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文件提出,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和高素質農民等群體報考高職學校,可免於文化素質考試,只參加學校組織的與報考專業相關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或職業技能測試,嚴格執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條件。
這一開門辦學的做法受到社會普遍稱讚。此前,教育部公布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指出,對於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可免於文化素質考試,由各校組織與報考專業相關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或職業技能測試。對於符合免試條件的技能拔尖人才,由高職院校予以免試錄取。目前已有山東、陝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西、遼寧等多地高職院校為農民工群體亮「綠燈」,對其免予文化素質考試。此次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文件,既是對此前教育部方案的重申強調,也是對各地有益探索的認可推廣。可以說,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是利好,對職業教育是利好,對企業是利好,穩步發展下去,將帶來多贏的局面。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隨著我國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和新業態的勃興,低端技能人才在工作中也感到越來越吃力,而企業中的技能拔尖人才也需要一個更廣闊的舞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在對這些群體免予文化素質考試同時,繼續強調嚴格執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條件,表明相關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或職業技能測試並非走過場,也是有門檻的,這就倒逼在企業工作的農民工,要想有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就不能混飯吃,而要鑽研技術,進而實現深造,成為高技能型人才。
對職業院校來說,以前很多學校在產教融合上意識不夠主動、思想不夠解放。此次敞開大門,把招生對象延伸到退役軍人和農民工等群體,徹底地打開高等職業院校的圍牆,還原了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社會比較高端的技能人才供給重要載體的職能,而不是過去只偏於學歷性的教育,只是學校和學校對接的招生模式。
同時,放開招生對象還能解決一些地方職業院校近年來越來越突出的招生難、生源荒的問題,促使職業院校主動地和行業、企業對接,具備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能力。此外,職業院校在探索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教學模式的同時,如果實現退役軍人和農民工等群體在校園與青年學生的互動融合,也有利於各取所長,甚至有利於立德樹人。
對企業來說,要積極支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營造員工鑽研技術的氣氛,通過與企業拔尖技術人才籤訂回歸合同,支持他們帶薪「回爐再造」,實現技術人才升級。
對政府來說,近年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與其他教育類型相比,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佔比仍然較低。各地政府要繼續通過財政支持、創新理念、主動與企業對接等方式提高職教質量。同時,根據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國家支持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打造500個左右實體化運行的示範性職教集團(聯盟)、100個左右技工教育集團(聯盟)。對中小企業來說,政府部門要發揮好服務作用,讓職教集團從產業鏈的角度,為中小企業培養人才服務,也給農民工多一種深造的選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