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倪軼容
去年9月,20歲的阿里巴巴公布了「新六脈神劍」。這裡的「新」並不是針對「舊」而言,而是一個不斷升級、進化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系統。而「阿里土話」,則是其表達方式。
因此,在「新六脈神劍」裡,超過10萬阿里人既可以讀到「不難,要你幹嘛?」等無比熟悉的「老」阿里土話,又能讀到「又猛又持久」等新晉阿里土話。這些土話裡,飽含著員工們在阿里巴巴20年工作和生活的積累,已成了阿里人身上最顯而易見的「阿里味」。
然而,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阿里巴巴還有不少外籍員工,想要把「土話金句」原汁原味地翻成英文給他們看,挑戰可夠大的。別的不說,光是這些武俠名字,「六脈神劍」「少商劍」「關衝劍」,估計就要愁死不少專業翻譯。
其實,在全球化進程中,翻譯從來就是個讓人頭大的問題。
1927年,上海街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飲料:它顏色深棕,味道甜中帶苦,打開瓶蓋之後,還有充盈的氣泡湧出。更奇怪的是它的名字:蝌蚪啃蠟,這顯然不是個讓人產生食慾的名字,飲料的銷量當然也慘不忍睹。第二年,飲料公司花費350英鎊的巨款登報求譯名,最後,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誕生了: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接地氣」的翻譯有多重要。而和品牌相比,文化「出海」過程中的翻譯問題,更讓人頭疼。以文學作品翻譯為例,水平稍微次一點,翻譯就成了段子手。
有個段子就是這麼講的:一位英文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說,這次考到90分以上,我給你講個《人妖之戀》的故事。學生日以繼夜,考到90分,老師講了故事,學生一聽,靠,這不是《聊齋》嗎!後來又要考試,老師又承諾,90分以上講個《名妓》的故事。學生筆耕不輟,考到90分,結果老師一開口,靠,《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畢業前老師放了大招,承諾講個《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學生懸梁刺股,考到90分,後來,老師給他講了《水滸》……
這並不完全是杜撰的段子,中國名著剛出海那會兒,真的存在過這些雷人名字。翻譯講究信、達、雅,但學貫中西的高手,畢竟不多。
以《水滸》為例,直到"中國通"賽珍珠出手,這本了不起的小說才終於有了個和它般配的名字:Men Are All Brothers (四海之內皆兄弟)。美國人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將中文稱為「母語」,又拿過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翻譯,可謂學貫中西,才會不拘泥於字面意義,將作品的「靈魂」翻譯出來。
近年來,終於有人挑戰了中譯英裡的另一塊硬骨頭:武俠小說。2018年,《射鵰英雄傳》首次被翻譯成英文,其書名叫做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s (禿鷲英雄傳奇),為了讓老外理解,還特意加上一段A Chinese Lord of Rings (中國的「指環王」)。而在翻譯那些蓋世武功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翻譯盡力了:降龍十八掌被稱作 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 (擊敗龍的十八個手掌);九陰白骨掌叫做Nine Yin Skeleton Claw (九陰骷髏爪子)……不過,不少網友評論,譯文雖然流暢,卻少了幾分原著意蘊無窮的感覺,這大概也是兩種文化之間,最深沉的隔閡。
同樣,在翻譯「新六脈神劍"的過程中,又要準確流暢,又要有「阿里味」實在不容易。為此,阿里巴巴不僅找了專業翻譯,還和老外員工們反覆「確認眼神」,甚至出動了不少「高年級同學」。
比如「既要,又要,且要」(使命、業績、過程都要之意),這句在阿里流行了快20年的「土話」,中文聽著順溜,說著霸氣,但此前各路高手林林總總不下30個翻譯,雖然沒毛病,但總覺得少了鏗鏘的力量感。最後,大家求教於蔡崇信,他大筆一揮,就來了個「Yes,Yes,Yes」!
這次翻譯工作前後持續一年多,期間諸多類似修改和推翻重來,總算有了來之不易的英文版《新六脈神劍》。哦,對了,你一定想問,最後,「六脈神劍」這個名字是怎麼翻譯的?其實,這次的翻譯特別直白,就叫「New Value System」(新價值觀體系),畢竟,大部分老外同學起花名的時候,面對武俠名都兩眼一抹黑,首先要讓他們明白這是啥。等他們把《禿鷲英雄傳奇》看完,中文也過了十級,或許可以再考慮來個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