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辯大師郭敬明,有的是你不懂的營銷邏輯

2020-12-13 圍剿白日夢

今天的熱搜,也是一如既往的令人費解呢。

實不相瞞,看到這二位的關鍵詞,我當時的心情就是費解——鄧倫和郭敬明有什麼交集嗎?為什麼會有人因為郭敬明而不喜歡鄧倫?

想了想不就是鄧倫主演了郭敬明導演的《晴雅集》嘛。可郭敬明這人雖然風評褒貶不一,但他的視覺審美和票房一向不錯,怎麼想也不該有粉絲因為鄧倫和郭敬明合作就脫粉吧。

點進去一看,前情提要是一位號稱鄧倫路人粉的網友,轉發鄧倫的宣傳微博時表示,雖然他喜歡鄧倫,但不喜歡郭敬明,覺得很糾結。

郭敬明本人回覆:不要因為我而不喜歡倫哥,倫哥是無辜的,他的第一部電影請多多支持,也給我一個機會!拜託了!

我心裡直接一句「哇哦」,想說難怪在《演員請就位》收官了以後,其他導演的熱度都逐漸平息了,我們郭導卻還宛如住在熱搜上。與其說是他這個人具有「腥風血雨」體質,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太會說話。

表達本身就會被解讀甚至誤解,更何況郭敬明還是個公眾人物,哪怕什麼都不說不做還會被放大鏡盯著看呢,別提他還喜歡一天天小嘴叭叭地瘋狂輸出了。

就像這次挺鄧倫吧,大家的觀感就挺複雜的。

有些人第一反應是覺得郭敬明很暖,有被他感動到。說他為了電影能卑微到這種地步,是「四不容易」本人,誇他時時刻刻維護自己的演員,也很看重自己的作品,就像學生一樣等著觀眾給自己打分。

也有人覺得郭敬明又來「茶言茶語」這套。鄧倫只是演員之一,留給他的發揮空間有限,電影好壞與否顯然跟導演關係最大。但經過郭敬明這番話,好像大家不看電影=討厭他=不喜歡鄧倫,相當於變相硬生生逼著鄧倫扛票房。

還有人覺得郭敬明這次本質還是在賣慘,跟他在《演員請就位》現場哭沒什麼區別,而且又用上了「偷換概念」這套。

大多數人選擇不看一部電影或者給電影差評,通常只是因為片子不好看罷了。但郭敬明這番話的邏輯關係,相當於把大家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都歸結為討厭他。這種類似道德綁架的感受給人的觀感更不好,甚至還有人表示「因為這種操作更不想看電影了」。

@鳳凰網娛樂 發起的這個投票就很妙,基本上可以概括斯文目前看到的,所有大家對於郭敬明這次發言的看法了↓

評論區還有不少人cue郭敬明不愧是「詭辯大師」,明明一句「別因為我對電影抱有偏見」就能解決的事兒,他愣是帶上鄧倫和《晴雅集》一起打包上了回熱搜,簡直可以算是免費宣傳了一波。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他在《演員請就位》裡的各種操作。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和李誠儒battle過好幾輪,一開始還有不少人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後來因為郭敬明對自我審美明目張胆的過度堅持,導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他其實就是在詭辯以及偷換概念。

第一季裡只是露了個苗頭,現場坐鎮的大咖太多,李誠儒點評起來一針見血不留情面,當時的氛圍就是容不得郭敬明太「放肆」。

那也是李誠儒第一次靠點評出圈,他用「如坐針氈、如芒刺背」來形容董力和郭俊辰的演技,倆人因為臺詞太差引起了李誠儒的憤怒,沙溢問他剛才和王迅交流些什麼,他就如實說了,還質疑了作品和觀眾反應的合理性。

沙溢當事人都傻了,現場的導演和演員也很驚訝,金靖都說「我要是在臺上我就哭了」。只有郭敬明不緊不慢蓄勢反駁,他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說演員演不好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的問題,是他這個導演沒做好。

當時就有現場演員覺得被感動到,誇他「好暖」,覺得他有在保護演員。

接著郭敬明又表示《悲傷逆流成河》是國內第一部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和電影,「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

說實話,要單看郭敬明這番話其實是沒毛病的,人要評價一個事物的前提的確得是了解和尊重。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不允許人家存在,也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不允許別人去喜歡。

這番話在當時是引起了觀眾高度共情的。那時候國內的演技競技類節目生態裡,還沒有李誠儒這麼敢說的人物。董力和郭俊辰的演技也沒有差到離譜的程度,再加上郭敬明這番話,很多觀眾都把李誠儒的評論理解為冒犯。

說他倚老賣老啊,打著老藝術家的旗號不尊重人啊什麼的都有,還有人覺得「公開場合公開打臉」是素質問題。而且校園暴力真不是能拿來開玩笑的事兒,它是該被更多人重視,也應該被允許在公眾場合表達。

但問題是,人李誠儒一開始是這個意思嗎?他看不上的是演員的臺詞功底,以及小情小愛引起的觀眾過度反應。而且他在採訪裡也說了,他不是說校園戀愛不能作為文藝宣傳,只是不提倡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的共鳴。

當時還有很多人站郭敬明來著,但咱回頭去看,這番話裡的邏輯是不是多少有點似曾相識?李誠儒明明就事論事點評臺上的演員和作品,到了郭敬明嘴裡,就成了對他這個人有意見,對校園題材有意見,甚至因為個人喜好而不允許這類作品存在。

估計是去年佔了不少這套邏輯的便宜,今年《演員請就位》裡郭敬明就沒怎麼改變打法,還是以表達「百花齊放」、「你不喜歡的也可以存在」為主。但同一套操作玩多了總是會翻車的,更何況這一季從李誠儒到觀眾也都成長了,所以依然買他帳的人越來越少,開始吐槽郭敬明詭辯的觀眾越來越多。

張逸傑和何昶希還原的是《陳情令》裡藍忘機魏無羨對峙窮奇道的一段戲,說實話倆人演技都不咋地,別說曾經因為演員臺詞含糊就覺得「如芒刺背」的李誠儒了,是那種本真實觀眾隔著屏幕都被尬到不行,硬要總結也只能說句「離譜」的水平。

就這種情況下,郭敬明還是給何昶希發了張S卡,還解釋可能在其他導演眼裡S是Super,但在他這兒是「Student,Seed,Special」。何昶希可能現在表現不夠好,但他覺得對方是可塑之才,是特殊的,值得被好好教導,有很大進步空間的種子選手。

陳凱歌:我尊重郭敬明導演的選擇,但S開頭的單詞實在太多了,我現在就是Surprise(驚訝)。

爾冬陞:那我就希望他能跟郭敬明合作吧。

趙薇:你好專一啊,你的審美真的太固定了。

可能因為剛錄第一期節目,導演們都給彼此留了面子,沒太把話挑明了說。更迷惑的反而是現場演員,董思怡就直接問了郭敬明「大家給S卡的標準都是什麼」,郭敬明的回答是,他給S的人就是他想找對方拍戲。

陳凱歌就接著郭敬明的話回答董思怡的問題,他說他倒是沒想過給一張S卡就要找別人拍戲,只是一個演技競技類的節目找他當評委,他們四個坐在臺下,就是為了對演員的演技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和判斷,S卡就是他認為演得好的人。

郭敬明立刻解釋,他發S卡也不是發了就要選擇這個人拍戲,而是他拍戲的話會更喜歡選擇這個類型。

此時爾冬陞開玩笑提了一句大家標準不同「沒法玩」了,陳凱歌看到李誠儒一臉迷茫,說他可能沒聽懂郭敬明的話,他就是希望郭敬明能拓寬他對自己審美、趣味、愛好的尺度和範圍。

郭敬明又立刻補充,他必須堅持自己的審美和標準,不然如果按照別的導演的喜好和標準來選人,他會覺得自己在學別人。

接著導演們cue到李誠儒,他一來就說他只是來「鑑影」的,沒想到還要點評導演發S卡的標準。在大鵬確認「可以發表看法」之後,李誠儒這段話堪稱扎心:我不喜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各種做法,一會兒說選擇他不是為了和他合作,一會兒又說選擇他是為了和他合作,很難相信這些話出自一個人之口。

他提到了關於S卡最核心的問題,現場有40位演員,4位導演手裡總共只有8張S卡,這裡涉及到是否「公平公正」,每個演員都需要機會,不是可以憑個人喜好隨心而來的。

郭敬明解釋他一直就這樣,不是所有合作的演員都是演技派,也喜歡用很多純新人演員,這是專屬於導演和演員之間的「伯樂與千裡馬」關係。還舉出了去年他選擇郭俊辰和金靖的例子,就是別人都不看好,但他倆最後表演都不錯。

還搬出了他那套「百花齊放」的理論,說節目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各種類型的演員。如果把這裡比作一個班級,導演就是老師,那他不能因為差生成績不好就不管了吧,反而還得在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付出更多心力。

怎麼樣,那種熟悉的感覺是不是又來了?就每次聽郭敬明說話,你都會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覺得這人好會說話,但仔細想想又有哪裡不對,咱一開始討論的是這個事兒嗎?

要我來說,四個導演坐在那裡,每個人喜歡的影片、演員類型都不一樣,來比賽的40個演員差別也很大,這本身就是一種百花齊放了。老師可以對差生有更多耐心,導演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但這一切都不應該發生在競技節目裡。

就像李誠儒後來回過味兒來說的那句,又不是不讓你鼓勵演得不好的演員,可前提是在鼓勵他們的同時,能不能別打擊那些演得好的演員?

郭敬明的行為會讓其他演員直接迷惑,到底應該是往好了演呢,還是按照導演喜歡演?他要真喜歡何昶希,大可以在節目之後找他合作,而不是在機會本來就很少的情況下,把它直接讓給不值得的人。

這波詭辯實在難以服眾,再加上後來李誠儒退出節目以後,性格耿直的爾冬陞還和郭敬明battle了一次。一開始預告裡放的是郭敬明被爾冬陞懟哭了,大家都覺得爾導說話不留情面,正片放出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起因是上臺前郭敬明找到爾冬陞讓他手下留情,爾導同意了,點評他導的片段時言辭以溫和鼓勵為主。結果輪到郭敬明點評爾冬陞的片段,他不僅diss演員,還連著幕後工作一起diss,擺明了就是年輕人不講武德。

這兩場風波讓郭敬明的路人緣大不如從前,導致現在大家聽到他說話,第一反應都是「他又搞什麼么蛾子」。但你仔細想想,要不是咱事先有了警惕和逆反心理,郭敬明這種說話大師,在場面上很有可能壓根就不會吃虧。

他太擅長講一些漂亮的場面話,被人說中了又喜歡偷換概念、上價值,總之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斯文看來他的問題就是總把作品等同於自我,一點就炸且不接受就事論事。

郭敬明似乎無法接受別人單純覺得他的作品爛,他必須為此找到一個理由(藉口)。比如太多人黑他,大家都是因為不喜歡他,所以覺得他的作品不好。就算肯承認作品哪裡不夠好,他也必須要找出另外的閃光點,讓大家看到這份「瑕不掩瑜」。

很難講他是真的從心理層面無法接受,還是把這套思路當做營銷策略故意為之。我個人更傾向於前者,畢竟我青春期也讀過不少郭敬明的疼痛文學,出於工作需要,我至今仍然時不時得看他的電影。

他的審美是真的從一而終,從他的小說一路貫穿到電影裡。他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從一而終,小說時代是辭藻華麗敏感纖細,其實沒什麼信息量,但就是很能感染人的情緒。在綜藝時代就成了「詭辯」,讓人雖然知道哪裡不對勁,但一時之間還是很難反駁。

這項個人技一向很吃香,幫助郭敬明從作者轉型到導演,如今又走上綜藝舞臺,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被他蒙蔽,後來罵他的人越來越多。但不論如何,最後收割流量和熱度的,說到底還是郭敬明。

這位從前隱於幕後的娛樂工業行家正在走向臺前,照這個趨勢下去,短期內找郭敬明合作的節目只會多不會少。但這種情況又能持續多久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郭敬明詭辯的越多,他的工具人本質就暴露的越清楚
    最近一段時間最火的綜藝,無需討論,肯定是《演員請就位2》,爆點就是郭敬明和李成儒在節目上的battle,此二人已是宿怨。節目中郭敬明詭辯的越多,觀眾也就越知道他的錯,雖然在節目中郭敬明似乎佔了上風,但是二人的ballte,最終贏家只會是節目組,而最終輸的人,也只會是郭敬明。
  • 郭敬明反駁李誠儒引熱議,《最強大腦》魏坤琳發文暗指其詭辯
    魏坤琳郭敬明10月14日,魏坤琳[微博]發博稱:「有人問我有關辯論的事情。1)辯論當然是講技巧的,而詭辯在媒體時代更有用,常用武器有情感綁架、以退為進、剝奪發言權、偷換概念、偷換話題等。比如,你們在辯論」東「,我就給你先談」東南「,慢慢過渡到給你扯」西」。這樣的詭辯讓你當場覺得有道理,過後你一拍腦袋:嗨,什麼破玩意,完全是瞎扯,言之無物嘛。2)當詭辯家大行其道,甚至讓空洞」悅耳「的辭藻來指導行動的時候,就是外行指導內行、亂象叢生的時候。毫無價值甚至是錯誤的口水邏輯,有什麼價值?
  • 郭敬明反駁李誠儒被贊「好口才」,魏坤琳發文暗諷郭敬明「詭辯」
    序言:2019年10月14日上午10點半左右,魏坤琳發了一篇微博,疑似暗諷郭敬明「詭辯」。魏坤琳表示:「辯論」當然是講技巧的,而「詭辯」在媒體時代更有用。魏坤琳認為:詭辯的常用武器有情感綁架、以退為進、剝奪發言權、偷換概念、偷換話題等。而這些技能,恰恰是郭敬明擁有的,所以這已經不是「暗諷」了,而是「明嘲」。
  • 郭敬明的詭辯套路:多次靠偷換概念矇混過關,被北大教授揭穿
    節目播出後,很多網友都誇讚起了郭敬明,誇他理論紮實、三觀很正,但曾經跟郭敬明一樣在錄節目時有過爭辯的北大教授魏坤琳卻發微博暗諷郭敬明是在詭辯。這次在《演員請就位》,郭敬明確實大玩了一把偷換概念、情感綁架。
  • 抄襲、拜金、庸俗,一直被質疑的郭敬明,成長成了「詭辯奇才」
    「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喜歡。」詭辯一直是郭敬明最鋒利的武器,在3年前的《最強大腦》中,北大教授魏坤琳就栽在了這個上面。當時他面對魏坤琳拋出的「好像跟女人吵架一樣」的言論,直接上升到了性別歧視的高度,「你作為一個北大教授,當你和一位男嘉賓爭論時說,我怎麼感覺在和一個女人吵架的時候,我覺得不管你的學識還是修養都出了問題。」敏感地抓住對方言語中的道德漏洞,並給出致命一擊,這是一直被質疑的郭敬明,修煉出來的保護色,也是最鋒利的武器。
  • 你以為的詭辯奇才郭敬明?從窮人入榜福布斯,他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與此同時,「詭辯」、「審美單一」、「沒內涵」等等標籤全都貼在郭敬明身上,仿佛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一個只會營銷的拜金人。 郭敬明是一個非常會包裝營銷自己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極端自負和自卑的人。
  • 《演員請就位》郭敬明頻頻登上熱搜榜,魏坤琳疑似發文指其詭辯!
    而作為電影的編劇和小說的作者,郭敬明更是臉色凝重,現場的沙溢一看形勢劍拔弩張、勢頭不對準備救場的時候,郭敬明瞬間搶過話語權,回懟李誠儒「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去喜歡」!
  • 詭辯的郭敬明,為什麼遭人煩?
    我們從《演員請就位》上,郭敬明的詭辯說起。《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幾乎每次開播就能順順利利的被郭敬明送上熱搜。上一季與李誠儒的辯論,郭敬明憑藉良好的口才,喜提「最佳辯手」稱號。這一季剛開播,因為郭敬明給新人演員何昶希發了一張S卡,遭到其他評委的圍攻。
  • 相比於正的狠,郭敬明卻在落淚,原來詭辯高手也要「見人下菜碟」
    畢竟作品才是導演的底氣,而郭敬明的底氣,除了早期《小時代》系列留下的一些票房數據外,其餘的早就被多年來的「網友聲討」給磨沒了,所以,他抖起「小機靈」,成為詭辯高手。然而,郭敬明的小機靈,是大家公認的,也是大家所不屑的!
  • 「詭辯」能手郭敬明,懟李誠儒不算新鮮事,曾與魏坤琳、韓寒打過嘴仗
    「S卡是包含公平公正的問題,以及肯定他演技的,他的表演水準問題,不是由你隨性而來。」 郭敬明開口打斷正說得上頭的李誠儒,李誠儒動氣了,直指郭敬明:「你聽我說完,小小年紀,要懂得尊重人。」
  • 當郭敬明的「詭辯」遇到易立競的「毒舌」,會不會翻車?
    自從看了《演員請就位》,很多網友發現郭敬明是一個非常擅長辯論的人,他還有一句殺手鐧:「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但是請允許它存在。」 對於郭敬明的巧舌如簧,部分網友覺得,他這根本是詭辯。
  • 李成儒和郭敬明,這兩人都老有錢了
    可惜,在郭敬明的「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這種「存在即合理」式的詭辯中敗下陣來,只能一臉的地鐵老爺爺看手機表情。經過一年的時間,李成儒應該不斷復盤自己失敗的原因,以及反覆演練了應對郭敬明詭辯的反擊話術,再次參加《演員請就位2》時,繼續批評年輕演員不會演戲,郭敬明的一句「去年我說過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今年我繼續把這句話送給李成儒老師」時,李成儒一個激靈,條件反射般反應出來:開始了!開始了!郭敬明又開始詭辯了!
  • 郭敬明回應粉絲討厭鄧倫,網友:不愧是詭辯天才,分分鐘偷換概念
    最近郭敬明新拍的電影正式開始宣傳,鄧倫成為男主角登場,為了宣傳好《陰陽師》這部影視劇,也在12月10日發布了個人微博,說先生女士們,愛我的人以及我愛的人一定要去電影院買票觀看,鄧倫宣傳完自己的新劇後,就有粉絲在下面評論說道,想看鄧倫的電影,但是又不想看郭敬明導演,誰知道郭敬明竟然看到了這位粉絲的留言
  • 關於教師職稱的詭辯邏輯
    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卻顯出諸多的不合理,甚至與原初意思背道而馳,要想取消簡直成了不可能的事,讓人看到了更多的詭辯邏輯。完全變了規則,也完全充滿了詭辯。有的老師找人脈,送東西,送卡,送錢,有的女老師把自己都搭了進去,就是為了獲得高級職稱。因為誰都知道,職稱和工資掛鈎,評上高級職稱並與工資掛鈎的老師掙的錢在當地老師群體中還是最高的,同樣教齡的老師,高級職稱的和中級職稱的最少差出一千多塊錢,差得多的能達到好幾千塊錢。於是,老師們都認為職稱就是生產力,職稱就是錢,職稱就是終極目標。
  • 演員請就位:郭敬明為保何昶希進16強方寸大亂!寫錯英文自相矛盾
    而戲齡為0,只當過愛豆的何昶希,肉眼可見是郭敬明要力保的人,甚至可以說為1人與天下為敵。由於成了「眾矢之的」,一向能言善辯的郭敬明這次也方寸大亂,開始錯漏百出自相矛盾起來,難道何昶希就是郭敬明的「軟肋」嗎?拼錯單詞是心虛了嗎?肉眼可見郭敬明力挺何昶希的說辭,很像是「一見鍾情」,而並非「蓄謀已久」。
  • 《演員請就位》郭敬明和李成儒battle:「李成儒,你輸了」
    之後郭敬明就開始了他的詭辯:「我去年其實對成儒老師說過一句話,其實今年我可以再說一遍,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還是請允許他的存在。」 李成儒:「你可以藉口說我鼓勵那些演的差的,那你怎麼就打擊了那些演得好的呢?
  • 拜託郭敬明:你的小聰明真是用錯地方了!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對弈,郭敬明輸了,最後委屈巴巴的像個孩子,對爾冬陞導演說:對不起導演,我不是那個意思。爾冬陞導演啥也沒說,直接坐下了。坐下之後的表情儼然就是一副我是影壇老大,你郭敬明算什麼?你才拍過幾部電影,你的電影作品算什麼,粉絲電影而已,沒有質量。
  • 「個人意見」李誠儒的偏見,郭敬明的詭辯
    綜藝《演員請就位》第一期播出後,「郭敬明談校園霸凌」「郭敬明反駁李誠儒」迅速衝上了微博熱搜。是非暫且不論,最後,他還升華了主題,「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喜歡。」看完他們倆的觀點碰撞,我的感受是,李誠儒的質疑固然帶著偏見,郭敬明張口即來的回應則是一如既往地在迴避真正的問題。其實,李誠儒所指出的兩方面問題都是切實存在的。
  • 《感謝你抽菸》,詭辯如何讓你陷入營銷騙局?
    《感謝你抽菸》是由賈森·雷特曼執導,艾倫·艾克哈特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講述了菸草行業首席代言人尼克·內勒憑藉著自己能言善辯的本領,與政府及公眾針對抽菸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的故事 。抽菸有害健康,按理說,這世上沒有人會感謝你抽菸,你的父母不會,你的朋友也不會。但還是有一種人會,他們是誰呢?
  • 郭敬明,你奢靡的小時代早已遠去
    郭敬明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自己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這段時間,郭敬明跟他的這句話一下子就火出了圈,連帶著郭敬明本人也重新被人們談起。事情源於一個真人秀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有50名演員參加爭奪最佳演員的稱號,而導師分別是陳凱歌、李少紅、趙薇和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