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國,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在近年來的學校開學或畢業典禮中,王校長的致辭每每讓在座學生們產生心靈的共鳴,而且其在網絡上的傳播也贏得了廣大學子的一致好評,關於追夢、關於成長、也關於大學建設和大學生教育。除此之外,王校長還向我們每一個社會個體傳遞著民族、家國思想,其中內涵值得我們每個人進行深度思考。
當時是1973年,動蕩時期,高考被不限期地取消,要想上大學只有進行工作積累經驗,再通過組織的重點選拔才有機會。幸運的是,那一年剛高中畢業年僅15歲的王樹國恰逢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於是他滿心歡喜地去考試,卻被告知非農業戶口的考生須下鄉兩年進行勞動,並由貧下中農推薦方可參加考試。
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靂,將王樹國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再次打碎。可是,王樹國想要讀大學的信念始終不滅,他毅然決定下鄉鍛鍊。1977年,這是動蕩時期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考試,對於王樹國來說,也是他的第一次高考,從下鄉農民到油田工人,王樹國終於得償所願進入大學。
而後幾十年,他也並沒有絲毫辜負那時參加高考的選擇,在哈工大學習期間,他早起晚歸,將最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注在學習中,一方面陸續獲得碩博學位,另一方面也赴往國外進修訪問,畢業後便留校任職,一路晉升,於1993年被破格聘為教授,後又於2002年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作為科技委機電與運載學部委員,王樹國還做出了不俗的科研成績。他主攻機械電子工程和生物醫學儀器與工程,研究突破了機器人自主控制技術和機器人傳感器技術,以及空間機器人技術,進一步對於國內醫療輔助機器人系統的研發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王樹國將專業的機電技術應用到醫療事業中,不僅僅是手術機器人,還有一些先進的醫療設備與儀器等等,尤其他還主持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創傷康復仿生手,這都為我國的基本醫療進步和社會持續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最令人稱道的便是他的研究和成果都是致力於社會進步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是真正經久不衰的,才獲得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看過王樹國的對話和訪談,我們都是其精神的受益人。正如他在各大典禮上的講話,人生要有追夢的心,在此基礎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是使得人們不懼荊棘持續前進的決定性力量,而也是因為這些情感的加持,人們所說的實現人生價值才有實質性意義。那從王樹國的行為經歷中,我們也可以體會,是懷揣夢想永不放棄,也是身先士卒勇往無前,更多的有我們每個人的自身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份品格與情感。
「不只是追求個人的自我發展,而應該去承接這個社會發展的接力棒,去引領一個時代的發展。」這是王樹國對於國家事業的未來發展擁有的堅定使命感。每個個體都是發展中的重要推動力,尤其年輕一代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十年前總理在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的改革創新對於國家和民族具有深遠意義,王樹國積極響應:「教育已經成為民生必需品。」
王樹國先是作為哈工大的校長,後調任西安交大的校長,多年工作期間,管理方法和模式也一直在變化發展,始終核心的是他做大學教育的理念一直熠熠生輝,那便是讓學子們懷揣著希望追夢,這夢是理想、是追求、也是家國情懷。一個把自己和社會割裂開的人,註定沒有未來;一個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有靈魂、有血肉的社會棟梁之才。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大學需要社會深度的融合,社會也需要大學滲透的變革。我想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中華民族與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如此接近的,這樣一個機遇下,如果我們再不反思,再不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可能我們要錯過一次來之不易的新技術革命的機遇。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饒恕的。
大學要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語重心長講了這樣一番話:
以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網際網路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位化新材料的先進位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位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領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
總書記點的這些領域都沒出現在現在大學學科目錄和專業目錄上,但它是實實在在的,在我們身邊的,是未來將會改變世界的若干個領域。這些新興的學科,每一個領域都是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行業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也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融合,這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社會設立大學是希望你在基礎研究,在學科領域,在科學技術思想等方面去引領社會,而不是跟在社會在後面一步一步的更新,那就失去了大學的存在意義。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和老百姓的福祉直接密切相關。這就是老百姓對中國高等教育有那麼大的氣吧,目前學校沒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這應該要引起教育行業從業者的反思。
大學要深刻理解創新的內涵
他們對創新怎麼理解的?他們是這樣定義的:創新是為社會創造價值。
我們是如何理解創新的?我們很多人把發文章當成了創新,我們很多人把登記一項專利看做了創新。我們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國家,我們是一個有靈魂的偉大民族。當一個時代變革,當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該如何認識變革?
一,知識的壟斷已不復存在。就是說我們作為大學,希望知識就壟斷在我們學校院牆之內。不存在!所以大學要開放,要主動打開圍牆,深度地融入社會;
二,產業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大家看到了,現在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學科,甚至任何一個裝備,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而不是單一學科能夠支撐的。而我們的大學現在還沉浸在細分的、非常陳舊的學科的框架內去培養人才——與社會的需求脫節太多。如何圍繞著現代產業和未來技術的發展,來重構我們的學科領域,來搭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並在這個環境下來培養人才。
三,一個知識更新的高頻節奏催生新的培養模式。現在知識更新太快,技術更新也太快。你剛拿了一個手機,突然發現一個新型的手機又出來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原有慢節奏的、長周期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大學想繼續引領社會,沒別的路可走,必須主動融入社會,利用大學多學科相互交叉優勢,利用大學基礎研究優勢,和企業未來的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來共同推動社會進步,來共同培養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有一些人說,在面對物質利益引誘時,你現在講這些東西都很沒有說服力。但我說好像不是這樣。如果這樣的話,就沒有當年的精神,就沒有當年一批老教授、一批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從繁華的大上海一聲號令遷到了大西北。
我們的前輩曾經做過,總書記對西遷精神再三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家國情懷。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之根本,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傳承,是根本。
王樹國校長的字字真言,他傳遞給一代又一代學生的不是假大空的套話,而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體會總結出來的肺腑之言,是著眼大局向廣大學子提出的殷切期望,其中蘊含著他作為一個引路人的智慧與思想,在他的影響和薰陶下,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適應時代發展。
編輯:校內交大君
文字:部分來源西安交大學工部
圖片:來源網絡
以上如有侵權,可聯繫公眾號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