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還熱熱鬧鬧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突然遭遇下架。
近日,支付寶、微信、京東金融、度小滿……多家平臺先後對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進行了下架。
除了已持有銀行存款產品的用戶外,其餘人員均不能在其理財頁面找到「銀行存款」這一欄目。
多家企業對此進行了回應。其中,螞蟻集團回應稱,主動下架是根據監管部門對於網際網路存款行業的規範要求。
壹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為何會受追捧?為何會突然下架?背後又反映了什麼?
隨著低利率時代的到來,銀行存款利息越來越低,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在下滑。
正是因為如此,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保本高息」的特徵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追捧。
然而,這些平臺所受到的監管並不似銀行那樣嚴格,存在著網絡安全、資金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風險。
對此,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展此類金融業務,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同時他也警告稱,「這種模式,通過分段付息等方式變相抬高存款利率,擾亂了存款利率市場機制。」
他梳理了網際網路平臺存款的風險:
其一,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為客戶購買存款產品提供了信息展示和購買接口,其實質是一種營銷行為,而這些產品在營銷宣傳時有意突出存款保險保障的「零風險」導向,歪曲利率溢價機制;
其二,地方性銀行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向全國吸儲,偏離了立足於當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市場定位;
其三,網際網路平臺存款穩定性遠低於線下,網際網路存款面向的主要是利率敏感性儲戶,增加了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也因此,平臺存款全額計入個人存款將導致考核指標被高估。
對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新一輪從嚴監管,已經在路上了。
寫在最後
實際上,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雖然火爆異常,但由於一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頻繁爆雷,一些相對謹慎投資的消費者不敢輕舉妄動,更專注於投資長期低風險的領域。
比如把錢用來購買國債;存在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的傳統銀行裡;又或者購買受銀保監會監管的,能夠應對通貨膨脹、低風險、複利價值高的年金保險。
當然,我們要以何種方式理財取決於自身的需求,但始終不能忘記的大原則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