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月,經過三輪選拔,七位評委最終評審,以及比賽評委會對結果的覆核,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決出賽果——
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音樂學院的王子祺斬獲本次大賽頭名,上海音樂學院張功浩、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張小孟分獲二等獎;劉暢、劉哲、宋曉霞獲得三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賽中一位外國選手表現亮眼闖進決賽,她是來自塞爾維亞的女高音DusicaBijelic,貝爾格勒音樂學院(Belgrade Music Academy)碩士。技術純熟、吐字清晰,飽含感情,贏得評委一致讚譽,最終獲得優秀獎,以及大賽頒發的特別獎項——黃自獎。
決賽評委鋼琴家、英國傑出藝術指導格雷厄姆·詹森與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院長哈特穆特·霍爾,都表示本屆參賽選手的演唱水準之高超出預期。霍爾希望將來能在德國建一個中國藝術歌曲中心,助力中國藝術歌曲在海外的研究和推廣。
本次大賽受全球疫情對跨境交流人員往來的影響,經大賽組委會謹慎決定,改為線上比賽。自10月1日啟動,比賽共收到6個國家共758人報名,有效人數755人。選手中,80後、90後佔比96%。
經初評專家組評審,共有40位選手入圍複賽,經網絡複賽後,20名選手進入決賽。為讓藝術歌曲走出象牙塔,走近普羅大眾,本次比賽決賽進行了網絡直播,觀看點擊量達52.5萬。
「從1920年青主寫出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藝術歌曲至今已在中國發展了100年。青主、黃自等早期音樂家,趙季平、陸在易、周易等當代作曲家,都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做出了很大貢獻。通過這樣一個比賽,我們希望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有更多國際友人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校長廖昌永如此解釋比賽初衷。
決賽評委之一、作曲家趙季平在之前的採訪中表示,中國藝術歌曲在如今中國的音樂學校裡掀起一個「新高潮」,選手們演唱能力提升,也會促進作曲家寫作藝術歌曲,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那麼,創作藝術歌曲又有哪些講究呢?
鋼琴是藝術歌曲最穩固的搭檔,決賽評委之一、作曲家陸在易說,作曲家在寫藝術歌曲時,聲樂部分和鋼琴部分都是共同構思的,而非單線條構思,也因此音樂界有這樣一種說法——藝術歌曲是歌聲和鋼琴的二重奏,這十分考驗作曲家的寫作能力,考驗其對生活的觀察,也因此,作曲家通常會選擇格調很高的詩詞來做藍本。文學性、藝術性、音樂性,是藝術歌曲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讓我有機會聽到中國年輕一代歌唱家們的精彩演唱。
《釵頭鳳》的作者,也是本屆評委之一的作曲家周易表示,舉辦這樣的聲樂比賽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方面使大家重溫像黃自、青主、冼星海、賀綠汀等老一代作曲家們的優秀作品,另一方也促進歌唱家們和作曲家們多演唱,多創作中國藝術歌曲。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也是我們作曲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中國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藝術歌曲是一個很好形式。舉個例子,去年廖昌永院長在德國開獨唱音樂會,當他演唱《釵頭鳳》時,現場竟傳來了哭泣聲……這就是音樂的魔力,即便把陸遊的《釵頭鳳》翻譯成德文,德國的讀者也未必理解,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但當藝術家通過歌曲把它唱出來。聽眾馬上就感受到了,因為音樂語言對於人類而言是共通的。
為推動中國藝術歌曲事業的持續發展,上海音樂學院於2018年曾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眾多國內外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作為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重鎮,上海音樂學院舉辦藝術歌曲聲樂比賽,是積極推動中國藝術歌曲事業發展的舉措之一,除了不斷挖掘中國藝術歌曲寶藏、加強理論研究之外,更要繼續推動創作,推動中國藝術歌曲走向世界。作為一項常規性的比賽,該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
本屆比賽收官之後,上海音樂學院將按照比賽章程設置的慣例,擬於兩年後的2022年舉辦第三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持續推動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來源:其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