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近日,由中國信通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主辦、科技行者協辦的"2020可信區塊鏈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史德年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20年)》。史德年介紹,2017年、2018年是區塊鏈發展最活躍的時期,2019年、2020年全球區塊鏈產業發展有所降溫,產業投融資金額比2018年均有所下降,資本熱情趨冷,行業回歸理性。
中國信通院統計,全球總體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仍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國保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史德年介紹,2013年-2020年9月全球區塊鏈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3.5萬件,授權量達到2165件。不過,他坦言,雖然我國專利申請量排名靠前,但社區話語權弱,核心技術研發和基礎算法方面投入不足。
史德年介紹,我國對區塊鏈的政策環境態勢利好,各地均加速部署相關應用,我國基本所有省份都已啟動區塊鏈相關布局,2020年上半年一線城市政策發布數量明顯增多,多於往期一年的政策發布總量。史德年也指出,我國當前區塊鏈政策以口號引導為主、落地性推動為輔、個別性監管為補,引導性政策約為已發布政策數量的80%,監管性政策較少,僅佔7.6%。
史德年表示,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與全球其他國家基本保持同步水平。截至2020年10月,我國網信辦已發布四批區塊鏈備案企業,備案區塊鏈企業809家,備案企業主要分布在金融、溯源等應用領域,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浙江。
區塊鏈技術方面,史德年表示,目前塊鏈技術架構保持穩定,步入技術優化改進期。據了解,聯盟鏈技術已經逐步支持大規模場景應用需求,讀寫吞吐量、延遲性方面性能逐年提升,未來聯盟鏈將沿著更快速、更龐大、更互通、更安全、更可控的方向演進。史德年介紹,現階段,由核心技術、擴展技術和配套技術三者組成的區塊鏈技術體系已逐步成型,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在數據流通、網絡規模、技術運維、平臺安全等方面創新演進。
"安全是區塊鏈未來的生命力保障。如何圍繞物理、數據、應用系統等構建安全體系,是目前區塊鏈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中合約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安全中的兩大焦點。"史德年說。
同時,史德年也指出,我國區塊鏈項目以行業建鏈為主,存在重複建設、互通難的問題,未來區塊鏈發展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技術自主創新有待突破。區塊鏈系統會遇到性能、安全性、分布式三方因素的平衡難題,區塊鏈跨鏈互通不僅涉及到數據的可信交互,還需要實現身份互認、共識轉換和治理協同。二是區塊鏈應用模式與路徑仍需探索。公眾對區塊鏈重要性認知不足、技術不成熟制約商業應用落地,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尚未凸顯。三是仍需探討一個合理的組織形態,使得區塊鏈各參與方利益相關、協同參與,共同推動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