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傳入的顱骶療法聲稱可以用手摸出「顱骶節律」,從而診治百病
●顱腦外科專家認為顱骶療法是偽醫學,手法按摩無法推動長死的顱骨
近期,一套「顱骶養生操」在國內一些大學校園和居民小區流行,其根源是歐美的「顱骶療法」。據說治療師用手輕柔地觸摸你的頭顱、胸腹部等處,就能摸出你的「顱骶節律」,知道你的身體問題。這也是一種治療,通過手法放鬆幾塊顱骨之間的骨縫來調整你的腦脊液,從而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對從頭痛、下巴痛、頸背痛到多動症、孤獨症、情感困擾等都有療效,幾乎能醫百病。然而,這種療法的廣告也只能騙騙缺乏醫學常識的老百姓,忽悠不了醫學專家。顱腦外科專家表示,按摩根本動不了鐵板一塊的顱骨,更改變不了腦脊液的流動。大量研究指出,顱骶療法在診斷和治療上都是無效的。
廣告:
摸清「顱骶節律」就可治百病
顱骶療法又譯「頭薦骨動力療法」,據說起源於美國整骨師威廉·G·薩瑟蘭,目前有不少整骨師、脊柱推拿師、按摩師、牙醫、物理治療師紛紛開展。近年來,江蘇大學還成立了「顱骶療法研究所」,將它引入國內並大力推廣。
顱骶療法的核心理論認為,人腦存在一種獨立於心跳和呼吸的「顱骶節律」,這種脈衝式的節律每分鐘8~14次。顱骶療法還提出,顱骨相接處形成了骨縫,如果這些顱骨不能相對運動的話,就會影響腦脊液的正常流動,導致百病叢生。
治療師觸摸患者身體中軸的「顱骶系統」的不同部位,施加的力度不超過5克,僅相當於一個硬幣的重量,聲稱可感知到「顱骶節律」,發現其異常就能診斷疾病,還可放鬆顱骨骨縫,「改變腦脊液的流動節律和流量,直接調節腦和脊髓的功能狀態,使中樞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系統恢復正常聯繫和自然運動」云云。顱骶療法聲稱對多種疾病有效,包括:頭痛、頸背痛、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慢性疲勞、運動不協調、眼病、結締組織病、抑鬱等情感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孤獨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
當今顱骶療法的領軍人物、美國尤伯萊徹學院創始人約翰·尤伯萊徹在其著作中寫道:「進行顱骶療法時與患者深入聯繫,大多數情況下都有可能引出患者『內在的醫生』……『內在的醫生』出現後,它願意和我對話,回答患者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及怎麼解決問題。」
專家:
按摩手法動不了顱骨和腦脊液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顱腦外科)主任王向宇教授表示,顱骶療法是一種偽醫學。
他指出,人在出生後幾塊顱骨沒有連上,留下的空間稱為囟門,如前囟和後囟,從而適應因不斷發育而膨脹的大腦,表現為顱骨之間可以有輕微的相對移動。但到了一歲半以後,顱骨之間逐漸長成緊密連接的骨縫,成人的顱骨更是堅固到可以用「頭槌」頂足球的程度,因此單純通過手法觸摸施加硬幣重量大小的力是無法「放鬆顱骨骨縫」的。
王向宇介紹說,腦脊液是由腦室中的脈絡叢毛細血管分泌的清亮液體,最後在蛛網膜下腔被回吸收到靜脈,對腦和脊髓神經組織起到保護和提供營養的作用。腦脊液的壓力是比較穩定的,受呼吸、靜脈血回流壓力、胸腔和腹部壓力影響也會有所波動,這種波動的生理、病理意義尚不明確。大腦、脊髓被周圍的結締組織包裹得很緊,外面還有骨性顱腔和椎管腔包裹,因此腦脊液的波動不可能用手摸到,更不能用手改變腦脊液的流動方向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