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28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徐欣蔚 李韻 見習記者 方濤)「杭州500千伏瓶窯變就像小型『電網博物館』,歷史和未來在這裡共存。漫步站內,不經意間就會穿越回三十年前。」8月21日,52歲的吳金祥身著米色工作服,端坐於主控室大椅子上,深情的目光望著老監控屏,都是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吳金祥是浙江電力檢修公司瓶窯運維站運維班長,從事運維工作已有33年。在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變電站運維中,電網的快速發展讓變電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工作至今的瓶窯變也逐漸成為了一座「電網博物館」,這裡保存的電網「老物件」,它們斑駁陳舊的樣子與現場高速運行的各類電網設備相互印證,演繹著變電站30年來的歷史變遷,見證著浙江電力的飛速發展。
木墊板用來抄錄負荷電度 第一批超高壓運維人員成「頂梁柱」
早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華夏大地前,華東電管局於1978年4月13日以(78)華字第07號文向水電部報送500千伏淮南至上海輸變電工程計劃任務書。至此,浙江省首座500千伏變電站瓶窯變初具雛形。
1987年6月29日,瓶窯變啟動投運。由於早期變電站運維工作沒有監控系統,每日的負荷電度抄錄必不可少。當時,運維人員會在一塊長45釐米、寬25釐米的木墊板上,靠人工用紙定時抄錄主控室監控屏上的表計數據。「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負荷變化情況,至今已有30餘年。」吳金祥說。
吳金祥是第一批使用這塊木墊板進行負荷電度抄錄的運維人員之一。1985年,吳金祥剛高中畢業,就進入超高壓電網培訓班,進修電力專業知識。經過2年培訓,他們順利通過考試競爭上崗,成為第一批超高壓人。
吳金祥回憶說,在30年前的500千伏變電站裡,運維人員需要藉助監控屏上的指示燈、光字牌和儀表監控設備。每1小時進行人工數據抄錄、比對分析,對於倒班的運維人員來說是常態,而這塊老舊的木板便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撫今追昔,吳金祥感慨:「當時的主網接線很薄弱,上班在崗是濃茶相伴,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時刻都不敢放鬆。」
如今,電網飛速發展,監控系統早已登上歷史舞臺。運維人員只需盯著電腦監控後臺進行監盤,負荷變化情況可以輕鬆的通過後臺遙信、遙測所上傳的數據進行比對,如有疑問還可派出智能巡檢機器人,外出巡視抄錄相應表計,第一時間獲得現場設備實時數據。
記錄本裡有中英文對照 進口設備逐漸實現設備「國產化」
在瓶窯運維站黨建示範基地成列櫃裡,有這樣一組泛黃甚至有些殘破的記錄本,它上面寫著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手稿,有的甚至還有中英文對照,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手繪圖紙。
瓶窯變是浙江首個500千伏變電站,設備都是全國專家去各國考察後引進的進口設備,這些設備大概來自10個不同的國家。聊起當時的那段日子,吳金祥回憶滿滿:「設備說明書是外文的,對於我們來說,學習起來十分吃力,我們憋著這口氣、硬著頭皮上,整日埋頭查詞典、研習圖紙和資料,把設備從外向裡吃了個透,編寫、修訂和完善各類規程和制度。」
「這本筆記本裡的電力專業英語單詞就是當時技術員自學後教我們的真實寫照,30年過去了,但每每看到這些手稿,當時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每一幀都歷歷在目。」吳金祥說。
如今,500千伏瓶窯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型技術改造,當年的進口設備已換成現在的「國產化」設備,功能也愈加完善。全新的500千伏瓶窯變擁有主變壓器3組,容量為225萬千伏安,有500千伏線路10回,220千伏12回。
廠站規模不斷壯大,隨著國產智能設備的引入,過去需要數百人維護的變電站,如今僅需10餘人運維,而技術技能反而更加全面。浙江電力檢修公司還先後成立運維站綜合技術室和生產(應急)指揮室,管理體系也得到了完善。
吳金祥感慨:「我與瓶窯變攜手走過三十年,見證了初期從首臺主變、首條500千伏線路投產,到實施國產化改造,再到成為華東、浙江電網的大型樞紐變電站,我感到無比高興與自豪。」
操作票和工作票手工寫 「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的磨練
如今,變電站操作票與工作票都是格式統一的列印版格式,只需手工籤名即可,但在過去可不是這樣。吳金祥說,早在電力PMS系統出現前,我們一直都採用手寫的操作票與工作票,當時的手工擬票對於變電站運行人員來說都是一項必備技能。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由於超高壓變電站倒閘操作步驟嚴謹,不允許有任何操作閃失,所以手工擬票對於擬票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除了要專業知識過硬外,還需要最大程度集中注意力,不然稍微有點兒塗改的痕跡又得重新擬寫。「尤其是對於動輒數十步到數百步的啟動票,重遍相當費時費力。」吳金祥一邊說著一邊演示著手工擬票的要求。
隨著辦公自動化、電腦辦公的普及,國網公司PMS系統登上了歷史舞臺。PMS系統極大地改變了變電站運行人員的日常工作模式,有力推動了電力信息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新系統功能強大,它覆蓋了運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前所有終結的工作票、操作票都可以在這裡一鍵查詢,比起之前通過紙質存檔的模式來說,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存放空間。
遠方控制系統、機器人巡檢系統、工業視頻……吳金祥過去做夢也不敢想的自動化輔助設備技術如今逐一實現。「90年代,運維人員開始陸續使用自動化系統運維管理變電站辦公,那時候的我們打字都還不太會,每天都在背五筆字根表,如今已經熟練掌握各個系統的操作。」吳金祥坦言,我們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種「恪盡職守、創新發展」的浙江第一代超高壓精神,在電網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這些老一輩的電網人才沒有被時代所淘汰。也正是因為老一輩電網人的無私奉獻,才成就了浙江電力今日與時俱進,甚至領先時代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