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2020-12-1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華中師範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准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成果依循文學史的線索,探索和梳理了在近百年歷史中漢語文學語言發生的變化,將近百年漢語演變歷史分成三段:現代文學30年,建國後前30年(1949-1976),新時期至今。

  從語言本體論角度講,「五四」時期的語言變革意義深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人的存在就是語言的存在,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人創造了語言,但同時也被語言所控制。前人的認識,經過整理以後,積澱、保存在語言中,後人則在語言中接受前人的認識與判斷,人的任何認識都必定受到語言的影響。「五四」時期,漢語實現了從文言到白話的轉換,其實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漢語的歐化,即將西文的一套觀念、思想和價值體系移植到漢語中來。「五四」時期,正是語言的置換隔斷了中國人與舊思想的聯繫,將來自西方更先進的思想觀念引進到中國來。因此,「五四」前後,中國思想文化領域中的鬥爭其實更多地是一場語言的鬥爭。因為語言能夠保存某種思想與意識形態,能夠先入為主地影響人們的判斷與認識,因此,接受何種語言往往成為一個民族尋找前進路向中最重要的選擇。「五四」時期,中國人選擇了現代漢語(經過歐化的漢語),這其實也就是在整體上選擇了現代性的發展路徑。「五四」時期,在文學現代化之前,其實首先要有一個語言的現代化,語言現代化是文學現代化絕對的和不可或缺的條件。

  其次,20世紀初,漢語書面語經過歐化以後,其結構形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複音詞大量增加、句子的延長以及複句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漢語結構形態的這種變化,看似平常,但對文學表達卻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古代漢語,包括舊白話一個重要的缺點是語義凝縮、語氣急促,敘述是「概述式」的,在表意上則「能敘述而不能描寫」。中國古代小說,不論長篇還是短篇,大都是情節的概述,很難深入細膩地描繪生活。而現代漢語從某種意義上則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古代語言力求概括與精煉不同,它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分析性。同樣的語義它力求把它掰開揉碎,把對象的每一個紋路都表現出來。現代白話與古代白話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分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豐富、曲折、精密以及邏輯上的嚴謹。現代漢語與現代小說是並生的,沒有現代漢語就不可能有現代小說。

  「五四」時期首先有一個成功的語言轉型,其後文學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裡,中國文學就成功地實現了與世界文學的接軌;刷新了各種文學體式的面孔,提供了不同於古代的新式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湧現了一大批在文學史上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家和作品。當然,20世紀初,漢語文學語言經歷了一場「整體」變革,「五四」以後,它雖然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的性質,但是它還要將各種語言資源進一步整合,特別是因為受翻譯語體的影響,它身上還有許多「異質」因素,這些情況都使新生的現代文學語言一定要經歷一個淘洗的過程。在「五四」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即便在最有天賦作家的作品中,也能夠看到他們在使用新式語言的艱難和生澀。

  建國後前30年(1949-1976)文學語言發展的成績在以往很大程度上是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就是有的研究者誤把語言的成就完全等同於文學的成就,認為「十七年」和「文革」過多受到政治的束縛,成就不大,因此文學語言同樣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而實際上,文學語言與文學的進步雖然息息相關,但是文學語言還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創作之外有些東西對文學語言的發展同樣能產生重大影響。

  從20世紀文學語言的建構過程來看,建國後,普通話的推廣對漢語文學語言的發展其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種超方言的普通話得以建立和推廣,中國文學因此得到了一種可以在全國範圍內使用的通用語言,作家不必再為不同方言區交流的障礙而憂心忡忡,而這正是新文學幾代作家夢寐以求的東西。

  另外,我們也不能懷疑「十七年」作家在藝術和語言上探索的真誠與努力,雖然多種風格的探索並沒有得到鼓勵,但是在現實主義範疇中仍然有一個如何更好地使用語言的問題。有一批作家仍然在非常嚴肅地思考如何提高語言水平的問題。在那個時代,孫犁的《風雲初記》、柳青的《創業史》、楊沫的《青春之歌》等都顯示那個時代的文學語言仍然是處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之上。它們在表現的多樣性方面雖然沒有很多的拓展,但是在語言的協調與融合方面比三、四十年代小說的語言還是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表現的細膩與複雜方面也不弱於現代小說,而這批作品中已經基本不見了硬性歐化的印記。把這30年看作從現代文學向新時期文學一個必要的過渡,應當沒什麼問題。

  新時期是繼「五四」以後第二個大開放的時代,也是文學充分發展和繁榮的時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代文學語言已經比較成熟。特別是經過新時期之初的恢復和探索,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文學語言又是一片新氣象。拿八、九十年代的語言與「五四」時代做一個比較,百年漢語文學語言的演進的實績清晰可見。

  首先,新時期作家駕馭現代語言顯示出更多的熟稔、老道與輕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合,漢語文學語言已經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它已經充分吸收多種語言資源,特別是吸收了翻譯語體的優點,而又過濾了那些與漢語表達習慣格格不入的過分歐化的雜質。

  其次,新時期作家創造了許多具有特殊風格的語言。拿新時期與現代文學語言做一個比較,最直觀的感覺是現代文學語言在整體上比較樸素、平實;多數現代作家對語言的企求就是清楚、明白地反映生活。現代作家當然也有自己的個人風格,像魯迅的凝練與瘦硬、鬱達夫的清楚與暢達、巴金的酣暢與汪洋恣肆、老舍的幽默與平實、茅盾的精密與嚴謹、錢鍾書的調侃與詼諧等;但這些語言都還是以反映生活為目的,整體上沒有超越對生活的依附;樸素、平實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新時期這種情況有所不同。雖然多數作家的語言仍然以敘事的清楚為目的,但是在很多一流作家筆下,語言的獨立性和自指意義被突出出來。這些語言或濃麗厚重,或虛幻飄渺,或陌生怪異,它們似乎脫離了表意的實用性,而成了語言自身的炫耀與表演。有些小說甚至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那種美輪美奐的質地與色彩,體現了漢語表達中非常高的境界。八十年代以來,新時期作家進行了非常多的語言探索,莫言、餘華、蘇童、賈平凹、王朔、王小波、林白等都顯示出非常特殊的個人風格。

相關焦點

  • 傅謹教授《20世紀中國戲劇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問世
    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傅謹教授著述的《20世紀中國戲劇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問世。此書是由英國著名的羅德裡奇學術出版社(Routledge)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譯者為上海大學著名教授張強,並且得到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資助。該書英文版第二卷也即將出版。
  • 圓桌|中國美術史在20世紀的建構與寫作,及當下面臨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得不讓人們反思「中國美術史在20世紀的建構與寫作」。6月22至23日,「中國美術史在20世紀的建構與寫作」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舉行。研討會分「捲軸畫與文人畫」、「宗教藝術」、「墓葬藝術」以及「20世紀中國藝術史」四個版塊進行。
  • 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變遷
    20世紀初期,新史學話語體系取代了傳統史學話語體系,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初步形成,並在50年代取得主導地位。進入21世紀以後,建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點的學術話語體系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心聲,史學研究者也積極探索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點的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①。
  •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他以愛國主義作為20世紀之支那所必舉的旗幟,恰好與幸德秋水對於帝國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關係的分析形成對比,但這一「主義」的區別源自中國與日本在全球關係中所處的不同位置,並非截然對立。 在同年《國民報》上一篇題為《二十世紀之中國》的社論中,作者論英美自由之淪喪,強調中國取法於19世紀法國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的意義在於:「為地球萬國之表率矣,亦我同胞之國民,二十世紀中分內所有事也。
  • 講座資訊|汪暉&章永樂:世紀的誕生: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王大慶:從古希臘奧運會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 等講座
    研究領域與研究興趣包括:當代中國的傳媒變革與發展、新聞業研究、數字時代的新聞業變遷、政治傳播、傳媒與弱勢社群表達、批判傳播研究等。)【主持】王曉生(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內容】圍繞數位技術對新聞業的衝擊和塑造,一個被稱為數字新聞學的學術領域正在浮現。
  • 考研專業解析系列之中國語言文學
    一、學科概況及內涵   中國語言文學即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學,指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個大的專業。是中國大學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80年代以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師範類大學出於培養中學語文教學師資的目的,一般都開設了本專業;綜合類大學中文系或文學院也普遍設有這一專業;即使是專業性較強的學校,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也設有中文系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一個多世紀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教授、作家、記者、劇作家等,對中國人文科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2016考研專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英語的起源及演變;  f.莎士比亞戲劇:莎士比亞及其時代、文學思潮、代表作品等;  g.20 世紀西方文論:西方文論最繁榮、最活躍時期-20 世紀的主要文論流派;  h.18、19 世紀英國小說:18、19 世紀英國小說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與近代史學新領域的拓展
    近代史研究是這樣,翻譯史研究亦如此。翻譯活動在中國有著近3000年不間斷的歷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譯傳統,但將這一翻譯活動的演變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來進行考察,卻是從20世紀初才開始的。新近面世的《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一書以「起承轉合」為線索,將20世紀(1902-2000)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作出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梳理。
  • 汪暉: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
    我們人類歷史的敘述其實是通過20世紀回溯的過程,18世紀、19世紀或者之前的歷史是通過20世紀自我界定被界定下來的,並不是一個自然產生的歷史。  可是一直沒有一個歷史時代可以用一個世紀這樣一個基督教的紀年——所謂的格利高裡歷的紀年來加以清楚地描述,18世紀史、19世紀史、幾世紀到幾世紀史,這都是世紀的歷史,但是事實上所有這些敘述都是20世紀的時間觀念的一個產物。
  • 《東往東來》:為中日語言交流史正本清源
    中日語言交流史,主要著作有《和製漢語的形成與發展》《圖解日本語》《日本的諺語·中國的諺語》《近代知識的翻譯與傳播》,譯有《風土》《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通過對比中日近代出版的報紙雜誌和辭典收錄狀況,《東往東來》打破了過往的種種偏見與謠傳,對語詞概念的來源進行了具體驗證,並透過語詞概念的辨析,描摹出一部中日兩國社會思潮與文化互動的變遷史。
  • 2019考研專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英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也是我國學習人數最多的外語語種。英語語言文學是我國設置最早的外語專業之一。、結構、功能、語言研究的對象、目的、方法,主要學派及其理論;  b.西方文藝理論:從柏拉圖到 20 世紀的西方文論;  c.世界文學:東西方文學發展史及流派;  d.目錄學和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和學術刊物介紹,研究方法、論文設計與格式、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使用。
  • 文化 龐德、斯奈德與20世紀中美文學關係
    然而,他開創美國現代詩歌先河的故事要從他發現中國古典詩歌開始。其實,美國現代詩歌的整體崛起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 在20世紀初,英美詩歌似乎走進了死胡同,英國浪漫主義思潮經過了100年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浪漫派詩歌的活力、精神和作用仿佛已經變成了一種視覺模糊的情感宣洩,失去了它最初的詩學力量。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語言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語言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二805中國現當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1917-2000)》(上下冊)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本書是以文學觀念的變化為線索,在佔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礎之上,對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文學發展史進行了深入而思路清晰的梳理,是一部具有現代意義和鮮明特色的新的文學史著作。
  • 伊格爾斯:從21世紀的視角反思20世紀的史學
    所以,文學可以是「科學」,也即「文學科學」(Literaturwissenschaft)、而藝術有「藝術科學」(Kunstwissenschaft)、宗教有「宗教科學」(Religionswissenschaft)等等。不過在20世紀上半葉,受社會科學影響的歷史學家希圖與定義籠統的人文科學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更加嚴格、更加接近於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科學。
  • 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曾就學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和社會理論等。內容提要作者延續《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最後一卷的問題意識,將「有關中國革命及其意識形態的歷史分析」作為全書的研究宗旨,致力於將中國20世紀的思想和歷史建構為思想的對象。
  • 通過中國現當代文學來理解中國
    作為開創現代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的一位美國學者,耿德華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就開始閱讀和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迄今已近半個世紀,可說是一位通過中國現當代文學來深入理解中國的美國漢學家,而其心路歷程與學術軌跡在同時代的海外漢學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解析:深邃的文化密碼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概況及內涵   中國語言文學即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學,指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個大的專業。是中國大學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出現於19世紀末。
  • 知識分享:從音讀到默讀的變遷
    (二)從音讀到默讀的變遷  關於對默讀的比較早期的資料是奧古斯丁對安布羅斯的描述,這發生在公元5世紀,奧古斯丁道:「他的眼睛掃描著書頁,而他的心則忙著找出意義,但他不發出聲音,他的舌頭靜止不動。,但是,直到大致19、20世紀左右,最普通的民眾仍離不開音讀。
  • 《讓女人自己說話――20世紀中國婦女口述史》叢書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轉自搜狐  定價:34.60元轉自搜狐  2003年1月出版轉自搜狐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女性的生活與戰爭緊密聯繫在一起。民族敘事以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經歷為線索,以少數民族女性的意識與民族意識為前提,以本民族自述與他民族的互訪相結合,增加多元視角,更全面更客觀地反映20世紀少數民族女性的成長經歷。
  • 教育觀察|半個多世紀教科書變遷史:從政治掛帥到教育工具回歸
    中蘇蜜月期以蘇為師:俄語教材一統天下  建國初期,劉少奇即提出:中國人民的革命,過去是以俄為師,今後建國,同樣也必須以俄為師。當時中國學習俄語的熱潮絕不亞於20世紀末期開始的英語熱,俄語教材是外語教材中最多見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