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2021-03-01 丁香學術
1 月 13 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 2020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此次共有 8 個知識創新類和 2 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本次入選項目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知識創新類項目「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 - 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以及解決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技術創新類項目「小麥抗赤黴基因 Fhb7 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和知識創新類項目「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則聚焦國計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
據介紹,該評選活動自 2015 年以來已開展 6 屆,此次聯合體成員學會推薦的項目較往年數量明顯增加,體現了「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日臻完善,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不斷擴大;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康樂院士團隊鑑定出 4VA,是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蝗災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分子 4 - 乙烯基苯甲醚(4VA),並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證明 4VA 是飛蝗群聚信息素。實驗室合成的低劑量 4VA 能夠吸引到大量野生蝗蟲種群。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還被認為是昆蟲學和化學生態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中提出的基於昆蟲化學感受操控的 4 種防治策略被認為是未來害蟲綠色防控的新方向。《自然》雜誌( Nature)配發編者按和專門評述文章,F1000 Prime 評價推薦系統給予最高推薦,世界主要媒體均報導了這一重大發現。
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4:584-588)。
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解析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的三維結構,揭示藥靶的重要特徵,開發特效藥迫在眉睫。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了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並發現兩個臨床候選藥物
新冠病毒的主蛋白酶在病毒生活周期中起關鍵調節作用,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藥物靶點。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組成抗新冠聯合攻關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主蛋白酶與抑制劑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這也是世界上首個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闡明了抑制劑精確靶向主蛋白酶的作用機制;發現依布硒和雙硫侖等老藥或臨床藥物是靶向主蛋白酶的抗病毒小分子,且二者已被美國 FDA 批准進入臨床 II 期試驗,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上述成果為抗新冠藥物的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2:289-293)。
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紅色)與抑制劑(黃色)的複合物結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重大戰略舉措,而科學研究衰老是應對老齡化的重要基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合作,系統解析了靈長類動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標記物和調控靶標;揭示了老年個體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機制;在系統生物學水平闡明熱量限制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炎症通路延緩衰老的新機制;發現基於核心節律蛋白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器官衰老機制的理解,為建立衰老及相關疾病的早期預警和科學應對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Cell,2020,180:585-600;Cell,2020,180:984-1001)和《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2020,10:1-18)等雜誌。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動物模型是科研攻關五大主攻方向之一,是闡明致病機制和傳播途徑、篩選藥物和評價疫苗的基礎研究工作。發現與鑑定對新冠病毒敏感的動物、研製檢測動物體內病毒的試劑、使動物準確模擬疾病臨床表現,是造模的三個關鍵難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武桂珍、譚文杰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王健偉團隊合作,通過比較醫學分析,培育了病毒受體高度人源化的動物,建立了模型特異的檢測技術,證實了病毒入侵受體,遵循科赫法則證實了致病病原體,揭示了新冠肺炎免疫特徵和病理特徵,再現了病毒感染、複製、宿主免疫和病理發生過程,系統模擬了新冠肺炎的不同臨床特徵,在國際上第一個構建了動物模型。
應用動物模型,闡明了系列疾病機理,篩選到了系列有效藥物,完成了國家部署的 80% 以上疫苗評價,模型研製方法和標準提供給世界衛生組織(WHO),供國際研究使用。
該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2020 Jul;583:830-833)和《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雜誌(Animal Model & Experimental Medicine,2020 Mar 30;3:93-97)。
腦是人類智能活動的物質載體,研究發育過程中腦結構功能的建立,將揭示智能形成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同時為相關醫學應用提供理論線索與技術方案。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展開合作,通過高通量單細胞組學分析對人類胚胎發育關鍵期的海馬體、下丘腦、大腦皮層多亞區以及視網膜進行了細胞構成圖譜及基因調控網絡研究,對關鍵細胞類型的功能發育進行了追蹤,揭示了多個腦區發育的關鍵時間節點與基因,詳細繪製了人腦的動態發育藍圖,為相關疾病的診療提供了堅實基礎
多篇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自然》(Nature, 2020, 577:531-536)、《自然 -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4063)等雜誌。
在生活中,從冥想到體育鍛鍊等行為可能增強免疫力。然而,大腦活動是否可以直接控制發生在脾臟等淋巴器官內的免疫反應,長久以來並沒有嚴格的實驗證據支持。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行為調控抗體免疫的腦 - 脾神經通路。
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胡霽課題組以及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裡發現,脾臟如果喪失神經支配,疫苗接種後機體就不能正常產生抗體。進一步實驗表明,這是因為大腦內被稱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區域有一類 CRH 神經元與脾神經相連。激活 CRH 神經元,會增加脾神經活動,進而可以增進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反之,抑制 CRH 神經元會降低疫苗的效力。進而他們還設計出了一種小鼠的行為範式,可以通過激活這一新發現的腦 - 脾神經通路來達到增強抗體產生的效果。這些發現,首次建立了大腦活動可以增進抗體產生的一條神經通路,指出了將來利用鍛鍊、冥想等行為增強疫苗效果、加強人體免疫力的可能
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1:204-208)。
吃飯後膽固醇合成才開啟?和肝臟中的一類蛋白密切相關膽固醇是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脂質,但太多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人在進食碳水化合物時,膽固醇主要靠自身合成獲得。合成膽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上調合成,飢餓時則抑制,這其中的機制長期不清楚。
武漢大學宋保亮實驗室在膽固醇領域取得新的突破,該團隊發現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島素促使肝臟中 USP20 蛋白被磷酸化修飾,USP20 穩定膽固醇合成途徑限速酶 HMGCR,從而上調膽固醇合成。抑制 USP20,降低血脂、減肥及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該發現不僅揭示了人體的營養感應機制,還證明 USP20 可以作為新的降脂藥物研發靶點。這一研究成果及其應用將惠及全民健康。
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8:479-484)。
面向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團隊在水稻高產和氮高效協同調控機制領域獲得重要突破。研究發現了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新組分 NGR5 通過介導組蛋白甲基化修飾來調控植物響應土壤氮素水平的變化,同時與生長阻遏因子 DELLA 蛋白競爭性結合赤黴素受體 GID1,實現赤黴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在高產水稻品種中增加 NGR5 的表達可在減少氮肥的條件下,仍可獲得高產。該發現找到了一條既能保證高產提高又能降低氮肥投入、減少環境汙染的育種新策略,為培育「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綠色高產高效新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農業生產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 367 eaaz2046, 2020)。
小麥抗赤黴基因 Fhb7 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鐮孢菌引起的小麥赤黴病被稱為小麥「癌症」,抗源稀缺,是威脅糧食安全的重大國際性難題。
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研究團隊歷時 20 年,從小麥近緣屬植物長穗偃麥草中首次克隆出主效抗赤黴病基因 Fhb7 並闡明其功能、抗病機理和水平轉移進化機制。同時,利用遠緣雜交將 Fhb7 轉移到推廣小麥品種中,赤黴病抗性表現穩定,且對產量沒有顯著負面影響。
目前團隊選育的多個抗赤黴病小麥新品系已進入國家及省級區域試驗或生產試驗,並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為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提供了「金鑰匙」。另外,Fhb7 對鐮孢菌分泌的單端孢黴稀族毒素的廣譜解毒功能,有望應用於其他作物抗鐮孢菌病害的遺傳改良,以及解決糧食和飼料中的黴菌毒素汙染問題
該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2020,368:eaba5435)。
鐮孢菌(Fusarium)侵染小麥籽粒後導致減產毀質抗原受體信號轉導機制及其在 CAR-T 治療中的應用CAR-T 細胞治療已經成功地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但面臨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和細胞持續性低等挑戰。CAR 的信號元件來自抗原受體 TCR 的 CD3ζ 鏈以及共刺激分子如 CD28。目前對 CAR 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共刺激信號元件,而忽視了抗原信號元件。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研究組、北京大學醫學部黃超蘭研究組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組合作,通過定量質譜和生化方法發現 TCR 的 CD3ζ 鏈具有特殊的信號轉導功能,可以同時招募抑制性分子 Csk 和活化性分子 PI3K。將 CD3ζ 胞內區加入臨床使用的 CAR 序列中,可使得 CAR-T 細胞持續性更好,抗腫瘤功能更強,並且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的風險降低。
該成果發表於《細胞》雜誌(Cell,2020,182:855-871)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本周推薦:

顛覆認知!黃波團隊發現 T 細胞生長因子 IL-2 卻能促進 T 細胞耗竭


傳播有價值的學術報導,解讀有深度的學術文章

好文不怕貴,捨得給稿費

微信:biosyj      投稿郵箱:biosmart@dxy.cn

可為課題組代發研究宣傳,招聘啟事等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
  •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在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有關領導介紹了「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情況及本年度評選活動亮點;本年度入選項目主要負責人介紹了各項目成果的特色、創新點和科學意義。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現向社會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來源:教育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科技日報消息,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此次共有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上海這所高校入選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昨天,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團隊的「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研究項目入選。該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生命科學期刊《Cell》上,同時針對該靶點設計的抗結核小分子化合物已申請PCT專利。該成果一經發表,在學術界和產業界引起了轟動並受到廣泛關注。該研究揭示了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為開發新型抗生素、解決全球日趨嚴重的細菌耐藥問題開闢了一條全新途徑,同時也為我國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結核新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聚焦學科前沿 突出原始創新 ——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
    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相關內容詳見文末連結)。這十項成果有何特殊之處?該評選對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有何意義?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整體研究水平處於什麼位置,還須在哪些方面補短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9-01-12郭其鈺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2日電(郭其鈺)12日,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在杭州桐廬揭曉了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展示了2018年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的新進展、新成就。同時梳理記錄了該行業的發展歷程,洞悉未來趨勢,推動其向縱深發展。
  • 2017 年度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北京時間1月26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17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排名不分先後)。據悉,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是經22家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 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後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現將2015年度入選項目名單(附後)予以公布。入選項目名單按主持單位拼音順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後。
  • 201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日前,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教育部科技委於2018年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經過地方和高校遴選及公示、部門形式審查、學部初評和專家綜合評議4個階段,最終推選出10項2018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揭曉
    「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昨天(30日)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十位各領域院士專家現場揭穿了這些流言的真相。發布會上還解析了「科學」流言產生的十大「套路」。本次發布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是在騰訊指數數據的基礎上,從2019年發布的73條「科學」流言中,由專家評委根據其傳播廣度和危害性投票選出,均為百姓關注話題或與生活息息相關。
  •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3月7日電(記者王珏玢)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布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此次入選的十大進展包括:三疊紀具喙的基幹龜類及龜類的早期演化;改寫有袋類起源的混元獸;距今3至4萬年前人類踏足高海拔青藏高原腹地;古生物學教材《生物演化與環境》;從化石研究現代鳥類生物學特徵的演化;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不對稱飛羽;揭秘海洋生態系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中的響應過程;埃迪卡拉紀具附肢兩側對稱動物的足跡;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貴州劍河寒武系苗嶺統及烏溜階層型剖面和點位。
  • 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高校申報和公示、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等評審流程後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西大「清江生物群」發現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西大「清江生物群」發現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 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
  • 西北大學「清江生物群」成果領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科研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並在十大進展中排名首位。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科學》《自然》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2019年1月2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揭曉。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山東科技大學「2020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2020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評選活動期間,全校上下廣泛參與,宣傳部、新聞中心從全年的校園新聞中進行推薦,在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最終遴選出20條新聞作為山東科技大學「2020年度十大新聞」候選新聞,送各部門、各單位投票,學校官方微信同時組織網上投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