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只懂奉獻的大樹,
一個是只會索取的孩子。
大樹把一切給了孩子依然覺得幸福。
孩子擁有了一切卻仍然沒有滿足。
為什麼付出者反而會比索取者覺得更快樂呢?
《愛心樹》是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編寫的繪本。講述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大樹給予了一個男孩成長中所需要的一切,把無私、博大的愛給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卻不圖一絲一毫的回報。
繪本《愛心樹》用簡潔的文字和黑白的線條講述了一棵樹和一個男孩兒的故事,作品主題思想的豐富意蘊和圖文合奏的巨大張力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人們習慣於將《愛心樹》看成是「一則有關『索取』與『付出』的寓言」。大樹以其豐碩的蘋果、茂密的枝葉和粗壯的樹幹滿足了男孩童年遊戲的快樂,之後又將所有這一切給予男孩來滿足他成年生活的欲求,最後還以一個老樹墩的身軀承載著男孩老年的疲憊。大樹因給予而快樂。因此,大樹被廣泛認為是母愛的化身: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最無私最博大的愛,不求回報,以滿足我們的快樂當做自己最大的快樂。我們因大樹的付出而感動。
也有人從自然與人類的角度來解讀這個繪本,認為人類就是那個貪婪的孩子,為了自己的貪慾,在自然面前予取予求,然而自然並不總是有求必應,無休無止的索取過後,我們必將面對無處可去的尷尬和悽涼。
西方很多讀者在這棵毫不利己的樹上讀出了宗教的象徵意義:大樹是基督的化身,他承受所有的苦難,寬容無私地將一切奉獻給人類。因此,牧師們做關於《愛心樹》的布道,在主日學校,這本書也經常被討論,旨在引導人們熱愛和崇敬永恆的主。
在畫面設計上,謝爾首先用了整整十個橫跨版面來渲染孩子與大樹遊戲的快樂。孩子微笑的表情、大樹搖曳的枝條以及讓孩子隱身樹後(或樹上)的巧妙設計等都顯現出輕快而溫情的敘述節奏。後面的每一部分卻都只安排了兩至三個版面,按照「孩子需要—大樹付出—大樹很快樂」的結構穩步推進。孩子與大樹的大版面對話文字、大樹觸目驚心的變化畫面和「大樹很快樂」的一再叩擊結合在一起,讓故事的敘述節奏變得緩慢而沉重。
Kid’s Reading Garden
極美是專為0~12歲兒童開設的繪本圖書館。
從你走進極美開始,閱讀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繪本將點亮孩子的夢想!
——為孩子創造極美世界,從閱讀開始!
——愛上閱讀,從極美開始,今天您和孩子一起閱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