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主題]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卻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們無法預見。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生成性課堂具有不可預定性,其隨機性造就了許許多多的生成性問題。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認為「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教學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課堂教學是否能儘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採取靈活的行動,調動學生最大的積極性,使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藉以為發展他們的自覺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
[背景材料]
本課是根據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和第十三課的教學目標藉以編寫成語故事小報為內容,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從已有素材中選擇需要的資料製作一份由幾個成語小故事組成的圖文並茂的單頁小報。該校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上信息技術課,一人一機,學生操作水平較熟練。所以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借班上課的實際原因,我把教材處理成兩節課的教學並作一節課上,並相應改了教學重難點。由於時間原因,正式開課前沒有在該校其他班級試教過,所以有可能在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上有偏差。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藝術字和圖片的插入與格式設置的基本方法;設置好標題和正文的字體、字號和字形。
技能目標:能把不同的word文檔中的內容複製到自己的word文件中去。為每一個故事插入一張相配套的圖片並調整好文字環繞方式、位置和大小;為小報插入一個藝術字報頭「成語故事」並調整好大小和位置;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感受我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喜歡成語故事,喜歡成語。
【教學重點】:
把不同的word文檔中的內容複製到自己的word文件中去。 插入藝術字和圖片美化故事小報。
【教學難點】:
把不同的word文檔中的內容複製到自己的word文件中去。 插入藝術字和圖片美化故事小報。
【課前準備】:成語故事文字和圖片資料。
[案例描述]
片斷1 講故事引入教學內容
師:同學們,今天,由我來為大家上一堂信息技術課。我找點輕鬆的內容,不如來講個故事吧! 生:有點興趣,臉上表情開始放鬆了。
師: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歷史故事流傳至今,已演變成了一個個寓意深刻的成語。有誰知道關於成語的故事,給大家講一個?
生舉手:《守株待兔》……(講故事)
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生:兔子撞在樹上是偶然的,農夫等下去是不會有兔子的。
師:是的,這個故事還說明一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得到應有的報酬,獲得成功。 師:大家還有什麼故事? 學生湧越舉手。
師:不如這樣,老師已經準備了好幾個成語故事,放在你們電腦的「D:\成語故事」文件夾下。請大家自己打開去瀏覽,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什麼。
片斷2 通過範列作品掌握小報製作的要點 在打開教師指定的文件夾瀏覽了裡面的故事圖片和文字後,教師適時拋出了本堂課的任務:
師:大家覺得故事和圖片看起來方便嗎?
生:不怎麼方便,看了故事再去看圖片,換來換去不方便。
師:是的,所以老師把這些故事製作成了一張成語故事報,大家來欣賞一下。 出示已做好的小報給同學們欣賞。
師:同學們,大家覺得這幾張成語故事小報怎麼樣?
生1:小報的文字顏色很好看,每一個故事一種顏色。
生2:每一個故事的題目很清楚。
師追問:是怎麼處理的?
生2:把故事題目的字體變大了。
師補充:題目字體變大了,讓人在看故事時先知道故事的題目是什麼,也吸引你去看故事。師:還有嗎?
生3:每個故事都有一張插圖,很漂亮。
師:對,只是文字太單調了,插上一張圖片,可使小報更加美觀,而且圖片也可以吸引人的眼球去看這個故事。
生4:小報中還插入了藝術字作題目,很好看。
師:是的,小報中還插入了「成語故事報」幾個大字,這部分在報紙中我們稱為什麼?
學生沒有回答到老師預設的答案上來。
師引:我們平時看的報紙都有一個名稱的,如「小學生世界報」、「華商報」等,我們稱之為報紙的名稱或報頭。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不光給大家帶來這些成語故事,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任務。要求選我們也選2—3個故事製作成一張成語故事報。一會兒請我們的吳老師把好的選出來列印貼在學校的宣傳欄裡給全校的同學們欣賞。
片斷3 突破難點、為豐富作品呈現作準備
做小報第一步:把不同的word文檔中的內容複製到自己的word文件中去。 教師演示把幾篇故事複製在一起。由於同學們現在正打開一個或幾個故事在看。
所以教師的演示要在此基礎上開始:
1.滑鼠單擊工具欄最左端的「新建空白文檔」,拿一張白紙。
2.務欄上切換到打開的故事,選中文字,複製。
3.到任務欄上切換到空白頁,粘貼。
4.務欄切換到成語故事文件夾,打開第二篇故事同樣的方法複製到新建的文檔中。
5、預設:根據平時自己的教學經驗,同學在把幾個不同文檔中的內容複製到一個文檔時,會出現以下問題:A,同一段內容在新建頁中複製兩次;B,複製第二份時,光標沒有定在末尾,所以所以複製出的內容順序錯亂。C,漏選了部分要複製的內容,使內容不全等。教師等學生出現問題時根據問題的面一對一或集體輔導。
同學們仔細看老師的示範操作,然後獨立嘗試操作。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收集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
信息1:大部分同學沒有出現老師預設的問題。
信息2:很多同學已經通過字體顏色和大小修飾文字了。
信息3: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使用插入圖片了。
[教學反思]
此次課堂教研活動是本人去其他學校借班上課。由於自己一直在農村中心小學教學,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寄宿制實驗小學的學生情況有一定差別。導至課前一些預設在課堂上很難生成,甚至根本不會生成。有些教學環節設計上也出現了偏差。由此,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如下小結。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需環節,課堂的導入是學生主體地位的依託,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教師要格外重視課堂導入設計,要創造良好的氛圍,調整學生的情緒。更何況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內在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信息技術課主導應用任務驅動法展開教學。有些學生一上課就問「老師,今天有什麼任務」。這樣機械地應用任務教學法,學生不免對信息技術課產生一絲厭倦。如何在課堂導入環節下功夫,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課堂所要完成的任務上來,是一堂課良好開端的關鍵。在本堂課中,學生第一次和老師接觸,心裡判斷著老師,也產生一些防備心理。學生們一雙雙眼睛看著老師,表現得比較拘束。這時,老師跟同學們說,我們來講個故事吧。然後老師引導學生想想看到過的成語故事。很多同學都能講出一兩個。一個輕鬆的話題,頓時讓同學們放開了,一雙雙手都舉得高高的。所以隨後的整堂課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都很積極。同學們聽了一個故事肯定不過癮,老師馬上說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幾個故事,放在電腦裡。順利地把同學們引到了教學任務上來了。 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服務的。在第二個片斷中,教師出示的範例小報,目的是要讓學生對製作小報有個大概的印象。從欣賞小報中討論出通過字體、字號、顏色、藝術字和圖片等對小報進行修飾。在討論時,老師應該把學生回答的幾個方面通過板書羅列出來。然後再讓大家來討論製作小報時哪一步先做,哪一步後做,有了先後步驟,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後面預設的幾次不同側重點的階段點評也能明確點評的重點,以利於學生對作品有層次地點評與把握。 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從中了解學生的操作水平面,適時調整教學策略。信息技術老師也和其他學科教師一樣,往往懷裡揣著新課程理念,可面對公開課又不敢放得太開,生怕收不住,達不成教學目標。在片斷3中,由於教師以往的教學經驗,幾個文檔內容複製到一個文檔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再加上對學生掌握水平不了解,採用教師演示給學生看的方法,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裡教師可以通過相鄰同學討論和自主嘗試的方法讓同學們先自己去想想辦法。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有時往往很多方法老師也不知道,學生卻想出來了。教師從學生中尋找電腦小能手,通過學生的演示來突破教學環節,既解決了問題,又給優秀學生以展示的機會,對這些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探索中無疑注入了強勁的推動劑。信息技術教師招聘備考交流群
掃描二維碼,回復「信息技術」即可入群
2021年想上岸教師編
良師開設面試一對一上岸課
若是對於面試不知所措的
又想抓住機會想考上岸的
可來預約良師1對1面試課及測評
讓你有實力去面試,而不是自己去冒險
幫助你考編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