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與人相處融洽,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學會抑制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
漢初良相蕭何,曾任沛縣獄吏,持法不枉。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鹹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
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百姓,納賢才,收用蜀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後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韓信後來在楚漢戰爭中的才幹,證明了蕭何慧眼識人。
楚漢戰爭中,蕭何留守關中,安撫百姓,徵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鬥,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提供物質保證。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拜為相國。蕭何用計誅了韓信後,劉邦對他就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劉邦還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做他的護衛。
當天,蕭何在鹿中擺酒慶賀。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穿著白衣白鞋,進來對蕭何說:「相國,您的大禍就要臨頭了。皇上在外風餐露宿,而您長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沒有什麼汗馬功勞,又沒有什麼特殊的勳績,皇上卻給您加封,又給您設置衛隊,這是由於最近淮陰侯韓信在京謀反,因而也懷疑您了。安排衛隊保衛您,這可不是對您的寵愛,而是為了防範您。希望您辭掉封賞,把全部私家財產都捐給軍用,這樣才能消除皇上對您的疑心。」
蕭何聽從他的勸告,劉邦果然很高興。同年秋天,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徵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默不作聲。
有一次,蕭何偶然和一個門客談到這件事,這個門客忙說:「這樣看來,您不久就要被滿門抄斬了。您身為相國,功列第一,還能有比這更高的封賞嗎?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在想盡辦法為民辦事,安撫百姓。皇上之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關中的民望而有什麼不軌行動啊。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蕭何說:「我怎麼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汙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塗啊。」
蕭何為了消除劉邦對他的猜疑,只得故意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汙名節。不多久,就有人將蕭何的所作所為密報給劉邦。劉邦聽了,像沒有這回事一樣,並不查問。劉邦從前線撤軍回來,百姓攔路上書,說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長安以後,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
劉邦表面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裡卻竊喜,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除。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好勝心,我們何不適當地「糊塗」點,在彼此的交往中成全別人的好勝心,成人之美,皆大歡喜。
(作者:關麗瑩)
(摘自《保健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