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戴芸副教授與東北財經大學宗計川教授、博士生李紀陽在管理學中文頂級期刊《管理科學學報》2020年第7期發表了題為《慕"名"而來的投資偏誤—有限關注視角下的實證檢驗》的學術論文。
注意力是一種稀缺的認知資源,而有限關注則是個人投資者無法避免的一個固有認知偏誤。在任何一國資本市場上,個人投資者(「散戶」)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市場參與者,而在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則長期以來主導著A股股市交易。相對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更容易受認知局限的影響。面對數千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如何選擇或進行組合,個人投資者每天經過蘇寧電器,這會不會使其更易於購買蘇寧雲商的股票?也就是說,那種更易於感知的股票名稱是否更容易吸引投資者的關注,而這種有限關注又將如何影響股票價格走勢與投資回報呢?
我們基於首發上市(IPO)公司的股票名稱,研究在缺乏股票交易的歷史信息的情況下,股票名稱的辨識度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並引入投資者有限關注度這一視角解釋股票名稱辨識度對於股票投資收益的長短期影響。具體論證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1)從通順度、熟悉度、地理和行業信息度以及產品代表度四個維度衡量IPO公司的股票名稱辨識度;(2)描述股票名稱辨識度對於股票收益的長短期影響,包括對IPO首日收益的影響,對IPO上市後一年內不同時間維度上收益的影響;(3)通過構建基於投資者異常關注度和股票名稱辨識度雙重排序的投資組合以及進行面板回歸,實證檢驗股票名稱辨識度對於股票收益的影響是通過投資者有限關注而發生作用的。
我們發現:(1)股票名稱辨識度對於股票收益的影響主要存在於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高的股票中,論證有限關注度更容易影響個人投資者的投資回報;(2)基於IPO股票的名稱辨識度,本文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呈現相反的交易策略。在短期,機構投資者偏向於淨賣出股票名稱辨識度高的股票,而個人投資者偏向於淨買入股票名稱辨識度高的股票;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者的交易策略又會向反方向變動。這些證據表明,個人投資者受有限關注度的影響,會被股票名稱辨識度高的IPO股票吸引,傾向於買入股票名稱辨識度高的股票,而機構投資者會利用個人投資者這一交易傾向進行反向交易。長期來看,基於股票名稱的認知偏誤逐漸被股票交易信息所糾正,由股票名稱辨識度所引起的有限關注度影響,在長期得到糾正。
已有文獻研究表明:面對海量的信息,個人投資者更容易基於股票的最簡單可得的信息(例如股票名稱)而衝動地做出投資決策。相較於以往研究,本文的創新和研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文使用IPO公司的股票名稱研究股票名稱對於投資收益的影響,有助於更好地建立因果聯繫。很多文獻基於股票名稱的變動這一事件,發現改名可以提高股票的收益,例如網際網路泡沫時期,將帶有網際網路特色的「.com」納入股票名稱將顯著提高股票收益。然而,主動的股票更名可能伴隨著公司在其他方面的政策變動,例如產品供應的改動或者企業架構的重組,因此股票更名對於股票收益的影響更可能來源於對於公司經營情況變動的信號作用。本文基於IPO公司的股票名稱,發現經營業績相似的公司因為股票名稱辨識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股票收益,可以更好地識別股票名稱對於股票收益的因果影響。第二,本文使用通順度、熟悉度、地理和行業信息度、以及產品代表度四個客觀維度衡量IPO公司的股票名稱辨識度,有助於解決文獻中關於IPO股票名稱與IPO股票投資收益之間關係的爭論。Alter等(2006)和Pensa(2006)分別基於學生調查和網絡調查測算股票名稱的流暢度,發現流暢好讀易記的股票名稱在上市時的回報率顯著較高。按照與Alter等和Pensa等相同的問卷調研方法,劉亞琴(2008)發現在中國市場上股票名稱評分越高的股票,IPO首日收益反而越低。導致國內外學者截然相反的發現的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基於調查問卷的評價結果對受調查者的分布較為敏感,受調查者的評價也容易受上市公司的廣告等宣傳手段影響,從而存在穩健性和內生性的問題。因此,賈璐熙等(2016)提出使用簡潔度、通順度、寓意和易辨識度四個指標對公司名稱評分,並發現評分越高的公司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因此具有更好的流動性和更高的公司估值。本文根據股票代碼和公司名稱的差異將評價體系設為通順度、熟悉度、地理和行業信息度、以及產品代表度四個指標。相比於公司名稱,股票代碼的辨識度對於股票投資決策的影響更為直接。此外,賈璐熙等(2016)沒有直接考察公司名稱對於股票收益的直接影響。本文用一個客觀評價體系衡量股票代碼的辨識度,並直接研究股票名稱辨識度對於股票收益的影響,可以更直接地解決文獻中的爭論。
第三,本文進一步豐富了關於股票關注度如何影響股票收益的研究。宋雙傑等(2011)研究谷歌搜索量和IPO市場首日超額收益率和長期累積收益率的影響,發現IPO前有更多投資者關注的新股,首日回報較大,長期回報低於行業內其他股票。俞慶進和張兵(2012)發現當期百度搜索量跟當期收益成正相關關係,但滯後期百度搜索量與當期收益成負相關關係。張繼徳等(2014)研究百度指數和月度股票收益率的關係,發現當期的百度指數與當期的股票月度收益率成正相關,而滯後一期的百度指數與當期的股票月度收益率成負相關。本文發現股票名稱辨識度高的股票首日收益較大,IPO後短期回報低於其他股票,與宋雙傑等(2011)的發現較為一致。但以往文獻往往直接討論股票關注度對於股票收益的影響,而不討論決定股票關注度的因素。本文進一步提出股票名稱辨識度與IPO股票關注度正相關,是IPO關注度的前置決定因素。
第四,以往文獻發現股票關注度對於股票收益存在當期正相關、未來負相關的反轉關係,但股票關注度對股票收益的影響不能被規模、換手率和帳面市值解釋。本文引進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交易博弈的這一視角,發現機構投資者會基於個人投資者的有限關注進行反向的交易操作,從而提供了關注度與股票收益反轉關係的交易操作上的解釋。
戴芸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副教授,2014年於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獲得金融學博士學位。在加入嶺院之前,戴芸曾先後任教於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實證和實驗金融學,研究項目涉及兼併收購、企業上市、薪酬管理、創新創業、殭屍企業等。已有研究發表(含接受)在《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Control》、《經濟研究》、《管理世界》和《管理科學學報》等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