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香」大家並不陌生,家家戶戶的廚房裡相比都有,炒菜、燉肉、包餃子都會用到,是很有名的調料,因為以花椒、大料為主,人們也稱其為「花椒麵兒」。
「十三香」裡面有13種中草藥物,包括花椒、大料、紫叩、砂仁、肉蔻、肉桂、丁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乾薑等。目前,王守義十三香已經註冊了商標,風靡全國。
製作「十三香」時原料必須充分曬乾,單獨粉碎過篩,分別存放,將其裝在食用塑膠袋內,以防香料受潮跑味兒。使用十三香並非放的越多越好,必須適量,因為桂皮、丁香、茴香、生薑等,如果用量過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使用原則是 「寧少勿多」。
在上世紀80年代,集市上經常有賣十三香的小販,在地上鋪塊白布,四角固定,再用紅布圍住三面。白布上放10個小盆、3個小筒,一個十三香叫賣攤就算鋪開了。
從事這生意的主要是冀東地區的人們,一邊兒賣,一邊唱,唱詞都是小商販自己編的,曲調融合了唐山評劇、皮影和樂亭大鼓的元素,十分好聽。很吸引顧客,生意也很紅火。人們把這曲調稱為「十三香叫賣小唱」,帶有濃鬱地方特色,成了冀東民間文化。
唐山灤南縣的十三香小唱最有名,民間藝人見景生情,隨口哼唱,獨特的叫賣方式讓小本生意生動鮮活起來。李鳳林是灤南縣薛家帳子村農民,從小就常聽鄉鄰叫賣十三香。唐山大地震後,為了生存,很多農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李鳳林有了到外面闖闖的想法。1978年開始他想做個小買賣。他選擇了大眾需要的調料十三香。他從唐山一直叫賣到東三省,幾年後,他走遍了東北的大小城市。在鞏漢林的小品和郭德綱的相聲裡都曾經有過「十三香叫賣小唱」,都是取材於李鳳林的叫賣小唱。
李鳳林只有小學文化,為了唱得更為精彩,他下了很大功夫。他白天看到或聽到什麼新聞,晚上回來就編成唱詞寫進筆記本裡,逐字逐句的反覆揣摩,讓唱詞合轍押韻,朗朗上口。
他的獨特之處在於唱了一段又一段,也不會有重詞。而且在哼唱的同時,手還不停地忙活,配料、包包,乾淨利落。看的人都覺得眼花繚亂了,齊聲叫好。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生意紅火,人氣十足。李鳳林是「十三香叫賣小唱」的開山鼻祖,名滿東北,聲傳華北,被稱為十三香「叫賣王」。
目前,這種民間藝術已經凋落,因為集市上每人擺地攤叫賣了,而且十三香生產進入大規模生產、品牌化生產,各大超市都有包裝精美的十三香調料。
目前,李鳳林老人早就不從事這行業了,十三香小唱已失去了以前的繁華,即使在唐山的市場、鄉村集市上,也已很難聽到那地道的叫賣聲了。他對自己走南闖北的經歷和自編自演的所有唱詞進行了整理,編輯成書。這是他多年來的辛苦勞動的結晶。在冀東,像李鳳林這樣叫賣十三香的人有很多,他們共同為冀東民間文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