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安12月12日電 (張羽)眼下,冬至節氣將近,又到了一年的製糖旺季。在閩東山區,古法手工製糖技藝傳承人林晉與村民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熬製完成的紅糖水起鍋。 呂明 攝
中新網記者近日來到林晉所在的福建寧德福安市,一探古法手工製糖技藝。
車輛從福安市區出發,穿過溪北洋隧道,再行使約10分鐘就到了溪潭鎮洪口村,這裡位於福安市重點發展的溪北洋新區,也是傳統的甘蔗種植區。
師傅將糖水緩緩淋在竹墊上。 呂明 攝
「洪口村有歷史悠久的手工製作紅糖,從清末開始村裡就有土榨坊製糖,直到解放後80年初紅糖廠歸賽江白糖廠收購,期間手工製作紅糖的技術幾近失傳。」福安市溪潭鎮洪口村黨支部書記謝生仔介紹說,古製糖業生產優質生態紅糖,原料選用賽江上遊軟沙質地種植糖蔗,爽口鬆脆,清香甘甜,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
冷卻基本完成的紅糖水結成塊,師傅用特製的工具進行分塊。 呂明 攝
福安地處閩東山區,因生產電機、船舶等聞名,是「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還是「中國茶葉之鄉」,但紅糖製作技藝卻鮮為人知。
手工製作紅糖技術幾近失傳的30年間,當地糖廠、作坊相繼倒閉,市面上能叫得響品牌的紅糖愈發難覓,這也給傳統技藝的回歸提供了契機。
紅糖水稠,師傅用器具將其攪勻。 呂明 攝
古法手工製糖技藝傳承人林晉出生在紅糖製作世家,據其介紹,他爺爺的太爺爺在當地是位很出名的調配製作紅糖師。一代一代相傳下來,到林晉這輩已是第五代了。
2000年,林晉大專畢業,到福安市農業局學習三年後,輾轉廣西省北海市創業六年,有了一定的成就。2011年,在大專老師「堅持原生態食品」理念的啟發下,林晉重新拾起祖上流傳的手工製糖工藝,將廣西省北海的生意低價轉出,回到家鄉。2012年創辦一家手工製作紅糖廠,以傳統工藝為主,把祖上製作紅糖工藝發展起來。
遊客與群眾競相品嘗。 呂明 攝
轉眼,林晉返鄉創業即將進入第七個年頭,他的紅糖事業愈發紅火。
2015年列入福安市一村一品的原生態農產品之一;2016年再投資百餘萬元,對製糖廠房及流水線進行全面升級改造;2017年5月,林晉生產的紅糖又在福建省旅遊局(現為「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福建省百佳旅遊商品等評選活動中,被推薦為「福建好禮」百佳旅遊商品……
在新落成的廠房,記者看到,與傳統的小作坊不同,新廠房熬糖區、供火區、購買區都相互隔離,確保了整個紅糖製作過程的衛生,十餘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著。
據林晉介紹,傳統製作紅糖的工藝主要有榨糖、熬糖、起糖、攪拌冷卻和切塊、包裝等六道,其中熬糖過程至關重要,需要進行6大工序,4個小時。過程中還必須有工作人員不停攪拌,過濾殘渣。
老行當的回歸,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這兩年,林晉從廣西引進了「137號甘蔗苗」,也助力群眾增產增收。據洪口村蔗農介紹,原來每畝收入糖蔗80擔4000元,用137號糖蔗平均80擔6000元。
在林晉的帶領下,該村走合作社模式統一收購、加工、銷售,保障了農民收入。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謝生仔介紹,去年合作社產值500多萬元,純收入達150萬元。洪口周邊甘蔗種植從300畝發展到今年的500畝,由原來一家製糖加工廠發展到現在的三家。洪口村紅糖的知名度也是一年高過一年。
師傅們在大鍋前耍著器具,慢火熬製紅糖水。 呂明 攝
不僅如此,如今林晉在友人的建議下,搞起了工業旅遊,在新廠房內闢出了「觀光區」,讓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參觀古法紅糖現場製作的同時,不影響紅糖衛生生產,也帶動了溪潭鎮的旅遊業。
當前,林晉生產的麥牙糖、紅糖、薑母糖等主要商品,通過代理、電商、現場採購等多種形式,已遠銷全國各地。
「今年的紅糖產值達到300多萬元,明年爭取突破400萬元。」採訪臨別時,林晉向記者道出了他的新年「小目標」,也希望帶著村民們共同享受這份甜蜜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