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觀眾排隊進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見習記者 趙迎昭 攝
她靜靜地坐在藤椅上,左手託腮,烏黑的齊耳短髮襯託出紅潤的臉頰,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這是徐悲鴻於1943年創作的油畫《廖靜文》。8月12日,站在這幅作品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講解員高潔說:「徐悲鴻許多作品上都寫有『靜文愛妻保存』的字樣,這些都是畫家最得意的作品。」20餘名觀眾緊緊跟隨高潔的腳步,一同感受「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的藝術魅力。當天,三峽博物館共接待觀眾9036人次。
走進博物館,看展覽、聽講解,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業餘生活的選擇。據統計,2017年,重慶各大博物館共推出精品展覽207個,接待觀眾3002萬人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已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文化惠民成為增強群眾獲得感的重要抓手。那麼,我市各大博物館在推進文化惠民方面有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博物館推出的各類活動對提升城市品質有何作用?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家門口的大展越來越多
「我們每年來三峽博物館觀展不下10次。」大渡口區市民嚴慶和妻子全程聽完高潔的講解後激動地說,「這幾年三峽博物館推出的展覽越來越多了,去年的傅抱石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讓我大飽眼福,今年陸續推出的『南張北溥』書畫特展、『千人千面』館藏古代人物畫展、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都堪稱重磅,真的是好戲連連!」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三峽博物館已推出「抗戰時期繪畫大師作品系列展」「長江文明系列展」「巴渝書畫名家系列展」等多個系列展覽。2017年,該館共舉辦24個臨時展覽,接待觀眾超過200萬人次。「我的同學經常說,三峽博物館的展覽一個接一個,文博盛宴越來越豐盛,真是過癮慘了!」該館志願者高筱瓊說。該館另一名志願者孫琦琦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她已經連續兩年參與了「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的講解,「現在正在舉行的『走進非洲——中非珍品雕像藝術展』,我每周都會前來講解,這種機會很難得。」
精品展覽在惠及市民的同時,還向世界展示重慶歷史文化之美。5月26日,「回望百年——大足石刻歷史影像展」在三峽博物館開展,這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即在全球舉辦大足石刻百場展覽、百場講座、百館贈書和百集微視頻展播活動)首站。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表示,「四百工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讓大足石刻活在當下。
多種方式滿足觀眾需求
「你聽她吹(重慶方言,意為你別相信她)!」高筱瓊在三峽博物館做志願者已經11年,她回憶,幾年前問一個來參觀的學生是否需要免費講解時,結果這名學生的媽媽把她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眼神裡寫滿了質疑,說出了以上的話。「現在觀眾的素質有了明顯提升,不僅經常有觀眾主動詢問是否可以提供講解,而且近40分鐘的講解中觀眾能認真聽完,還不時問問題。」她說。
8月11日中午1時,孫琦琦來到一樓臨時展廳,講解「走進非洲——中非珍品雕像藝術展」。重慶日報記者注意到,近1個小時的講解過程中,觀眾越聚越多。「5年前我剛做志願者時,詢問觀眾是否需要免費講解,經常被當成騙子。」她說,可以感受到現在觀眾的觀展熱情逐漸提升。
三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館每年為觀眾人工講解3萬餘場,年均服務30餘萬人次。博物館官微免費語音導覽和視聽導覽更是受到觀眾喜愛,年均收聽人數近50萬人次。
為了適應市民的觀展需求,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忠州博物館、萬盛博物館等也都於近期啟動了志願者招募,發揮志願者的橋梁作用,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開館近兩個月的重慶建川博物館,已接待觀眾近8萬人次,日最高客流量超過5000人次。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該館正在進行微信語音導覽建設,並將啟動志願者招募。
在用新技術服務公眾方面,我市多家博物館也有積極探索。7月,三峽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通過了驗收。據介紹,這個數字博物館將結合三維掃描、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虛擬全景技術、互動魔牆展示等多種技術手段,提升展覽展示效果,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8月12日,重慶日報記者在三峽博物館互動魔牆前看到,近10名觀眾正在觸控螢幕幕,體驗魔牆的海量文物資源,還有不少人圍觀。據介紹,該館已完成了300件珍貴館藏文物的三維數位化採集加工,為博物館多方位展示文物和文物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接下來還將持續開展此項工作。
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
走在三峽博物館一樓文創產品銷售區,印有徐悲鴻《奔馬圖》的手機殼等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設計精美、價格實惠,成為搶手貨。業內專家表示,博物館除了展覽、陳列等基本功能之外,還應積極拓展社會教育功能,重視文創產品的開發,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據了解,2017年,三峽博物館共舉辦各類教育活動728場,研發生產文創產品134種、10萬餘件,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舉辦類型豐富的講座也是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的重要方式。7月26日晚,三峽博物館官方微信推送了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講座報名的信息,讓館方意想不到的是,200張門票當晚便被一搶而空。
在如何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方面,我市一些區縣博物館也有妙招。巫山博物館開設「巫峽講壇」一年多來,舉辦了50多期講座。「這些講座都很接地氣,比如巫山歷史文化、攝影技巧、飲食文化等。」該館館長張潛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除了講座外,該館每周還會放映一場在巫山取景拍攝的電影,舉辦一場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免費對市民和遊客開放,增加巫山旅遊美譽度。
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常雲平表示,博物館在提升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博物館絕不僅僅是一個文物展覽的場所,還承擔著延續城市文化和社會教育的使命,是傳遞知識、交流思想的場所。當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時,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將大大提升,我們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