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飯時,廚房有很多「白氣」——先是水汽化產生的大量水蒸氣,水蒸氣在上升的過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騰壺蓋被頂起——水蒸氣的內能轉化為壺蓋的機械能。
3.燒開水時,壺嘴附近幾乎看不到「白氣」。而是在離開壺嘴一定高度處可以明顯地看到呼出的「白氣」——白氣是水蒸氣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壺嘴處溫度高,接近於水蒸氣的溫度,水蒸氣不易液化,而一定高度處溫度低於水蒸氣的溫度,導致水蒸氣遇冷液化。
4.炒菜時,把附在食物上的少量的水一下子放入高溫的油中,水便爆發性地汽化。這樣,周圍的油飛濺起來——水的沸點低於油的沸點。
5.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炳都是木頭或塑料——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6.爐灶上面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的對流,空氣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遠離排風扇處壓強大,壓強差使廚房裡的油汙及時排出去,避免汙染房間。
7.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滿時,瓶口處有層氣體,它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的散失。
8.冬季從保溫瓶裡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常會看到瓶塞馬上往上跳一下,(有時會脫離瓶口掉在地上)——這是因為隨著開水的倒出,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後,進入的冷空氣很快膨脹,壓強增大,推開瓶塞。
9.冬季喝剛出鍋的湯時,看到湯麵沒有熱氣,好象並不燙,但喝起來卻燙口,因為湯麵上一層油阻止了湯的蒸發,熱量的散失少,溫度不易降低。
10.磨刀時要往菜刀上灑水——因為刀與磨石摩擦生熱,刀的溫度過高時鋼鐵硬度會減小,刀口就不鋒利了,灑水後吸收了熱量,刀的溫度就不會升得過高了。
11.刀刃磨的很薄——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12.炒菜時,很快就能嘗鹹味,而淹鹹菜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嘗到鹹味——炒菜時溫度高,分子運動快(擴散快)很快就能嘗到鹹味,淹鹹菜溫度低,分子運動慢,很長時間才可以嘗到鹹味。
13.高壓鍋的原理——利用了沸點跟氣壓的關係。
14.過年吃餃子是中國的習俗,煮餃子時,從水開餃子下鍋到煮熟後撈出的過程,有很多物理現象,請你說出你所知道的,並用物理知識解釋。
①將包好的餃子下於沸水之中,這時餃子將沉於鍋底,因為此時餃子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餃子所受的浮力小於餃子的重力(二力合成,合力向下)。
②沉在鍋底的餃子將會與鍋底直接接觸(由於生餃子很軟,它將與鍋底緊密接觸),形成局部粘結,這時熱由高溫金屬直接傳遞,所以餃子雖在水中卻煮在鍋底,因此,下鍋後,就要用勺子背(力的作用面積大,物體所受壓強小)順時針或逆時針輕輕推動,使餃子在鍋中旋轉遊動(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③隨著不斷加熱,由於熱傳遞使餃子內部溫度升高,餃子餡中的水蒸發形成水蒸氣,餡中的氣體(包括少量空氣)膨脹,使餃子的體積增大,餃子排開的液體的體積也增大,所以此時餃子受到的浮力增大(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於重力,餃子上浮。
④水煮沸後,往往需要點入幾次冷水阻止沸騰這種做法將使沸水放出熱量,降低溫度,而冷水吸收熱量,提高溫度(發生了Q吸=Q放的熱平衡過程),使最終溫度稍低於100℃,達到了止沸的目的,這樣使餃子表皮溫度降低了,但餃子餡的溫度仍較高,達到了煮餡的目的。常言說:「開鍋煮餡,蓋鍋煮皮」也是這個道理,開著鍋時,餃子表面與外界空氣直接接觸,散熱快,溫度低於鍋內溫度,而餃子餡由於包在皮內,熱量不易出,還能保持較高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