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隨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日本敗績出現。雖然日寇在中國戰場發動了豫湘桂戰役,並且節節勝利,但是日軍損失慘重,根本無力確保大陸的交通線安全,同時喪失了制空權的日本無法阻止美軍的轟炸,只能使用自殺式反擊。這一年,有志之士都看出日本敗跡已見,於是就開始思考戰後如何索賠的問題。
國學大師,也就是原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他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日本敗後我們該怎樣對他》的文章。在文章裡面,劉文典認為可以不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也可以不要日本割地,但是有一點必須要堅持,那就是必須堅持要回琉球的主權,不然後患無窮。劉文典認為國民政府和全體國民都應該堅持主張收回琉球,不要認為琉球就是無足輕重的小島嶼,如果放棄收回琉球,那日後必定有無窮之害。
看到這可能很多讀者就會有疑問了,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經濟、工業、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僅明面統計就損失了322萬多國軍,58萬共軍,900多萬平民,八年抗戰更是導致9500多萬人成為難民,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戰爭消耗5600多億美元,中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什麼不要求日本割地賠款?對於這一點,這可能涉及到人們對二戰的恐懼。
一戰結束之後,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英法美意四大巨頭重新劃分世界秩序。和會上英法美意等國對德國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條約,以及索要2260億馬克為戰爭賠款。法國元帥斐迪南·福煦直言:「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因為他清楚這些條約對德國的壓迫有多大,巨大的壓迫必然會導致德國反抗情緒的高漲。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掀開了二戰的序幕,斐迪南·福煦元帥一語成讖。
日本侵華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劉文典老先生也飽受其害,但是劉文典老先生認為應該理性的看待問題,一味的索賠很有可能埋下三戰的苗頭。當時中國的工業、軍事底子都非常薄弱,根本經不起多次衝擊。而且就算對日本索賠,日本就算賠了,那賠款和割地都很有可能會被英美等國侵佔,中國不會得到實質性的收益。
事實上歷史果真按照劉文典的猜想發展,二戰結束後蘇聯、美國、中國、英國四國商議瓜分日本,就連勢力劃分圖都出來了,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從勢力劃分圖上來看,中國還是處於不利的位置,最大的戰果仍舊是由美、蘇、英掌握。
而且二戰過後迅速發展成美蘇爭霸,日本也就成了美國扶持的國家,向日本索要割地賠款一件事迅速泡湯。儘管中國派代表多次圍繞賠償這件事反覆交涉,但美國為了扶持日本,對中國的建議不予理會。最終中國實際算了算日本的賠款物資,盤點價值不過才兩千多萬美元。而且美國和日本籤訂了《美國舊金山和約》,把琉球的施政權移交給了日本,劉文典的主張最終還是落空了。
75年過去了,美日在琉球群島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大大強化的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封鎖。
從地圖上看,琉球作為東北亞與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經濟貿易非常發達,有著「萬國津梁」的美譽。而如今美國在琉球建設軍事基地,大大的限制了中國的對外發展。現在再看劉文典老先生的文章,果真是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