譜面的橫向句法設計,以及縱向的和聲結構,所有這些細緻入微,甚至精確到一個音的強弱與音色,恰恰才是海外頂尖音樂學院,在申請考試中,最為津津樂道的內容,也是最終拉開差距的重中之重。
在譽心的最終錄像帶中,我們聽到了一首「仿佛不那麼快」的貝多芬奏鳴曲,聽到了一首「好像還可以更響」的梅菲斯託圓舞曲,聽到了一首「似乎太過於溫和」的巴赫平均律,聽到了一首「完全不解其意」的斯科裡亞賓第二奏鳴曲,好像只有她的蕭邦練習曲Op.10 No.4,明白無誤地表現出,她是一位極具才華的青年鋼琴演奏家。
然而,所有這些殫精竭慮,所有這些通常觀眾無法聽懂的細節,所有這些國內院校「似乎不會這樣彈」的精妙設計,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最終一次,由鋼琴系主任,著名鋼琴家喬安娜·麥格雷戈領銜的線上面試中,盡數收穫了他們所應有的讚譽。在最後一次面試中,喬安娜如是說:「我真的非常驚訝,能聽到不把速度當成唯一標準,而是真正極具音樂性的貝多芬奏鳴曲,你的巴赫與斯科裡亞賓也充分說明了,你已經是一位極具才華的鋼琴演奏家。」
這或許是對這樣藝術價值觀最好的註解——除了又快又響之外,請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在自己的演奏和教學中,究竟是否理解何謂音樂性,何謂讀譜,何謂走句與結構,何謂音色維度,何謂對不同聲場的綜合把握。如果日常教學或演奏中,以上內容全部欠奉,很抱歉,或許對海外頂尖音樂學院的衝刺,應當從重塑價值觀做起。
陳譽心演奏斯克裡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在與我們的海外籤約學生及家長溝通時,他們總有疑問,在你們反覆提及的,你們對文書、對流程的精確把控之中,那幾篇文書,究竟是不是照本宣科的內容,究竟是不是根本沒人看的八股與廢話?
事實上,就連我們自己,在漫長的申請流程中,也一度陷入懷疑:這樣長篇累牘,冗長繁瑣的文書,是否真有必要?像絕大多數人所做的一樣,機械化地複製粘貼一下自己的履歷,講幾句不鹹不淡的片兒湯話,是不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我們日常的繁重工作?
直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最終輪面試之時,直到鋼琴家喬安娜·麥格雷戈,在第一個問題中直接從文書問起是,我們才發現,一切努力均未白費,於無聲處,驚雷響起。她問道:「你的文書非常與眾不同,你講述了一個生動而又感人的故事,這篇文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具才華,而又渴望登上更大舞臺的青年鋼琴家形象,可否與我們聊聊你的文書?」
在我們的文書撰寫過程中,我們的流程團隊,在負責人陸映彤老師的帶領下,始終秉承一個重要理念:唯有真實,方可動人。與其他考生漫無目的的羅列榮譽、或是直接套用模板不同,我們要求,每篇文書的每個故事、每個細節,必須真實來自於考生本人、而文書的精神內核,也一定要真實存在於考生的內心世界。一切虛偽的、外人生搬硬套的內容,在最終的面試中,一定經不起推敲。
於是,我們看到,在本屆申請中,為了每個學校的不同文書題目,我們的文書團隊會與考生做三至四次,甚至更多次、更多次的溝通,有時,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我們在深夜再一次發送信息給考生或家長,反覆核實。
源於生活,以真實為本,來自於考生本人的真情實感,再加上文法與修辭上的修飾。所有一切疊加,才有了最終文書中,一個瘦削的寧波女孩,在寧波港畔,戴著耳機,聆聽斯克裡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遙望紅日西沉的壯闊場景。才有了最終打動全體評委,甚至在面試中不得不提的精彩文書。
除文書外,其餘所有流程工作,也一如文書寫作一般。通常學生固然可以通過糊弄、通過模板來完成一份乏善可陳的申請,但在工作室全體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悉心地將每一個或明或暗的細節全都盡數完成,絕對會收穫一份,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絕佳成績。
然而,無論是本屆考生,還是下一屆以及再之後的考生,他們的海外徵程都遠遠沒有結束,今年三月,讓我們共同期待本屆海外考生美國院校的最終揭榜。而未來,我們也萬分期待,更多有志於申請海外頂尖音樂學院,有志於將藝術價值觀上升至國際高度,有志於將音樂作為畢生事業的同學們,前來諮詢、洽談工作室海外申請相關學習、籤約事項,後疫情時代,我們期待與更多青年鋼琴家的不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