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古法製糖「老樹發新芽」 村民共享甜蜜事業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安12月12日電 (張羽)眼下,冬至節氣將近,又到了一年的製糖旺季。在閩東山區,古法手工製糖技藝傳承人林晉與村民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熬製完成的紅糖水起鍋。 呂明 攝

  中新網記者近日來到林晉所在的福建寧德福安市,一探古法手工製糖技藝。

  車輛從福安市區出發,穿過溪北洋隧道,再行使約10分鐘就到了溪潭鎮洪口村,這裡位於福安市重點發展的溪北洋新區,也是傳統的甘蔗種植區。

師傅將糖水緩緩淋在竹墊上。 呂明 攝

  「洪口村有歷史悠久的手工製作紅糖,從清末開始村裡就有土榨坊製糖,直到解放後80年初紅糖廠歸賽江白糖廠收購,期間手工製作紅糖的技術幾近失傳。」福安市溪潭鎮洪口村黨支部書記謝生仔介紹說,古製糖業生產優質生態紅糖,原料選用賽江上遊軟沙質地種植糖蔗,爽口鬆脆,清香甘甜,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

冷卻基本完成的紅糖水結成塊,師傅用特製的工具進行分塊。 呂明 攝

  福安地處閩東山區,因生產電機、船舶等聞名,是「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還是「中國茶葉之鄉」,但紅糖製作技藝卻鮮為人知。

  手工製作紅糖技術幾近失傳的30年間,當地糖廠、作坊相繼倒閉,市面上能叫得響品牌的紅糖愈發難覓,這也給傳統技藝的回歸提供了契機。

紅糖水稠,師傅用器具將其攪勻。 呂明 攝

  古法手工製糖技藝傳承人林晉出生在紅糖製作世家,據其介紹,他爺爺的太爺爺在當地是位很出名的調配製作紅糖師。一代一代相傳下來,到林晉這輩已是第五代了。

  2000年,林晉大專畢業,到福安市農業局學習三年後,輾轉廣西省北海市創業六年,有了一定的成就。2011年,在大專老師「堅持原生態食品」理念的啟發下,林晉重新拾起祖上流傳的手工製糖工藝,將廣西省北海的生意低價轉出,回到家鄉。2012年創辦一家手工製作紅糖廠,以傳統工藝為主,把祖上製作紅糖工藝發展起來。

遊客與群眾競相品嘗。 呂明 攝

  轉眼,林晉返鄉創業即將進入第七個年頭,他的紅糖事業愈發紅火。

  2015年列入福安市一村一品的原生態農產品之一;2016年再投資百餘萬元,對製糖廠房及流水線進行全面升級改造;2017年5月,林晉生產的紅糖又在福建省旅遊局(現為「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福建省百佳旅遊商品等評選活動中,被推薦為「福建好禮」百佳旅遊商品……

  在新落成的廠房,記者看到,與傳統的小作坊不同,新廠房熬糖區、供火區、購買區都相互隔離,確保了整個紅糖製作過程的衛生,十餘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著。

  據林晉介紹,傳統製作紅糖的工藝主要有榨糖、熬糖、起糖、攪拌冷卻和切塊、包裝等六道,其中熬糖過程至關重要,需要進行6大工序,4個小時。過程中還必須有工作人員不停攪拌,過濾殘渣。

  老行當的回歸,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這兩年,林晉從廣西引進了「137號甘蔗苗」,也助力群眾增產增收。據洪口村蔗農介紹,原來每畝收入糖蔗80擔4000元,用137號糖蔗平均80擔6000元。

  在林晉的帶領下,該村走合作社模式統一收購、加工、銷售,保障了農民收入。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謝生仔介紹,去年合作社產值500多萬元,純收入達150萬元。洪口周邊甘蔗種植從300畝發展到今年的500畝,由原來一家製糖加工廠發展到現在的三家。洪口村紅糖的知名度也是一年高過一年。

師傅們在大鍋前耍著器具,慢火熬製紅糖水。 呂明 攝

  不僅如此,如今林晉在友人的建議下,搞起了工業旅遊,在新廠房內闢出了「觀光區」,讓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參觀古法紅糖現場製作的同時,不影響紅糖衛生生產,也帶動了溪潭鎮的旅遊業。

  當前,林晉生產的麥牙糖、紅糖、薑母糖等主要商品,通過代理、電商、現場採購等多種形式,已遠銷全國各地。

  「今年的紅糖產值達到300多萬元,明年爭取突破400萬元。」採訪臨別時,林晉向記者道出了他的新年「小目標」,也希望帶著村民們共同享受這份甜蜜事業。(完)

相關焦點

  • 金華蘭溪紡織「老樹發新芽」迸發強勁動能
    原標題:蘭溪紡織「老樹發新芽」迸發強勁動能 近段時間,在金華蘭溪經濟開發區和蘭江街道,浙江珺紡紡織有限公司年產8000萬米超強耐磨柔性功能性工裝面料產業化項目、浙江長隆紡織有限公司年產1.5億米高檔休閒面料生產項目、浙江萬舟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年產1.2億米時尚服裝面料項目都在加快推進。
  • 湖北浠水甘蔗節古法熬製紅糖 「甜蜜事業」助力鄉村振興
    文藝表演、古法紅糖辨識、啃甘蔗比賽、尋寶活動、運甘蔗比賽、古法紅糖現場製作……兼具趣味性、參與性與科普性,吸引大量遊客「甜蜜」遊玩。  據悉,古法製糖坊熬製紅糖,香氣瀰漫,香飄數裡,引來眾多遊客駐足品嘗觀望。牛拉石轆榨蔗,去除雜質,收集後的甘蔗汁用柴火鍋大火熬煮,沸騰去除浮沫。熬煮至水分蒸發,得到純度和濃度最好的糖漿。糖漿呈褐色出鍋,逐漸凝固成糖塊,冷卻後出糖。
  • 山東新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創立 新華製藥「老樹發新芽」發展動力更...
    經過77年發展的新華製藥「老樹發新芽」,從2015年開始運營電商業務,當年營業收入200萬元到今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醫藥電商業務年複合增長率185%,儼然已成為新華製藥的重要業務板塊。山東新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健康」)的創立,以網際網路和健康產業為推動,必將為新華製藥提供更強的發展動力。
  • 「甜蜜果」成就村民小康夢
    唱好山歌念海經,村民提前解溫飽……」這首象環民謠,是福建寧德市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葡萄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象環村現有人口620多戶共3200多人,葡萄種植面積2350畝,是福建閩東葡萄大面積種植的發源地。
  • 福安第三屆化蛟紅糖文化旅遊節:甜蜜紅糖誘客來
    福安市文體和旅遊局 欄目協辦>>> 張穎珍 郭楊貞 鄭玉良 文/圖 紅糖出爐,糖香瀰漫。
  • 深山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走進溫州文成—— 深山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2020年12月08日 03:42:04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發起的《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大型移動視頻新聞行動,今天推出第61期視頻,走進溫州文成。
  • 瀨江屯:花山腳下「釀造」甜蜜幸福新生活
    他們抓鄉村旅遊示範區建設,不斷完善高端民宿、村史館、手工紅糖作坊、旅遊碼頭、觀光步道等旅遊設施;組建合作社,對當地具有一百多年傳統的古法製糖法進行整合開發,挖掘文化旅遊特色產品;組建鄉村文藝隊伍,在景區為遊客表演,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實施鄉村風貌改造,美化村容村貌,吸引更多遊客……瀨江屯實施了一系列的提升建設。
  •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 2015-07-02 09:13:36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溫雅瓊   糖業曾經是臺灣的「甜蜜事業」,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臺時期,臺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臺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臺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臺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臺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臺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 榆林「蜂王」 帶領村民加入養蜂甜蜜事業
    近年來,勤勞的李家河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槐花資源,發展蜜蜂養殖產業。今年67歲的李建治,就是靠養蜂發家致富的典型。他在養蜂致富的同時,還帶動村裡的13戶蜂農,共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進李家河村引新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蜜蜂養殖基地,映入眼帘是一行行擺放整齊的蜂箱。李建治不戴防護頭罩,熟練地打開一個蜂箱的箱蓋,查看蜂王和蜜蜂的活動情況。
  • 泰順「蜂王」嚴立超:「甜蜜大王」的扶貧事業
    一個人,做活一方產業,致富一鄉村民。養蜂人嚴立超,就是典型。  作為泰順農村鄉土人才代表,嚴立超20多年致力於蜜蜂養殖事業,從低保戶搖身成了「養蜂大王」,養殖場越做越大,他又開始想著為村民們「謀福利」,教學養蜂,又送技術又送蜂。問他過去,他談堅守,說起緣由,因為熱愛。
  • 「窗口」看小康(61)丨深山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看文成如何讓蜜蜂成...
    2020-12-08 00:01 |浙江新聞客戶端 監製 徐月萍 夏曉恩 統籌 李陽陽 尤建明 |記者 張亦盈 吳昱燊 蔣超 章慧聰 共享聯盟文成站
  • 平順縣常龍伏:山中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秦愛國 秦風明 報導)養蜂一直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甜蜜的事業」,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兩位辛勤勞作的養蜂人。5月5日,湛藍的天空宛如一塊美麗的藍寶石,和煦的陽光讓人倍感溫暖舒服。我們一行來到平順縣西溝鄉東峪溝村時,只見村民常龍伏和老伴正在自家的養蜂場,「全副武裝」在打理蜂箱,起框、搖蜜……他熟練地操作著每個程序,憨厚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面前一字擺開的數排蜂箱,成群結隊的蜜蜂飛進飛出,「嗡嗡嗡」聲不絕於耳,養蜂就是常龍伏老兩口如今的「甜蜜事業」。
  • 郭福榮:紅薯成就甜蜜事業
    在我縣苟村集鎮王莊村,村民郭福榮通過十年的摸索種植,依靠發展紅薯產業成就甜蜜事業,走出了一條別樣致富路。隨著氣溫的持續走低,室外寒風刺骨,而郭福榮的紅薯地窖裡卻是溫暖如春,紅薯堆積如山。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正在給紅薯裝箱稱重的郭福榮,說起自己種植了十多年的紅薯,郭福榮如數家珍。
  •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行走臺灣)
    糖業曾經是臺灣的「甜蜜事業」,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臺時期,臺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臺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臺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臺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臺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臺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 「西瓜大王」的甜蜜事業
    新華社南昌6月14日電 題:「西瓜大王」的甜蜜事業新華社記者郭傑文夏日炎炎,走進江西省分宜縣鳳陽鎮的麒麟西瓜種植基地,滿地圓溜溜的西瓜引人注目,種植戶陳小紅正忙著採摘西瓜。「今天採摘的這些西瓜發往鷹潭,明天早上消費者就能在市場上買到新鮮的西瓜了。」
  • 南寧供電局貼心服務,助力「甜蜜事業」發展
    南方電網廣西南寧橫縣供電局六景供電所為當地的企業服務,主動呵護「甜蜜事業」。主動走訪,悉心呵護甜蜜事業綿長發展坐落於橫縣良圻鎮的廣西糖業集團良圻製糖有限公司,是橫縣三大製糖廠之一。2018年,該公司開始以甘蔗渣發電進行供電,裝機容量達6000千瓦時,基本可以滿足糖廠生產生活需求。可到了生產季,該公司月用電達480萬千瓦時,而且對供電穩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 子午古道上的甜蜜事業 : 麻糖
    子午古道上的甜蜜事業 : 麻糖作者:屈有錄    近日路過西鄉縣子午河川道的王家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2020-08-21 16: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鳳林祠:閩東李氏總祠,氣勢磅礴,雄偉壯麗
    幫忙帶路尋訪餘褐墓的這位李姓村民建議去看一看鳳林祠,祠是其祖祠,祠規模大且歷史也較悠久。於是驅車前往尋訪。鳳林祠就位於夏莊村一座山麓下,在村中稍一問路。驅車七八分鐘就抵達了水泥路盡頭的鳳林祠。
  • 習近平: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興閩東
    社會事業建設資金投入少、發展步伐慢,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發展滯後,沿海區位優勢沒有突顯,邊遠山區特點鮮明,地理位置偏僻,通訊信息十分閉塞,與外界聯繫不緊密,人民群眾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商品生產發展緩慢,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期。1987年,全區生產總值15.46億元,財政總收入1.1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81元。人心思富!人心思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