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面紙!面紙!」
這首《恭喜恭喜》,相信島友們都聽過。不過最近,它的歌詞被改了,主題從「恭喜」變成了「面紙」。不僅如此,這幾天,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大家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問新年好,而是,你買到衛生紙了嗎?如果買到了,那真的會被道恭喜!
什麼?買個衛生紙都這麼誇張?難道「洛陽紙貴」的典故要在灣灣上演一遍?且待島叔帶你一探究竟。
瘋狂
一切還要從幾天前的一條消息說起。
上周,臺灣多家賣場負責人表示,由於紙漿成本上漲,商場衛生紙價格將在3月中旬抬升10%至30%,平均每箱漲價60新臺幣(約人民幣13元)。
消息一出,網上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貼出賣場面巾紙貨架空空如也的照片,並配文說:銷售好快,太恐怖了!也有網友懇求說:「臺灣還有哪裡買得到衛生紙,我買一串,拜託!」
網上的人在抱怨和吐槽,超市現場的搶購人潮才叫誇張。腦補一下這樣的場景:
還沒走進門口,民眾已經表演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運面紙特技。阿公阿嫲奮力在自行車後座綁上十大包衛生紙,外加前方車筐裡再塞兩箱;開著上百萬的奔馳CLS550的人,也在前後座塞滿幾大箱衛生紙,被網友調侃「能載妹,載小孩,也能載衛生紙」。
等進到超市,面巾紙架早已空空如也。民眾們焦急地等待售貨員補貨,一看到裝面巾紙的箱子運過來,就立馬圍上去取貨,甚至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主動替售貨員拆紙箱,然後拿上衛生紙就走。
但是,由於人潮不斷,加上大家過分焦慮,搶購過程中腳扭傷的、鞋被踩斷的、推車不見蹤影的混亂場面不斷發生。
某商場的負責人說,這幾天賣掉了3個月的存貨量,幾乎是供應商來多少就賣多少。店裡負責補貨的工作人員說,自己一整天都在忙著找供應商要貨,但還是供不應求,簡直累癱。
除了線下採購,線上的面巾紙銷售大戰也很誇張。臺灣的網購平臺PChome 24h購物和生活市集網站統計,這3天衛生紙銷售量各超過5萬箱,等同於5百萬包衛生紙,上周六則達到3萬箱,等於每3秒就會賣出一箱。
發酵
線下轟動的搶購熱潮,瞬間帶來了極高的話題度。這幾天,臺灣民眾逢人第一句話便是:「搶到紙巾了嗎?」
於是,腦子轉得快的商家也順勢推出了新的銷售方式。比如,把夾娃娃機改成了夾面巾紙,簡直讓人哭笑不得;還有網絡平臺推出買iphone送面巾紙的促銷活動,而且還限量150組,引發網友大量跟帖。
不過,也有網友覺得,這根本就是盲目跟風,「買個衛生紙像在搶頭香,簡直讓世界看笑話」。
島叔的一位中老年朋友告訴我,最早她並沒有想要加入搶購行業的念頭,只是發現大家都太過瘋狂,連貨還沒上架就被搶空,這讓她覺得緊張,於是加入了搶購行列。
她自嘲說,家裡的衛生紙還夠用兩個月,搶完之後可以用更久,儲藏室已堆積如山,「說真的,這樣能省多少錢呢?只是大家都搶你不搶,感覺就很另類,恐慌心理真可怕。」
島叔的另一位朋友也算了筆帳:假設每人每月用兩包面巾紙,一包原價20元臺幣,每包紙漲價3成後一個月多花了12新臺幣(約人民幣2塊多),一年下來也只多花144新臺幣(約人民幣30多元),這樣的漲幅真的沒有必要慌張。
面對衛生紙漲價造成社會恐慌的情形,臺當局負責物價的部門派人到各大商場了解紙巾價格和庫存,還請紙巾生產廠商和商場負責人喝咖啡,要求杜絕聯合漲價行為。目前臺當局相關部門保證,到3月中旬前,大商場的面巾紙售價不會變動。
緣由
說了這麼多,臺灣的面巾紙為什麼會漲價?
這恐怕和臺灣的紙張生產方式有關係。因為臺灣的環保政策比較嚴格,所以即便植被覆蓋率較高,也不敢動用島內的木材生產紙漿。比如早年臺灣糖業公司有不少土地用來種植桉樹,這些樹6年就可以用來做製漿生產。但現在沒有人敢砍伐它們,怕被批評破壞生態。
所以,臺灣要造紙,紙漿就只能向臺灣以外的地方買,主要是植被覆蓋率高的東南亞和北美。最近,隨著國際木材價格上升,紙漿價格也在上漲,最終這些成本轉嫁到了面巾紙的消費者身上。
臺灣造紙業者指出,製造衛生紙所用的漂白短纖(BHK)到港價格年增長超過50%,每噸達820美元到830美元(約5000多元人民幣),為近幾年的新高。此外包材成本增加25%到35%,船運費用也上漲,過去一年運費增加28%。原材料的漲價已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了。
效應
從經濟學角度看,面巾紙漲價的原因並不複雜。可是對社會和政治層面來說,這樣的漲價卻能蕩起微妙的漣漪。
紙巾和柴米油鹽一樣,都是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臺灣當前經濟不景氣,薪水動漲,大家的生活都是本著能省就省的原則,所以稍有物價漲動就會很敏感。
尤其是到選舉年,如果執政者的物價管控沒有做好,就會被對手攻擊,影響選情。
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陳水扁針對競爭者連戰,主打「『連』米酒都買不到!」的文宣,讓人記憶猶新。因為當時連戰當行政部門負責人,沒有控制住米酒的價格。那次選舉,連戰也以敗選收場。
對於臺灣民眾來說,米酒代表的不僅是米酒而已,而是等同民眾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相同地位的民生保障。
2000年國民黨吃了米酒的大虧,一年後的選舉他們不敢大意。馬英九在競選第二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每至公開場合,都以米酒瓶為道具,告知民眾米酒瓶價格已經從180元降到25元,人人買得起。當年,他雖然因此備受民進黨嘲笑,被稱為米酒領導人,但在卸任後卻人氣高漲。
一張小小的衛生紙,如果處理不好,說不定就會成為當年米酒風暴的翻版。而事實上,目前民間已經在流傳臺當局物價管控不力、對臺當局行政能力沒信心的看法。
今年又是一個選舉年,效應如何,且聽且看。
(文/桃花島主 發自搶衛生紙的現場
視頻製作/百裡雲鶴
來源: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