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9個多月了,
還不會做類似再見的手勢,
有點著急,
我家孩子是不是發育比別人遲緩啊?」
不少寶媽寶爸總是通過觀察孩子的手勢、發音、行為來預測孩子是否正常發育,時刻擔心自己的孩子一不留神就在成長道路上掉隊了。那么正常狀態下,到底多大的小孩該掌握多少種手勢呢?
兒童在16月齡時應至少掌握16種手勢
兒童的溝通能力在出生第一年就開始發展,遠早於學會說話。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以及其他照料者的社交互動是兒童溝通能力發展的根源。
通過觀察兒童早期的手勢,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溝通能力。研究表明,9-16月齡的手勢能力發展情況可以預測2年後的語言能力。兒童在16月齡時應該至少掌握以下16種手勢。雖然動作的順序或者具體動作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在9-16月齡期間,兒童平均每個月應至少增加2種新的手勢。
9月齡:給,搖頭
在9月齡時,兒童最早出現的手勢是從他們自己的動作和他人的反應中發展起來的。他們最早學會的是拿物品。當他們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手部運動去鬆開或放下一個物品時,再加上父母伸出手接住物品的動作,兒童就學會了「給」。
兒童們學會了用搖頭來表示「不」,他們會把臉從不喜歡的食物上移開,然後回頭看父母把不喜歡的食物挪開。
10月齡:伸手,舉起手臂
在10月齡時,兒童們通過自我摸索以及與他人互動經驗中學習伸手的動作,比如他們伸手拿起一個物品以及被抱起。
當他們學會預期他人的反應時,他們將伸手手勢當作信號——首先,將其手臂伸出,然後,張開的手朝上,並舉起前臂,要求被抱起。
11月齡:展示,揮手
在11月齡時,兒童們在受到鼓勵跟其他人分享他們的興趣,他們會舉起和展示物品來讓別人注意到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在有特別的人來來去去的日常生活中,兒童們也會被鼓勵去進行打招呼的社交活動。他們學會擺動自己的手,然後逐漸發展成成熟的揮手。
12月齡:張開手、敲擊
在12月齡時,兒童們五指分開,然後手指一起敲擊,作為示意性手勢來吸引他人對他感興趣事物的注意。兒童們的手勢變得更有明顯的意向性,而且往往是在強調的情況下做出的,會伴有咕噥聲或早期的語音。
13月齡:鼓掌、飛吻
在13月齡時,兒童們通過觀察開始學習——觀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言行。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來學習使用手勢,例如鼓掌和飛吻。接觸到的手勢和詞語使兒童得以形成詞彙,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14月齡:食指指點、「噓」
在14月齡時,觀察學習的效果顯現出來,兒童們用食指指著遠處的東西,他們正在學習成為一名手勢符號交流者。兒童們也用食指發出「噓」的手勢,他們不斷增加的手勢技能推動了口語表達的發展。
15月齡:點頭、豎拇指、舉手
在15月齡時,你可以看到類似詞語的象徵性手勢,比如點頭或者豎拇指表示「是」,在面前揮手表示「臭」,或舉起手來表示「等待」。手勢不僅反映了兒童的想法,還反映他們明白自己正在分享自己的想法。
16月齡:其他符號性手勢
在16月齡時,其它象徵性的手勢會發展起來,比如「我不知道」、「擊掌」,甚至是通用的和平手勢。這一階段,手勢可以幫助兒童學習口語。
如果這16個手勢沒有穩定出現,則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寶寶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
觀察幼兒手勢的發展以及複雜程度,可以了解到兒童許多象徵性交流的內容,即使幼兒還沒有開口說話,也能早期預判其語言發育程度。儘管兒童學會的具體手勢可能因家庭或文化而異,但是對於所有兒童來說,在16月齡時掌握16種手勢是一個關鍵的裡程碑,因為這能讓他們在18-21月齡時從最初的詞彙量進入到詞語爆發期。此時,兒童知道每樣東西都有名字,學習新詞的速度也很快。
社交溝通技巧的發展
當家長和幼兒共同關注某個事物時,往往是寶寶早期語言學習中效率最高的時刻。父母掌握了幼兒的關注焦點,並通過談論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在更多互動中創造寶寶溝通學習的機會。如果幼兒早期沒有使用這些手勢的話,父母就很難找到兒童所關注的焦點,從而減少了幼兒學習溝通的機會。
在兒童9-16月齡這段期間,不僅他們的手勢技能不斷豐富,其他交互溝通能力也逐漸提升。例如,寶寶們能通過眼神和面部表情來傳達他們的感受;能時常熟練運用聲音和手勢來進行比劃交流;能逐漸理解大人們的話語含義;在日常遊戲中也能加入越來越多的行為動作。如果早期這些交互溝通能力在寶寶身上沒有很好的體現,日後寶寶成長中會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甚至出現自閉症和其他發育遲緩的風險。通過發現早期社交溝通中的微小差距,父母可以在兒童出現明顯發育遲緩之前獲得專業的幫助。
早點注意到幼兒微小的發育遲緩,能防止以後出現更大的缺陷。雖然,一些交互溝通能力較晚發展的兒童在長大後能追上同齡人,但另一些兒童則不得不需要藉助更多外在的力量來激發他們的潛力。
在0-3歲兒童學習的最關鍵時期,大腦的結構發展最快,並且對體驗式學習最敏感。到3歲時,主要的大腦迴路大多已經發展成熟,此刻很難對兒童的語言成長軌跡進行重大的調整或幹預。
來源:浙醫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