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ICE蟈蟈
(以下是2016年聽微課整理的筆記,現在重新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主講人趙敬老師是整理收納諮詢師;《知乎》最火的收納回答者;《在行》最受歡迎整理收納行家;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博士、講師;第一整理術首席專欄作者。14年底開始整理收納諮詢服務;數百位一對一上門整理的用戶均未產生反彈。
8.15周一晚主講內容:
1.家庭傳承:
媽媽對我們的影響,包括東西貴賤理解,生活習慣具體打理,清潔等的方式,我們耳濡目染習得處理生活方式。除了生活習慣的影響,父母的基因也有關。比如母親偏向大大咧咧,教育出來的小孩也把大大咧咧認為一種生活習慣。
2.思維混亂:
普通人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偏向結構化思維,房間東西比較分類;一種是發散性思維,一受打擾就進入下一項行為。例如打掃房間時發現一本書,想起與之相關的其他書籍就開始尋找,結果偏離主題越來越遠。
3.心裡糾結:
部分人心理糾結給自己包裝為戀舊。對東西有感情、捨不得、珍惜,有些東西有情感記憶,例如整理去世親人的東西。自我認知不清,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不清楚,東西該丟該留不清楚;對自我未來期待太多,希望讀很多書,有很多興趣愛好,卻沒有付出實踐導致期待買下的東西屯著,整理時有點為難捨不得丟;家裡人關係之間,別人東西佔了地方;老想處理別人東西,覺得該丟想偷偷或者明了丟了。該丟該留無法選擇,想讓家人做決定,亦或家人買給我們的東西難於處理。例如婆婆買給媳婦的東西,媳婦很難有勇氣丟。
4.價值觀單一/混亂:
全中國人民普遍面臨問題。對於家裡東西的認識方面價值觀非常單一或者非常混亂。單一指只能接受東西價籤上面的價格就覺得是東西的價值。其實價值維度很多,第一空間價值,為了一點節約佔用更大空間。例如一學員的家裡陽臺堆積幾個大紙箱子,用來搬家時候打包用的,用北京的房價三四五萬來看的話,在陽臺紙箱佔用足足十萬塊錢的空間。幾個紙箱價值多少錢呢?幾年後找一個搬家公司幾個紙箱頂多四五十塊錢。為了便宜卻浪費十萬塊錢的空間。除了空間價值,個人時間精力也是寶貴的價值,把時間精力反覆放在收拾捯飭房間的話,太不划算了。思考價值,大腦的價值。總佔用大腦時間思考只需一次整理收納完就不用想的事情的話太浪費了。
怎麼做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整理收納後非常長一段時間或者乃至一生當中通過整理收納不會再變亂,也不會反彈成以前混亂的狀態。做到兩件事:第一弄清楚整理收納的對象,很多人喜歡按照房間去收拾家;也有很多人喜歡按照家具去規制。比如:今天收拾一個柜子,明天去收拾一下臥室。這樣的整理收納無法真正完成。因為整理收納的對象是東西,並不是我們的家具也不是我們的房間。
見上圖:如果家裡每個物品看做一個人,把家看成一個公司。一個家裡多多少少幾千到上萬物品。就打比方說不多不少剛剛好一個公司一萬人的話,一萬人裡面有些人找不著,有些部門很多人很擁擠,有些部門沒人。天天很多人擠在過道,所有人動彈不得,混亂不堪。這也是公司管理混亂的現狀。
家亂的核心是物品管理混亂這不是家務,這是一個管理。以家務去理解的話,可能很難有終結的一天。
第二大好消息就是整理收納是一項技能。哪怕你媽媽不會、哪怕你頭腦混亂、哪怕你心理情感糾結堆積、價值觀混亂。一方面需要學習,另一方面是一個技能。和所有的技能一樣,學完後必須要實踐,否則不可能真正學會它、掌握它。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理收納基本上花掉一個人30-50小時左右的時間。
不去實踐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不會成為你的技能。類比一下,遊泳,學車,學過其他任何技能,學完知識後需要千百次的實踐操作反覆訓練,形成思維觀念才不會反彈復亂。
怎麼學習整理收納?
講解涉及一些理念,一點方法(圖+文),基本不涉及工具。
1.正確的物品理念即關於家裡東西的基本認識。
第一個稱得上是資產的東西,數量在家裡是比較少的。資產跟價格沒有關係,比如存摺,首飾等。
第二是消耗品,隨著時間流逝,會折舊會貶值,比如四件套,衣服等。
第三是工具,家裡有明確使用功能的工具。工具明確的一個原則,花在功能上滿足對功能的需求。無法正確理解就會混用工具,比如變廢為寶,贈品呀等等。
第四是存儲,囤貨因為貪便宜,比如電商打折;為了便宜或者打折屯很多東西;為了尋求安全感等都是不健康的囤積。
2.正確的信息理念:
整理收納能不能達到清爽的效果在於能不能區分超量的東西和運用的東西。第一個信息是家裡有很多商品信息,商品進入家門,去掉商品包裝和吊牌,使其沒有冗餘信息。收納商品的內部東西,拆掉外包裝,用於管理。
比如,四五種咖啡、不同的茶、衝調飲料。如上圖拆掉外包裝,分門別類,整齊排列;或者不拆外包裝,直接整齊排列,用著用著會變得混亂。
第二個有意識控制家裡的顏色,大部分家裡就是花花綠綠的。洗髮護膚日用品堆在一起。可以嘗試量販個人用品,日用量統一倒在一個替換瓶子裡面,多餘的物品就放在柜子裡。選擇和家裡家裝貼切的顏色,角落看起來的信息量會比較少,東西存在感低,功能卻沒有降低。
3.方法
去掉外包裝後怎麼才能收納呢?整理和收納是兩個不同的行為。收拾房間決定物品扔不扔,針對物品進行完整的處理,留還是扔?全家整理一下花大幾個小時,衣服幾個小時,書籍幾個小時。決策物品扔還是留後再收納。怎麼決策物品丟還是留?衣服集合在一起,參考一些主要整理收納法東西是要還是不要。淘汰長時間不用的,比如一年都沒有穿的一些衣服。有些東西不喜歡,不心動了。同種的,同款的沒有新的好,看著不舒服。對需不需要的物品基本是麻木的。不合適的,不需要的不要留。人類都是消耗品,裝飾品喜新厭舊的物種。自我認知不清楚,整理時對適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是迷糊的。建議可以學習一下搭配、自我形象管理等一些知識。無心改變和學習的話就以最舒服且經常穿的為最佳選擇。
整理過程中典型的糾結有以上幾種:有感情,捨不得;家人買的,不敢扔;可以送別人/賣二手;太貴了,捨不得;萬一以後要用;不夠好;別人送的,不好扔;也許可以搭配XX……
處理掉過了好多年的物品心理生理都會捨不得。這時候可以把有情感價值和回憶物品與日常用品區分開來。
收納的基本原則
怎麼收納會讓東西管理起來更有條不紊?做好四件事就好。
固定位置:固定一個位置放一類物品,最重要的物品集中放一個位置;
多次分類:分成更多的小類;
同類集中:有感情、捨不得、回憶情感物品統一歸納;
直立存放:隔開、豎著放、增加更多。
比如文具用品,只要是文具一類的就放在一塊,可以不整理內部,只要涉及文具類的就去刨出來。
東西收納固定位置弄清楚,大類定位清晰,否則小類東西找不到。
問答環節:
1.問:貴的東西仍還是留?
答:首先分清是資產還是消耗品再決策是丟還是扔。昂貴消費品的話就該反思購物決策環節是否出錯。
2.問:有些東西老覺得丟了可惜,日後還會用到的?
答:如果是衣服的話就考慮怎麼搭配。以後會用到那先問問是否自己已經有計劃,計劃能否實行或者僅僅只是個想法而已。
3.問:買的物品最後不要或者用不上的可以賣二手?
答:這是錯誤的購物決策,購物的最終目的是負債。
4.問:整理後東西會不會變少?
答:整理不是為了東西變少而是更簡潔。
5.問:想自己動手做吃的,該購置哪些東西呢?
答: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來定。處理吃的欲望要貼合實際。
……END……
點讚是最好的喜歡,關注是最大的支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歡迎來我的小屋做客,我們一起成長,用文字記錄我們走過的歲月,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