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文9月1日,網易全體員工收到了一封意想不到的內部郵件。信中不涉及人事升遷,不涉及公司戰略變化,也不涉及薪酬調整,只有一個訴求,給自己取個暱稱,且是趕緊去取,先提交先得。一時間,旺財、二狗、富貴成了員工的暱稱熱門選擇,這也使得網易從「豬場」、「網抑雲音樂」等調侃之後再度登上八卦熱搜。
據說,身為市值700億美元公司的創始人一把手,網易創始人丁磊很不喜歡員工叫他丁總,他曾吐槽到這是埋藏至深的老總文化,容易把網易叫成傳統企業。如今這種吐槽變成了管理層的實際行動。
相比西方直接以名字相互稱呼的社會傳統,這在重視上下級關係的東方職場文化裡,普遍是個難解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當下試圖在組織結構上不斷扁平化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互相稱呼什麼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儀式感,更能被認為是一家企業是不是夠時髦、夠開放、夠扁平的象徵。
網易的做法普遍被解讀為步其鄰居——同樣在杭州的阿里巴巴的後塵。眾所周知,阿里的一大企業文化特色就是互相之間都以花名來稱呼,比如馬雲的「花名」是風清揚,張勇的花名是逍遙子等。不僅在花名上獨樹一幟,阿里巴巴近期還取消了內部系統的「P」序列職級顯示,員工在郵件、釘釘、內網等系統中已無法再看到彼此的具體職級,只能看到所屬集團部門。
其實試圖在稱謂上「炸開金字塔」的不止是以花名馳名的阿里和當下被熱炒的網易,早在1999年,聯想就已經在內部發起過「無總稱謂」活動。聯想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楊元慶也要求聯想取消「總」的稱呼,用人名代稱,要求員工稱自己為「元慶」。
再比如騰訊馬化騰是為「Pony」,張小龍是為「Allen Zhang」,京東言必稱兄弟,百度互為同學等,加上現今的網易暱稱,幾乎主流的網際網路大廠都在稱呼體系上講究平等溝通,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規避一些可能會存在的「大公司病」。
所謂大公司病,是指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在企業管理機制和管理職能等方面滋生出阻滯企業繼續發展的種種危機,使企業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敗。而官僚化、科層化、中層管理者眾多,導致決策者難以接觸到任正非所謂的「一線的炮火」,是導致大公司病的主要原因。
在職場稱謂上的平等化創新,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試圖與傳統企業劃清界限的一種方式。無論是阿里的花名,還是聯想和網易反對「總」的嘗試,其實更多展現的是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遷。回顧當下阿里、騰訊、京東等公司的組織變革,去科層制、平臺化管理、扁平化成為大趨勢,而無論是形式上更為平等的花名、暱稱還是取消職級的公開,不過是在這一浪潮之下所激起的浪花。
對於企業家來說,冀希望於去掉科層制的「階層感」來實現企業內部的扁平化、提升員工溝通效率固然是積極嘗試,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相比上下級之間如何稱謂的「面子」,真正改變科層制對企業開放性的內部傷害才是更為關鍵的「裡子」。
當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逐漸成為市值千億的「大廠」,擺在這些企業決策者面前的,其實與當年擺在改造GE的約翰·韋爾奇面前的並無太多不同。如果說美國的杜邦公司在20世紀初所進行的資產重組、業務重構和組織重構,是早期重構的經典之作,那麼,GE公司在管理上的全面變革,堪稱20世紀末期的經典之作。他大刀闊斧地重構組織、清除積弊、調整業務線、去除企業決策中的冗餘環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從1997中國網際網路元年算起,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已經荏苒近30年。相比創業時的草莽熱血,而立之年的「大廠」領軍者們,當下或許反而應該像所有轉型中的傳統企業一樣,思考如何優化組織、探索更高效的企業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