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那會,住宿條件還不太好,宿舍一共有8位同學,每到夏天,蚊子肆虐,每晚都很難熬,就是掛上蚊帳也不怎麼頂用。待到第二天,幾位兄弟往往都會聚在一塊,看看誰身上被咬出來的包多,而每次比較之後,我們寢室最胖的「老六」都會一馬當先,於是大家一致認為蚊子喜歡叮胖的人。
後來,又有一些人補充,說是蚊子喜歡叮O型血的人,或者蚊子喜歡叮小孩,理由是O型血的人血液有特殊的味道,更易招蚊子;而小孩子皮膚薄,蚊子容易吸出血液來。上面這些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血型。目前我們常用的血型系統為ABO類型,即按照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物質不同,來進行區分的。如果血液的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的,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的,這樣的血液則為A型血;如果紅細胞中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則為B型血;如果紅細胞中含有A和B兩種抗原,而血清中沒有抗A和抗B抗體的,則為AB型血;如果紅細胞中不含A和B兩種抗原,而血清中同時含有抗A和抗B兩種抗體的,則為O型血。
無論是哪個類型的血液,其都是由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所組成,只是紅細胞和血清中的抗原和抗體不同而已。蚊子吸血,更確切的來說,是進入產卵期之後的雌蚊,其目的就是為了從血液中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特別是一種蚊子體內無法自主合成的蛋白質,利用這種蛋白質來推動卵巢的發育和合成卵細胞,只是血液的數量足夠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說蚊子是不可能會辨別出人的血型來,更不會有偏向於什麼血型一說。
我們再來看一下蚊子是否更喜歡吸小孩的血。蚊子的吸血工具為它們嘴部非常細的口器,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蚊子的口器中共包含著6根細針,這6根「分工明確」,其中的2根呈「鋸齒」狀,且非常鋒利,可以很輕鬆地刺入人的皮膚,同時還可以起到尋找毛細血管的作用;有2根隨後將人體的皮膚組織分開,相當於「扶手」的作用。當血管找到以後,在蚊子口器中央的2個細針就開始工作了,首先一條會向人體注射「麻醉劑」和抗凝血物質,然後另外一條便從人的血管中吸出血液,通過管道流進蚊子的腹部。
對於蚊子的口器來說,無論是其長度,還是鋒利程度,都能達到完全刺入皮膚、深入毛細血管的目標,無論是老人、中年人、小孩都一樣,因此蚊子也不會在叮人前,先判斷一下人的年齡,它也不可能這樣的能力。
那麼,蚊子叮人難道都是隨機的嗎?當然也不是這樣,其中起到決定性因素的就是蚊子特殊的生理活動規律,特別是它們對於周圍環境的感應機制。
首先,蚊子的視力不佳,看不清周圍的物體包括周圍的人,但是它們卻具有另一套敏銳的感應機制,那就是溫度感應系統,由於在夜間,人體的溫度通常都會高於周圍環境的溫度,當人體向外界傳輸熱量時,就會被蚊子的溫度感應系統所捕捉到,因此人體暴露在環境中的部位,蚊子在夜裡是「感應」得一清二楚的,而且體溫越高的人,就越容易被蚊子所鎖定。
第二,蚊子的嗅覺也比較靈敏,它們的嗅覺和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聞到氣味是不一樣的,蚊子對從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從體表分泌汗液中的乳酸、體表塗抹化妝品中含有的硬脂酸類物質等,都會給蚊子提供目標和指引。
第三,蚊子雖然視力不佳,但是對於光線的強弱還是比較敏感的,它們喜黑不喜白,喜陰不喜陽,大多數的蚊子種類都是晚上出來活動,而且夜晚在開燈時也基本不怎麼活動。因此如果白天穿著深色的衣服活動,特別是到樹林或者草叢地帶,那麼也會有較大的機率吸引到蚊子。
綜合以上的分析,具有如下特徵的人,或者從事一些相應的活動,被蚊子叮咬的機率較大,比如肥胖的人、肺活量大的人、經常出汗的人、剛運動完還沒有洗澡的人、孕婦、化妝品或者香水使用較多的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