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首次揭示癌症轉移新機制!

2020-12-15 生物谷


殺傷性T細胞環繞在癌細胞旁邊,圖片來自NIH。

2016年3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在轉移癌(metastatic cancer)模式小鼠體內直接觀察當浸潤性癌細胞向肺部遷移時,它們如何建立據點。他們非常吃驚地觀察到:早期的「先鋒」癌細胞進入肺部後通常都會死亡,但是它們首先釋放出行為上類似於殭屍的顆粒,這些顆粒能夠自行移動,並且被一波又一波的免疫細胞吞噬。在這些免疫細胞中,很多細胞只要被這些癌症顆粒感染,就會進入肺部組織深處,從而為在血液中漂浮的癌細胞未來能夠安全地安營紮寨和形成新的轉移灶(metastatic colonies)開闢道路。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Visualization of immediate immune responses to pioneer metastatic cells in the lung」。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病理學教授Matthew "Max" Krummel博士說,「我們之前總是認為進入健康組織的浸潤性癌細胞要麼存活下來產生轉移性腫瘤,要麼死掉而前功盡棄。令我們吃驚的是,我們觀察到當癌細胞碎裂和死亡時,它們將免疫細胞變成它們的搭檔,從而為癌細胞下次到來鋪平道路。」

Krummel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這種對先鋒癌細胞和免疫系統在早期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統如何為轉移癌作好鋪墊的全新理解將導致人們開發出更好的方法來治療和預防人體內的浸潤性癌症。

顯微成像技術突破允許首次拍攝浸潤性癌細胞到達肺部活組織

在諸如肺部、大腦和肝臟之類的至關重要器官中的浸潤性轉移瘤(invasive metastases)是絕大多數癌症死亡的原因,但是在此之前,人們對這種腫瘤轉移過程本身知之甚少。已知癌細胞讓免疫細胞提供合作,將靶組織軟化以便轉移性腫瘤浸潤,但是人們一直以來並不知道身體中的保護性免疫細胞如何變成叛徒。一種主導理論提示著腫瘤產生分子信號,對免疫系統進行重編程,從而讓新的癌症轉移灶紮根,但是這些信號實際上如何與靶組織中的免疫反應相互作用仍是個未知數。

很少有研究人員能夠直接觀察轉移性浸潤的第一階段,因而也就不能理解為何一些新的癌症轉移灶茁壯成長,而另一些消退。但是近幾年,來自Krummel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雙光子顯微技術完美地實現在癌細胞到達小鼠肺部首個24小時期間穩定地對這些癌細胞進行成像。Krummel解釋道,這是個卓越的成就,這是因為肺部在每次呼吸時前後移動幾毫米,這就使得科學家們通常不可能觀察到尺寸只有這種移動距離千分之一的微小癌細胞。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Mark B. Headley博士說,「在開始這項研究之前,它就像似循環腫瘤細胞進入暗盒,然後當轉移瘤基本上產生時出現。我們如今在很大程度上為這些轉移性腫瘤產生的早期階段打開一扇窗。」

來自Krummel實驗室的Headley及其同事們將黑色素瘤細胞注射進小鼠血液中,並追蹤這些癌細胞到達肺部,在那裡,他們觀察到一種他們從未曾想像到的奇怪和可怕的場面。早些的侵入性癌細胞被血液流動的力量吹打成碎片,但是它們碎裂的殘骸也有它們自己的生命。

這些碎片被Krummel稱作為「無頭騎士(headless horsemen)」,沿著毛細血管壁爬行,並且穿過血液進入肺部更深處。研究人員隨後還觀察到對體內擾動保持警惕的免疫細胞圍住這些癌症碎片,併吞噬它們。但是這首批細胞應答器(即免疫細胞)的行為很快開始變得非常怪異:它們離開毛細血管,而且似乎為肺部組織未來的癌細胞到達構建出保護性巢穴。

Krummel說,「它好比是美國舊西部大開發。開路先鋒並不總是存活下來,但是我們的文明建立在這些早期開拓者奠定的基礎上,慢慢地向西發展。它完全是一種觀察腫瘤轉移的全新方式。」

對免疫反應的深入認識提示著治療可能性

Krummel和同事們發現並不是所有免疫細胞都會受到癌症顆粒的欺騙。在將癌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之後,研究人員觀察到幾波不同的免疫細胞到達肺部。很多早期作出反應的免疫細胞---如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繼續幫助後來的癌細胞在肺部站住腳跟。另一方面,樹突細胞通常較晚地到達現場,但是似乎將癌症視作威脅:在吞噬癌細胞顆粒後,它們遷移到小鼠淋巴結,激活其他的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激活後,能夠返回肺部並且攻擊任何剛出現的轉移灶。

Krummel說,這種認識針對為何一些浸潤性癌症能夠站穩腳跟而另一些不能,提出一種新的假設。「在成功的腫瘤轉移中,我們認為存在不平衡,即太多免疫細胞經腫瘤重編程後將癌細胞視為無害的,太少的免疫細胞獲得這些癌細胞是危險的或異常的信息。」

他說,這種猜測有可能為有風險患上轉移性癌症的病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開啟大門,比如,試圖抑制容易受騙的免疫細胞以便阻止它們幫助新的癌細胞站穩腳跟,與此同時加強更加精明的樹突細胞的活性從而促進合適的免疫反應以便除去任何新的轉移灶。

Headley說,「通過觀察這些事件展現,我們揭示出我們認為是腫瘤細胞和它的新家之間至關重要的通信線路。我們如今能夠開始精確地研究什麼類型的信息被包裹在這些顆粒中,以及更為重要的是,免疫反應如何理解這些信息。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開發出更好的療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Visualization of immediate immune responses to pioneer metastatic cells in the lung

doi:10.1038/nature16985

Mark B. Headley, Adriaan Bins, Alyssa Nip, Edward W. Roberts, Mark R. Looney, Audrey Gerard & Matthew F. Krummel

Lung metastasis is the lethal determinant in many cancers1, 2 and a number of lines of evidence point to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having key roles in its development3, 4, 5.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mediate fate of incoming tumour cells as they colonize this tissue, and even less known about how they make first contact with the immune system. Primary tumours liberate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CTCs) into the blood and we have developed a stable intravital two-photon lung imaging model in mice6 for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arrival of CTCs and subsequent host interaction. Here we show dynamic generation of tumour microparticles in shear flow in the capillaries within minutes of CTC entry. Rather than dispersing under flow, many of these microparticles remain attached to the lung vasculature or independently migrate along the inner walls of vessels. Using fluorescent lineage reporters and flow cytometry, we observed 『waves』 of distinct myeloid cell subsets that load differentially and sequentially with this CTC-derived material. Many of these tumour-ingesting myeloid cells collectively accumulated in the lung interstitium along with the successful metastatic cells and, as previously understoo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metastases from surviving tumour cells3. Although the numbers of these cells rise globally in the lung with metastatic exposure and ingesting myeloid cells undergo phenotyp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icroparticle ingestion, a consistently sparse population of resident 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 among the last cells to interact with CTCs, confer anti-metastatic protection. This work reveals that CTC fragmentation generates immune-interacting intermediates, and defines a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gocyte populations for tumour loading during metastatic cell seeding.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2018年1月18日/生物谷BIOON/---根據需要讀取和解析DNA密碼的機制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所共有的,而且常常被癌症所劫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和捕捉這種讀取機制的圖片。這項關於這種分子機制如何運行的發現可能為開發癌症治療的新方法開闢新的途徑。
  • Nature communication:非經典WNT受體相互作用 抑制腫瘤轉移
    2015年4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 wnt信號包括β catenin依賴性的經典途徑和β catenin非依賴性的非經典途徑,在調節動物發育和維持穩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wnt信號失調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發生
  •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症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2019年10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化療手段剛剛被開發時,它的前體似乎相對簡單,即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來抑制癌症進展,如今很多藥物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發揮這樣的作用,而且已經被證明僅能針對某些腫瘤患者有用;就以藥物紫杉醇為例,其是一種用來治療一系列癌症的化療藥物,該藥物能干擾細胞分裂,但卻無法在每一位患者機體中產生想要的效應,這表明,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要比我們想像之中更為複雜
  • 科學家揭示甲基轉移酶DNMT3A自抑制及組蛋白H3
    11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教授為通訊作者的應用X射線晶體學等研究方法,解析人體內與多種癌症及發育失調症候群密切相關的甲基轉移酶DNMT3A在抑制狀態和激活狀態下的三維晶體結構,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田長麟教授及課題組成員石攀博士應用核磁共振方法協助分析了不同甲基化修飾後H3組蛋白結合條件下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三篇Nature研究揭示DNA修復過程參與癌症產生
    在第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團隊以12多種癌症類型的大約1200種全基因組序列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增強子、啟動子異染色質序列而和基因編碼序列中的突變密度。 在第二項研究中,西班牙研究團隊研究了癌症基因組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項目中的大約36種皮膚癌樣品。
  • Nature:解析出真核生物寡糖轉移酶的三維結構
    2018年1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文安德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一種用於修飾蛋白的分子複合物的原子結構,這可能為開發治療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藥鋪平道路。
  • 揭示氧氣抑制癌症免疫療法機制
    2016年9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肺內,鑑定出一種抗癌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的機制,其中肺部是很多癌症的一種常見的轉移位點。通過基因或藥物手段抑制免疫細胞的這種氧氣檢測能力就會阻止肺轉移。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m6A參與了眾多發育過程,m6A失調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表觀基因組的動態變化對於基因在發育和生理過程中的正確表達至關重要,轉錄過程是染色質動態調控的核心。儘管m6A通過共轉錄產生,它對染色質的直接調節作用仍然所知甚少。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e novo DNA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 年度巨獻:2017年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在體篩選800多個基因發現阻止癌症轉移的新靶點DOI:10.1038/nature20792來自英國桑格研究院的一項新研究為遏制腫瘤轉移找到了新的藥物靶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這項研究共發現23個參與癌細胞轉移調控的基因,研究人員證明靶向其中一個基因——Spns2能夠顯著抑制腫瘤擴散。腫瘤轉移是導致癌症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 研究揭示人類癌症的突變特徵
    研究揭示人類癌症的突變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30:48 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Michael R. Stratton和新加坡國立杜克大學醫學院Steven G.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研究團隊張群研究組,在凝聚相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出甲醇分子
  • PNAS:肺部炎症可促進癌症肺轉移
    2015年1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肺部炎症可能會增加其他部位癌症向肺部的擴散。在本周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的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炎症促進癌症肺轉移的機制,對於肺部炎症如何為癌症向肺部傳播提供合適環境進行了著重探討。這項發現或為治療以及防止癌症肺轉移的發生提供新見解。 科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肺部炎症與肺部腫瘤之間存在關聯,但是炎症是否會增加其他腫瘤發生肺轉移的風險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了解。
  • 發現治療腦轉移的新方法,可顯著延長癌症病人生存期
    2018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ION /——腦部微環境給癌症轉移起始細胞帶來了特別嚴重的選擇壓力,但是癌症總是可以以未知的機制避開這些壓力,成功在腦部建立轉移灶。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是腦部微環境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可以在不進入病變區的情況下限制轉移灶。
  • 華人學者揭示背後遺傳機制 Nature Genetics 封面論文推薦
    於黎研究員及團隊的研究興趣為珍稀瀕危動物類群的起源與演變機制的分子基礎研究。2011年3月,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以「我國首次查清小熊貓身份之謎」對課題組成果進行了報導;2012年4月,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和新聞頻道以「怒江境內發現中國金絲猴新種群」對課題組成果進行了報導。這些研究結果促進了國內外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系統研究。
  • 癌症轉移迎來了治癒的新希望
    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可以提高治癒機會和獲得長期生存。但是,轉移性的晚期腫瘤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根治呢?隨著研究的進展,很多晚期腫瘤患者也獲得了治癒的機會,從而實現了長期生存。其中「寡轉移」概念的提出,給許多原本不能治癒的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今天,我們請到了嘉會國際腫瘤中心蔣京偉醫生和大家分享「癌症寡轉移」的研究進展。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同時根據研究成果,可以在122種真核生物中預測超過100萬種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journal/v525/n7569/full/nature14987.htmlNon-adaptive plasticity potentiates rapid adaptive evolu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nature非適應性的可塑性可以增強自然條件下基因表達的快速適應進化http://www.nature.com/nature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