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 縣文聯走訪歸僑代表

2020-12-23 中國僑網

時代的經歷者 變遷的見證者

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之際,縣文聯走訪5位歸僑代表

時值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蕉嶺縣文聯舉辦「世界長壽鄉蕉嶺——生物與大健康產業」徵文比賽。期間,蕉嶺縣文聯一行尋找一個個記錄時代的見證者,深入到華僑農場歸僑代表的家中,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他們眼中的蕉嶺縣華僑農場,記錄他們的生活變遷。

種了30多年茶的王阿姨

當人大代表

是責任和擔當

周六,接連下了兩天大雨,突然轉晴,我們縣作協組織部分會員到華僑農場採風。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暨蕉嶺縣文聯舉辦的「世界長壽鄉蕉嶺——生物與大健康產業」徵文比賽撰稿。

這一天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採訪了5位歸僑。我採訪的這一位叫王麗莉女士,我們叫她王阿姨。

我們到時,她早在大路旁等候了,握手寒暄後,邀請我們走進一座小洋樓。一進入小院落,我就被吸引住了:小庭院內栽種著各種植物,隨性地生長著;有點規模的水池裡養著幾尾魚和幾隻龜,噴泉灑在假山和小草上;水池旁布置有石桌石椅,院落收拾得乾淨整潔……太吻合我的「回歸」理想了。

正打量著,茶的清香撲鼻而來。王阿姨泡好一壺綠茶,招呼我們坐在水池邊的陽傘下。茶農出身的王阿姨三句不離本行,剛坐下就端起茶杯,為我們介紹華僑農場的特產「蕉特綠茶」。她說她愛茶,種了30多年茶,茶樹就像她的孩子,幼苗栽下去,看著茶苗一天天長大,心裡不知道有多快樂。

隨著談話的深入,我們了解了她回國的大概經歷:「當年東南亞排華,那時我10多歲,迷茫和痛苦的感覺至今仍記憶猶新。辛勤勞動所得的家業付之東流,一切歸零,也不知道未來的家在哪裡?說來心酸,我們稱自己是難僑,是祖國把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遊子接回來,給予最好的安置,並將這一塊土地命名為『華僑農場』。」

當我們問及農場60年的變化時,出乎意料,我們聽到的並不是慷慨激昂的點讚。王阿姨很平靜地反問我們:「你看我現在生活過得怎麼樣?」沒等我們回答,她說:「退休了,種花、養龜,跳舞……不是廣場舞哦,是倫巴、爵士之類的。」看我們笑了,她繼續說:「我70多歲了,老伴80多歲了,不是好日子,能這樣享受生活嗎?」我聽出了她發自內心的自信和滿足。「前幾年大姐從馬來西亞回來,看了我們住的小洋樓和周圍的環境,好生羨慕。她告訴我那邊的街道和房子還是老樣子,聽了大姐的話,我心裡還有點得意呢。」說完,她自個兒笑了起來。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看來普通的阿姨,曾是兩屆省人大歸僑代表。我們想多了解這方面的事情,王阿姨依然平靜地說:「提過一些建議,後來都一一落實了。當代表不只是光榮的事,更是責任和擔當,是國家對我們華僑的信任。」真是個謙遜實在的人。

有一個小細節,讓我看到了王阿姨的「真」。為了配合版面,要拍一張生活照,當我提出拍澆花的鏡頭時,她竟然說:「這不好,昨天才下了場大雨,這不真實,拍一張看花的照片吧。」聯想起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虛偽做作,我有點汗顏。

作為老僑務主任,王阿姨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僑務工作。我們說華僑農場的發展有您老人家的一份功勞,她聽後不以為然:「我算什麼,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特別是廣大歸僑努力的結果,更是政府關心和支持的結果。現在我們華僑農場正創建大健康產業園,將來一定會更好的。」她說得很肯定,而且說到「我們」時語氣特別重,也特別親切,充滿了歸屬感和自豪感。

接近中午12時了,我們告別了王阿姨,她卻意猶未盡想邀我們去看 「舞廳」。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只得讓王阿姨失望了。

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次的採訪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從這5位歸僑身上,看到了他們內心自然流露的對祖國的愛和感恩,實實在在,沒有任何儀式感。也因此在回程的車上我靈感突發,很快就完成了一首小詩:

烏雲張開大髦,天空肅穆,此刻

我的內心明朗,和五個人交談之後

他們的笑容,充滿陽光

曾經,有風雲叩問,何處是家

他們的目光和孤雁的目光,一樣,迷茫

他們說他們曾叫難僑,這個名詞

有點寒冷

五個人都說——

是故鄉的土地,溫暖的

呼喚:孩子,這就是家,是你我的家

於是,樹有了根,有了葉和花,有了果實

果實是笑著的,飽滿,成熟

我聽得出,他們感恩,像一汪泉水

清澈,透亮,自然流淌

不需要任何儀式

曾志雄

歸僑老廠長蘇志傑

退伍後

辦廠創業報國

5月23日中午,初夏的太陽還不是十分熱辣,一路東風把我們送到了印尼歸僑蘇志傑的家。剛下車,就見老蘇滿臉笑容迎候在家門口。老蘇雖是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臉色紅潤,精神矍鑠,揮手間把我們邀進了他溫馨的家。

言談中給我的第一印象,老蘇是一個重感情、有抱負、懂感恩的人。老蘇和其他歸僑一樣,都有逃不脫的「排華」命運。他家的房子被燒毀,全家流離失所,漂泊在異國他鄉。最艱難的時候是祖國把他全家接回來,安置到蕉嶺華僑農場。現在老蘇住著花園式別墅,他的日子幸福快樂。

若說僑場養育了他,讓他成長成才,那麼當年入伍的部隊「紅一團」大熔爐,就磨鍊了他的精神和體魄。從無根到有根,從遭受欺凌到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厚愛,老蘇萌發了創業報國的決心。他在部隊入了黨,退伍回農場後,他要求自己:永葆軍人風範,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貢獻。

第二個印象,老蘇不輕言服輸,對事業執著追求。採訪中,當談到近百名工人面臨下崗的那段艱辛歲月時,只見他眼睛溼潤了。老蘇憑著軍人的血性、憑著回報祖國的一腔熱血,臨危受命,頂住壓力,為國家分憂解難,擔負起瀕臨倒閉的塑料廠廠長的重任。滄桑歲月,老蘇是如何帶領工人披荊斬棘,改革創新,攀越坎坷歷程的故事,這裡就不說了。

老蘇拿出泛黃的珍貴文獻資料和閃閃發光的牌匾、獎狀、證書時,在場的人無不讚嘆,那是他業績的最有力佐證。真是金獎銀獎,不如群眾誇獎。在他客廳牆上懸掛著朋友的贈詩:海外赤子歸故裡,志同道合結友誼,人才傑出創佳績,報效祖國正其時。老蘇激動地說:「今天,廠裡的老搭檔們能記住我,今生足矣!」

第三個印象,他是僑場變遷和發展的創造者和見證者。老蘇一家從1960年回到祖國懷抱,與僑場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60年,見證了僑場從貧窮落後到今天富庶美麗、平安祥和。期間,老蘇有多次機會可以調往大都市工作,但他不離不棄,他說:「這裡有養育我的土地,有情同手足、患難與共的好工友,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啊,僑場是他心靈和情感的歸屬地,他怎麼會離開這片土地呢?

第四個印象,老蘇是一個性格開朗、多才多藝、熱愛生活的人。隨著採訪深入,文藝兵出身的老蘇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藝。他熟練地拉起手風琴,老伴唱起清脆的女中音,為我們表演了《解放軍進行曲》《白衣戰士》等歌曲。從老蘇夫妻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們看到了他們家幸福快樂的日子。

丘文

會做咖喱菜的湯叔叔

喜歡玩,

喜歡新奇的東西

進入這位印尼歸僑的客廳時,湯勝益正坐在矮凳上,在茶几前泡茶。熱茶待客,是客家人講究的禮數。

雖然是預定的採訪,但是天南地北的扯閒話是免不了的。沒有預設,話題不知怎的就轉到了咖喱菜。湯勝益說:「咖喱?我最拿手的就是做咖喱味道的菜餚。」他一邊衝茶,一邊自豪地說,眼眉間自信滿滿。

咖喱味道的飯菜只聽說過,現在從眼前這個不起眼的男人嘴裡講出來,倒引人好奇。湯勝益說:「咖喱風味的菜,現在會做的人不多了。這一帶除了我,別人都不太會做。」說著,他提起某種他出售的咖喱風味食品,文友中一人恍然大悟地說:「就是那個什麼?我吃過,是你做的嗎?」說著拿出手機調出圖片給他看,他看過後說是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印證到湯勝益身上,絕對正確。他的手藝,都是自學的。他學會後,覺得咖喱菜手藝不難,關鍵是食材難找。他說,經常有人通過他的朋友或熟人,預訂一桌咖喱菜,到他家裡相聚。而他的朋友老鄉就更不用說了,時不時讓他烹調咖喱菜解饞。

聽到這裡,我對湯勝益暗暗起敬,眼前普通的他也煥發出了光彩。他穿一件藍色的棉布襯衣,深色褲子,身材中等,濃眉大眼。他講話時聲音清脆,像有一根弦在伴奏,非常好聽。聲調與當地客家話無異,但細聽還是有印尼歸僑那種特有的腔調。

湯勝益最得意的事,是研究出了一套製作蛋糕的模具。說到興致處,他把我們引到他的蛋糕小作坊裡。一座窄長的房子,長牆一邊是2臺大烘箱,對立的一邊放著幾套模具,每套花紋各不相同,非常漂亮。他介紹說,這些模具是經過反覆實踐訂製的,烘烤出來的蛋糕金黃噴香,不會燒焦。我們問他每天出產多少?他說,他的客戶都是熟客,有客戶預訂後才加工生產。我們當即索要他的微信,表示將來要購買他的產品。

這期間有一個小插曲。我們參觀他的小作坊時,他無意中說起他的母親擅長繡花,有10多件作品被梅縣地區(即今梅州市)收藏。於是湯勝益的愛人特意找出2幅婆婆的繡花作品,其中一幅是繡著鴛鴦圖案的枕套,估計是母親特意繡來祝福兒子媳婦白頭偕老的禮物。作品非常精美,我們都說一定要好好珍藏。

除了做咖喱菜、蛋糕,我們發現在他家客廳的角落木架上,擺放著一個無人機。湯勝益無比得意地說,這是第一代大疆無人機。當時購買的時候錢不夠,由於太喜歡了,是借錢購買的。他說用無人機拍攝風景,就像自己馭風凌空,非常爽。我們驚嘆之餘,他又給了我們另一個驚喜:他還玩平衡車。天吶,平衡車,印象中那可是耍酷小青年的專利。隨著他一指,我們看到在廚房門口就停擺著一輛平衡車。他說,他就喜歡玩,喜歡新奇的東西。

結束訪問離開湯勝益家後,我們的話題一直還在圍繞著他。這是一個喜歡玩的人,他是印尼歸僑,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生活一直很穩定,為他的興趣廣泛提供了保障。

湯勝益今年50多歲了,是一個不斷給生活增添味道的人。

陳桂峰

喜歡盆景的福龍叔

住在花園式的

小別墅裡

五月的南方,豔陽高照,還有種力透脊背的勁道,在野外多站一會兒,頭頂和肩背有種燒灼感。在工作人員引領下,我們來到了歸僑黃福龍大叔的家。

福龍叔中等個子,膚色偏黑,寬寬的濃眉下邊,閃動著一對精明、沉穩的眼睛。他說話的時候,很難判斷出他是歸國僑民,標準的客家話,聲音洪亮有力。

福龍叔早就在庭院門口迎接我們,他的院落不大,卻乾淨、整潔、雅致。門口那棵龍眼樹結滿了果實,鬱鬱蔥蔥,像哨兵一樣為主人守護家園。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院子裡擺滿了形狀各異、充滿生機的藝術盆景,我有點激動,難得遇到「同道中人」。

初接觸我就喜歡上他了,急於和他交流,趁大家還在觀賞盆景,我們就聊起了共同愛好。正聊得熱烈,福龍叔突然打住了話題,原來他發現只顧和我說話,還沒有招呼大家就坐喝茶呢,他歉疚地連聲說對不起。

喝完茶,工作人員提議看一看整個村貌,福龍叔的房子正好在最高處。剛才是坐車上來的,我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由幾十幢小別墅構成的村落。房子的外觀都是一模一樣的,除了衣架上晾曬的衣服顏色不一樣以外,其他基本相同。

我驚嘆不已,原來全縣最早實現新村改造的村子竟是這裡。後來的言談中才得知:他們村大部分的房子原來是比較破舊的,天晴還好,下雨天就有點麻煩了,屋頂漏雨,夜間還要起來尋找臉盆或水桶接水……

福龍叔說:為了改善歸僑居住條件,2008年,政府對歸難僑危房進行了改造。從中央到地方財政撥款到戶,每戶都有同樣的款項,專款建房,不足部分私人承擔。當時上級建議我們僑新村42戶歸難僑民,進行統一立面、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的「三統一」舊房改造,重建一個新村,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福龍叔繼續說:「當時村民都處於觀望狀態,心中有疑慮。身為村民小組長,我是第一個帶頭響應上級號召的。在我的帶動下,陸陸續續有幾戶人家動土興建了,最後大家統一了思想。「通過幾年的奮戰,僑新村終於落成了,一個充滿異國情調、具有東南亞建築風格的別墅群,在205國道和長深高速之間,拔地而起。

如今的僑新村,是花園式的村落,環境變得更美了;太陽能路燈,夜間照亮全村,遠處望去,如城市一般;公園裡各項健身器材、各項體育配套設施齊備;寬闊、四通八達的村道,直接延伸到205國道和長深高速。

談到未來,福龍大叔信心滿滿,他興奮地說:「如今,兩個女兒本科畢業了,有了穩定的工作。我退休後的生活更加幸福快樂,高興時就進山尋找奇花異樹做盆景,每天風雨無阻堅持步行萬步以上,既強身健體,又可以提高藝術素養。」

閒聊中得知,福龍叔今年62歲,2歲時他跟隨父母一起回國,至今有60個年頭了,他在僑新村當了幾十年的生產隊長(村民小組長)了。歸僑們有了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活穩定,鄰裡間常來常往,和睦相處。福龍叔還說:作為小組長,鄰居家有啥事,我都二話不說去幫忙。生活在僑新村,真的是很幸福。

喜歡盆景的福龍叔,房前屋後存放大量藝術盆景,奇美挺秀,那婀娜多姿的青枝綠葉,讓外人飽眼福、開眼界。

我們還聽福龍叔進述了一個有趣的事,他說他和愛人除身高略差一點點外,其他幾乎都是一樣的;體重一樣、膚色一樣、興趣一樣、工資待遇一樣……

大家都笑了,我們在笑聲中辭別了黃福龍大叔。

陳光興

戰事翻譯李開明

幫公安破案的

「幕後英雄」

越南歸僑李開明是我們此行採訪的最後一個。採訪前,聽僑場工作人員介紹,李開明是河源、揭陽、梅州等地政法系統裡出名的翻譯。在我的印象中,翻譯是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歸僑李翻譯肯定是一個見識極廣、能說會道的人。

見面後,讓我有點意外。來到場部附近的住宅區,一個中等身材、兩鬢斑白、穿著樸實、臉帶微笑的中年人,把我們迎進他的家裡,他就是李開明。他話不多,端坐在我們對面,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一副答記者問的模樣。我覺得他是一個遇事沉穩、認真負責、不喜歡張揚的人。

李開明音量不高,話語像山泉一樣自然流露,訴說他那段傷心的歲月:「如果不服兵役,戶籍就會被取消……」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徹底打破了李開明留在越南生活的想法。為逃避被徵兵和一些預想不到的困難和災難,他們全家悄悄地回到了祖國,被安排在蕉嶺華僑農場生活和工作。李翻譯全家的日子,從此灑滿雨露和陽光。

22歲的李開明是一個敢於吃苦、熱愛學習、追求進步的年輕小夥。回國後正逢國家徵兵,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李開明,主動報名參軍。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他作為部隊翻譯又返回越南,身份角色的戲劇性轉換,使李開明內心有一絲掩飾不住和興奮和自豪。他勉勵自己一定要努力幹好工作,報答祖國。

在部隊,他一邊學習一邊做好戰事翻譯。經過多年的錘鍊和積累,他成了一個剛強、幹練且有擔當的年輕小夥。部隊復員後,他考進了廣東省華僑專業技術學校。部隊的實戰磨練,學校的系統學習,為他後來當翻譯打下了堅實基礎。

良好的機遇始終屬於那些有準備、有抱負的年輕人。當李開明端出畢業證書、政法部門翻譯人員聘書給我們看時,他那平靜的臉上非常興奮,看得出他對自己事業的自豪和滿足,也看得出他對越文翻譯工作的自信和底氣。他說,僑場就他一個專職翻譯,自2003年起被福建廈門警方聘請協助辦理涉越南人員案件起,便走出了他的翻譯人生之路。這一幹就是20年,協助審訊1000多名嫌疑人,被稱為幫公安破案的「幕後英雄」。

我問他翻譯工作難不難?他回答說,遇到嫌疑人說方言、說暗語或一些專業術語,就有些複雜。必須弄懂並翻譯準確,才能為辦案服務。我又問他翻譯工作苦不苦?他說很辛苦,不管白天黑夜隨叫隨到,有時飯都顧不上吃。突然他話鋒一轉:「雖然辛苦,但我喜歡這項工作,能協助辦理案件,打擊犯罪,是一件光榮、有意義事情!」從他真誠的目光裡,我看到了他的為人處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開明豁達、認真負責,有一種執著精神。

我問及他的家庭生活時,他說,家裡除了種茶外,也通過翻譯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真是一招鮮,吃遍天。他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回報社會,報恩祖國,創造財富,也把自己的生活點綴得更加精彩。

我問他,有沒有親人在越南?他說有個姐姐還在越南,那邊的生活條件仍然很差,姐姐每次回去都是我幫她買車票的。說這話時,他臉上又泛起一圈圈幸福的漣漪,久久沒有散去!

我想,這應該是李翻譯為當年毅然回國,為人生的一次正確選擇而感到欣慰吧!

丘文

相關焦點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生活有滋有味,心裡滿滿當當」(僑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華僑管理區(下文簡稱百僑區),平緩的右江依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淌。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廣西最大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荒原闢沃野 村落變新城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林浩 攝中新網南寧11月19日電 (記者 林浩)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發言人、管委會副主任雷明虎19日表示,作為廣西最大歸僑聚居地,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以下簡稱: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來,將農場經濟主體轉向「工業開發區模式
  • 福建雪峰華僑農場慶祝建場60周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場初期,印尼歸僑在勞動休息時跳起歡快的印尼舞。 雪峰開發區僑聯供圖中國僑網福州9月17日電 據福建南安市僑聯消息,近日,位於南安市中部的雪峰華僑經濟開發區舉辦圖片展、健步走、座談會、茶話會、慰問老職工、僑鄉小學開放日等系列活動,慶祝建場60周年。1960年4月,福建創建了十幾個華僑農場,雪峰華僑農場就是其中之一。
  • 泉州市僑界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召開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27日電 (許錦龍)泉州市僑界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25日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召開。  福建省僑聯黨組成員、秘書長朱根娣,泉州市僑聯副主席王巧麗和印尼歸僑老同志陳秋菊、林玉蓮、郭景仁、吳金炎及各華僑農場(廠)歸僑代表等出席座談會。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劉以榕主持會議。  與會印尼歸僑代表觀看了視頻《僑雁歸鄉——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一起深情地回顧60年前甫回歸國期間的美好時光。
  • 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融入感強了
    每逢周末,絡繹不絕的遊客會來到柯街鎮華僑社區品嘗這裡的特色僑菜。而在三四十年前,該社區的前身柯街華僑農場卻相對封閉,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柯街鎮華僑社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共有歸僑僑眷1068戶2973人,佔總人口的85%。
  • 泉州市僑聯「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圓滿召開
    2020年是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12月25日上午,由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泉州市僑聯主辦的「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隆重召開,旨在銘記歷史,宣傳新中國建設發展輝煌成就,反映印尼歸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歷程,並通過他們廣泛聯絡海外僑胞,講好中國故事、歸僑故事,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往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 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原標題: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農場面貌日新月異,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生活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健全,職工群眾安居樂業……昨日上午,廣西-東協經濟技術
  • 廣西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家家住新房 退休享醫保
    林潔琪 攝中新網百色10月18日電 (林潔琪 林浩)「60年前,600多名印尼歸僑在這片土地上一起奮鬥,建房種地,隨著華僑農場的體制改變,他們現在已經都融入了這裡,家家都住上了新樓房,子女在外也有體面的工作,退休享受醫保,老有所依,我相信未來大家會過得越來越好。」廣西百色市原僑聯主席凌耀忠說。圖為印尼僑眷表演印尼舞蹈。
  •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20餘國歸僑的「聯合國」
    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了海南萬寧興隆華僑農場書記梁森奎多年不變的手機鈴聲。興隆人愛唱,歸僑們還自己創作了印尼味的「興隆之歌」。60年來,在自強不息、樂觀奮進的歌聲裡,「興隆」從無到有,從一個螞蟥、巨蟒出沒的「瘴癘之地」變為歸國難僑休養生息的綠洲,再到今天的「太陽河畔明珠」,幾代興隆人的嘔心瀝血,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如今,興隆僑鄉是海南遊的必到之地。
  • 來華農場60年見證團結髮展
    開荒造田、燒磚建房、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用辛勤汗水開啟建設新家園的漫漫徵程……11月26日,在廣西國營來賓華僑農場召開農場成立60周年大會上,農場歸僑代表和來賓市委統戰部、市僑聯、市工業園區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建場60周年。
  • 江西省「四僑」赴吉安市走訪慰問金坪華僑農場
    江西省「四僑」赴吉安市走訪慰問金坪華僑農場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在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華僑農場在積極探索中謀得發展,農場面貌日新月異,歸僑僑眷的生活越過越甜。  近日,本報隨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代表團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柳城縣的柳城華僑農場,來到茶廠職工歸僑僑眷陳仙梅家中,她熱情地請大家品嘗柳城蜜橘、綠茶和她親手製作的印尼年糕,她說:「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印尼糕點、越南年糕這些東南亞美食招待客人」,他們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 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
    中新社保山1月2日電題: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作者韓帥南新年來臨,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華僑社區歸僑張祥明,把自家的獨棟小洋樓收拾得乾淨整潔。「40多年前我還在越南種地,收入微薄,有時甚至填不飽肚子。再看如今這日子,真是做夢都會笑醒。」
  • 廣東清遠市清城區僑聯赴華僑農場慰問歸僑
    廣東清遠市清城區僑聯赴華僑農場慰問歸僑 2016年12月29日 10:02   來源:南方日報
  • 心懷感恩汗灑僑場 歸僑僑眷紮根華僑農場建設側記
    中新網11月20日電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因海外排華等原因,由越南、印尼、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陸續回國的歸難僑被安置在華僑農場,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華僑農場工作,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頒布以來,華僑農場發展突飛猛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逐步加快,廣大職工和歸難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的紅利讓生活在華僑農場的歸僑僑眷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深切的關懷和愛護,同時也激發他們愛國愛場、奮發圖強精神。
  • 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歸僑與國外親朋電話送祝福
    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歸僑與國外親朋電話送祝福   中新社曲靖9月19日電 題: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  作者 李曉琳  「中秋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雖然我遠在寮國和美國的兩個哥哥不能回國,但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 「親情中華·文藝輕騎兵「走進柳城華僑農場
    「……11月6日,中國僑聯「親情中華·文藝輕騎兵」走進柳城華僑農場,在慰問演出結束後好一陣子,一群身著東南亞服飾的老歸僑們還沒有離場,意猶未盡地熱烈討論著,大家都搶著表達自己最喜歡的節目。這場景,讓工作人員深受感動。
  • 鄉城縣召開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
    鄉城縣召開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 2020-12-08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寧明華僑農場108戶困難歸僑僑眷喜遷廉租房
    廣西寧明華僑農場108戶困難歸僑僑眷喜遷廉租房
  • 梅州華僑故事:僑賢澤桑梓 赤心暖鄉人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這樣評價張弼士。  傳統手工業在西方工商業經濟衝擊下興衰變遷之時,近代工業也開始在粵東北的興梅等縣興起。1860年,汕頭開埠,潮汕近代工業首先發展起來,粵東北的梅縣、興寧等縣靠近潮汕,華僑也開始回國興辦事業,參與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