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西消息 最近,「保險套發圈」風波在南寧市鬧得風風雨雨。
毛線裡竟然包著保險套 小小發圈引起軒然大波
幾天前,一位曾姓女士在南寧市明秀東路虎邱鋼材廠附近的地攤上,花5角錢買了一小包彩色發圈,閒來無事,她便拆開玩。誰知,這一玩卻玩出了一個「大發現」:五彩毛線裡包著的竟然是一段保險套!
這一事件一經當地媒體披露,立即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紛紛將自家的發圈拆開後才發現,五顏六色的毛線裡面包著的,的確有不少都是保險套。長發女孩們更是傷心不已:經常陪伴她們的髮飾竟然「另有隱情」。於是,「保險套發圈」成為邕城市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
記者隨後發現,南寧市各個小攤點和批發市場上隨處可見「保險套發圈」。它們的表面都纏有毛線,不易被發現。這些產品都沒有標明廠址,只是印有「雅藍」、「豔紅」、「廣東飾品」等字樣。
南寧市新華街一位經營飾品的店主透露,南寧市所有「保險套發圈」的進貨點都是浙江義烏,這種發圈不僅橫行廣西,而且在全國各地的市場上都有。
轉折豫粵浙各地有蹺蹊 保險套發圈市場大大的
浙江義烏有個全國聞名的「中國小商品城」,裡面有一條專門批發各種飾品的市場路,聚集了成百上千的店鋪。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發圈的地方大都會有「河南沁陽市各種彩色皮筋總經銷」或者類似的招牌,原來,每10個國產發圈中就有9個是沁陽生產的,而據這裡的批發商透露,「保險套發圈」全部都是沁陽貨。
保險套的成分為優質天然乳膠,被認為是橡膠製品中最好的用料;但它成本較高。那麼,善於做小商品生意的沁陽發圈生產商們為何盯上了這種昂貴的原料呢?
原來,這些「保險套發圈」生產商們大批購進的是保險套廢料,而且來歷不明,價格低廉,買賣時甚至根本不論數目,而是論噸。為了使買來的原料物盡其用,一個保險套往往可以「破」開製成二至五個發圈。儘管價格略高,「保險套發圈」還是因其彈性好、不易拉斷而大有市場。
「保險套發圈」的整個生產、銷售的流程也是相當清晰:第一步:從廣州拉來保險套廢料,在沁陽建立批發點,以低於6100元/噸的價格向手工作坊供貨。第二步:手工作坊將保險套後分發給村民,將保險套「破」開。第三步:由各村的家庭婦女以及學生等,用手工搓上毛線,製成發圈製品。第四步:將成品運往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銷售。
據知情者透露,沁陽市的發圈早在10年前就已面市,近幾年已經是聞名遐邇,暢銷全國。其中,「保險套發圈」佔到整個發圈銷售量的30%左右。
消費者說紛紜感受不一 管理者說查處眾口一辭
據了解,目前我國定點生產保險套的廠家僅7家,合格率都比較高,一年下來,廢料不超過170噸,而且按照規定,對所有的廢棄底料或不合格產品都須經粉碎處理。但是河南沁陽一年內所用的「原料」至少在200噸以上,因此有人估計,這些廢料很可能是從國外進口的「洋垃圾」,這給「保險套發圈」事件蒙上了又一層陰影。
所有的女性消費者對「保險套發圈」表示反感,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字是:噁心。一位女大學生則氣憤地說:「『洋垃圾』是怎麼進來的,又是怎麼到了我們手中,市場監管部門難道不該負責嗎?」
男性消費者則表現得相當寬容:只要不是用過的保險套就可以接受;同時他們也普遍認為,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管理。
對此,南寧市工商局一位負責人解釋說,國家目前對發圈生產材料並沒有制定標準,因此,只要沒有對人身體構成傷害的情況發生,工商部門也無法對其進行查處。
南寧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一位負責人的回答也相類似,即製作發圈的廢棄保險套如果經檢測證明對人體無害,將不作處理。
不少計生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認為,用保險套廢料做發圈不會對消費者帶來很大影響。
商家們吃下一顆定心丸 專家卻稱這是欺詐行為
市場監管部門的回答如此一致,無疑是給了生產銷售「保險套發圈」的商家們一顆定心丸,也似乎給了消費者一個說法。
然而,專家卻另有看法。廣西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的韋立憲說,人們在進行商品消費時不僅要得到物質需求的滿足,還要求精神需求的滿足。在國人的腦海中,保險套已經與貫徹國家計生政策和防治愛滋病、性病等方面聯繫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頭上扎的發圈原料卻被偷換成保險套廢料,不管原料本身會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這種行為都毫無疑問是置消費者精神需求於不顧的欺詐行為。·新華社記者 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