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該從哪裡開始?要是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我得一邊愧疚地追憶每本書的vintage year,一邊批判自己貪心買書的毛病。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存貨計量方法改為「後進先出」。拿起剛剛買來還沒歸類的《生命的躍升》,翻開目錄聞了聞,嗯,似乎是我喜歡的。
攤開書,懶懶散散地打算把它當作睡前讀物,沒注意到推薦語裡說「……作為床頭讀物毫無希望:你絕對睡不著」。半小時後,我去拿了只筆,認認真真地開始圈圈畫畫。
……嘿,當初學「原始湯」的時候,我怎麼沒想過,給一鍋消毒的湯反覆通電,除了促進分解,絕對不可能誕生生命,因為這根本就違反了熱力學啊!那,生命從哪兒來?作者從容不迫地開始介紹「黑煙囪」假說,又自然地把他心中的最佳答案——「鹼性泉口」假說,推到了讀者的面前。為什麼這個假說裡「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可行的生命起源方案」呢?在介紹了它作為更大系統中的一部分,能夠持續提供熱梯度和電化學梯度之後,作者筆鋒一轉,開始探討我們共同的祖先——「LUCA」應該具有的特徵,LUCA應該由細胞組成,有DNA基因,用普適密碼子為特定胺基酸編碼,都有共同的能量貨幣ATP(哈,這個高中生物中曾有一面之緣的腺苷三磷酸,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並釋放能量),而LUCA代謝反應內核的核心「三羧酸循環」在「鹼性泉口」的出現,只是概率化學和熱力學的問題。再往後,基因演化而來,接管了這個循環,並將它寫進了DNA。
作者在這一章結束的時候總結道:
「如果馬丁和羅素是對的——我認為是——那麼LUCA不是自由生活的細胞,而是礦物細胞組成的巖石迷宮,牆壁上是有催化能力的鐵、硫和鎳,由天然的質子梯度提供能量。最初的生命是一塊多孔的石頭,生產出能量和複雜分子,一直到蛋白質和DNA形成。這意味著我們本章只講了一半的故事……」
噢!WTF!什麼叫「只講了一半」!這讓人怎麼睡覺?!只好翻頁開始看第二章「DNA:生命的編碼」……(看了幾頁實在是困到不行還是睡了)
在這本書之前,我了解的生命演化僅有中學生物裡那點東西:通電的「原始湯」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哦,還讀過讓人擊節讚嘆的《自私的基因》。但《生命的躍升》實在是太豐富太好看了,尼克.萊恩寫得既宏大壯闊又精細入微,仿佛是一幅生命演化的《清明上河圖》。
「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們走到今天的歷程——從生命起源到我們自己的生死,這條史詩之路沿途的各座裡程碑。這是一本宏大的書。我們將跨越生命的廣度與長度,從它最初在深海熱泉的起源到人類意識誕生,從微觀細菌到龐然恐龍。我們將縱覽各個學科,從地質和化學到神經影像,從量子物理到行星科學。」
看完這本書,我無限遺憾地想,如果初中就讀到這本書,上生物課的時候會超有熱情吧!現在我對初中生物課最深的記憶竟是老師那句口音極濃的「好,我們現在來看看『動動腦』」。
但是這本書也不是什麼都好,最後兩章寫得遠不如前面幾章激動人心,在英文書群裡偶遇譯者聊起來,他也說「意識和死亡兩章確實相對而言差一些_(:з」∠)_ 離他本行比較遠」
嗯,一定要再次感謝萌萌噠愛用顏文字的譯者張博然同學。如果沒有中文版,我大概不會輕易挑戰一本充滿生化名詞的英文書。這本書翻譯得很好,一口氣讀完,不曾想起這原是一本英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