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尋子32年的母親李靜芝嗎?
她曾幫助過29個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卻在尋找與淚水中,
苦苦等待著自己的親生骨肉回家。
32年,幼童成壯年,而立入花甲。
32年,時過境遷,
李靜芝尋子之心從未改變。
32年,代代接力,
警方一刻都沒有放棄。
該案被列為公安部督辦案件,
陝西省公安廳成立專案組,
持續進行偵辦工作,
並發出宣言:
「案子不破、工作不停、專案不撤」!
終於等來這一天!
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傳來好消息,
李靜芝的兒子毛寅找到了!
5月18日,
親人終於團圓了!
日曆翻閱到32年前的1988年10月17日,毛寅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大街一酒店門口被拐走。
案發後,公安機關立即開展偵查,大範圍走訪調查目擊者和周邊群眾,並專門赴安徽、山東、山西等地對有關線索進行核查,但相關工作均未取得有效進展。
2009年,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拐賣兒童婦女犯罪專項行動開始後,公安部將該案列為督辦案件,組織陝西等地公安機關全力偵辦,查找解救被拐人員。按照部署,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對該案提級偵辦,成立專案組,並堅持案件不破專案組不撤,先後組織民警輾轉13個省市核查相關線索,查找被拐人員。
今年4月底,陝西西安警方獲取一名四川人多年前曾花6000元收養一個西安兒童的線索後,立即對疑似對象進行篩選摸排,發現四川綿陽男子顧某寧與毛寅高度相似。
隨即,專案組民警前往四川進行核查,在當地公安機關配合下,經DNA對比確認顧某寧就是32年前被拐的毛寅。
目前,專案組正進一步深挖相關線索,全力偵辦案件,一查到底,依法嚴懲涉案人員。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反拐工作,
要求公安機關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全力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近年來,
全國公安機關始終對拐賣犯罪「零容忍」,
完善工作機制,創新技術手段運用,
加強有關部門協作配合,不斷加強國際合作,
切實保障兒童婦女合法權益。
科技助力,快偵快破現行拐賣案件
「團圓」平臺找回率達98.2%
為嚴厲打擊拐賣犯罪、及時解救受害人,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公安機關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拐工作機制以及針對來歷不明兒童進行集中摸排比對機制等一系列機制——
偵辦拐賣兒童案件「一長三包」責任制。「一長」是縣市區公安機關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要擔任專案組長,「三包」是專案組長要對案件偵辦、查找解救被拐賣兒童、安撫被害人家庭工作全程負責到底;
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各地公安機關接到兒童失蹤警情後,立即啟動查找工作,打破警種界限和常規做法,調動一切警務資源,合作作戰,快速查找失蹤兒童。
近年來,在各項機制的不斷完善下,公安機關快偵快破現行拐賣案件,現行盜搶兒童案件發案數每年低於20起。
科技賦能,為尋人助力。
2019年5月3日,央視《等著我》節目現場。41歲的桂宏正終於等來了警方的確切消息——被拐10年的兒子桂豪找到了。
這得益於公安機關與騰訊優圖團隊的緊密協作,經過大量的資源投入和AI人工智慧,截至今年5月,18名被拐超過10年的走失兒童通過此技術回家,目前該技術在進一步優化推廣中。
為適應「網際網路+反拐」的時代要求,公安部積極開發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技術支持下,及時持續升級。
截至今年5月15日,平臺共有學習強國、新華社客戶端、高德地圖、支付寶、騰訊QQ、今日頭條、央視影音等25個新媒體和移動應用平臺參與,發布兒童失蹤信息4467條,找回4385人,找回率98.2%,受到群眾和廣大網友好評,開創了警企合作、警媒合作的新局面。
如今,打拐民警登錄這一平臺系統,通過快捷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接入高德地圖等手機軟體,以彈窗的形式將失蹤兒童信息瞬間推送給公眾。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讓每一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公眾都成為人販子的「監視器」。
公安部「團圓」系統以及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團隊獲得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評選中的「年度最具網絡影響力」獎項
凝聚了公安機關、群眾和網際網路企業三方力量的「團圓」系統,
在2016年榮獲公安部科技創新金獎,
在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具網絡影響力」獎項,
2018、2019連續兩年被聯合國作為中國科技打拐經驗向各締約國國家推介。
積案攻堅,彰顯公安機關不懈決心
目前已經找到6300餘名被拐多年的孩子
李靜芝的兒子被找到,是警方利用高科技和信息技術攻克打拐積案的又一「力作」。
近年來,公安機關攻堅克難,陸續攻破眾多拐賣積案,開創了打拐工作新局面,幫助許多家庭圓了「團圓夢」——
2018年2月,四川瀘州86歲老人艾秀平通過DNA數據比對,終於見到了50年前被人拐走的三兒子;
2019年12月16日,在福建廈門,被拐26年後,小林通過DNA比對終於見到了親生父母;
今年1月14日,在江蘇鎮江,駱女士緊緊抱著走失27年的女兒丹丹放聲痛哭;
今年4月10日,在江蘇徐州,小波(化名)和30多年未見的親哥哥李漢偉緊緊相擁……
「許多孩子在十餘年前、甚至幾十年前被拐、走失,當時偵查技術有限、信息手段不發達,留下的有價值的線索非常有限,時過境遷,偵破面對重重困難。」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破案尋親』。」
上述案件中,「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在助力尋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從2009年全國打拐DNA資料庫建立至今,已經比對出6300餘名被拐多年的孩子,採血入庫比對已成為尋親捷徑。
這是幾代公安人愛心接力不停歇的成果,因為「不放棄」才換來如今一家又一家的團圓與美好。
近年來,「積案攻堅」已作為打拐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地打拐民警重新梳理陳年積案,循線深挖,加大偵辦力度,確定目標案件,廣泛地發動群眾舉報線索,摸排來歷不明的孩子,對丟失孩子的父母進行血樣採集,輸入「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進行比對——
四川一律由省公安廳掛牌督辦兒童被拐案件,不斷強化警務機制,建立多警種同步上案、捆綁考核作戰機制,並與鐵路部門建立巡防查緝長效協作機制,不斷強化與外省公安機關協作;
廣東大力開展積案攻堅專項行動,組織各地對本地案件、警情等數據逐一與卷宗材料進行比對,並逐案列表、逐一部署落實研判,確保每起案件落實領導責任、一案一專班,制定針對性工作措施及偵辦時間表,切實推動案件偵辦;
安徽對歷年來未破拐賣兒童積案進行全面梳理,對有破案條件的逐案成立專案組,以「啃硬骨頭」的精神,重新調查,循線追蹤,成功找回一批被拐失散多年的孩子……
加強合作,營造全民反拐良好氛圍
多方志願者成為打拐工作的得力助手
打拐需合力,公安機關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力量支援打拐防拐工作。
公安機關通過微博微信新媒體平臺加強與打拐志願者和網民互動,隨時收集線索、反饋意見,與「寶貝回家」網站、阿里巴巴集團建立合作機制,「寶貝回家」和「團圓」系統、網際網路志願者聯盟的志願者已成為打拐反拐工作的得力助手。
李靜芝是著名的「打拐媽媽」,也是尋親工作的志願者。
這些年,她通過參加全國幾十檔電視節目,利用各種渠道講述找尋兒子的艱辛歷程,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尋親打拐」,幫助更多家庭團圓。這些年,她已幫助29名孩子回家。
李靜芝和被她幫助過的孩子
國際合作是打擊跨國犯罪的有效途徑。為有效遏制跨國拐賣犯罪,中國政府和公安機關不斷加強與相關國家、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在反拐領域的合作。
通過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反拐進程(COMMIT)等機制,推動與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反拐合作,與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籤署合作協定,強化與相關國家警方的執法合作,多次遠赴安哥拉、印尼、寮國、越南等國家開展警務合作,摧毀境內外拐賣犯罪團夥,及時解救被拐賣受害人,依法懲治實施跨國拐賣犯罪人口和婚姻詐騙的犯罪分子。在雲南、廣西邊境地區,與越南、緬甸、寮國建立了8個邊境地區打拐執法合作聯絡官辦公室,形成定期會晤制度和重大案件、特殊案件隨時通報會晤制度以及刑事案件情報信息交流機制。
只有增強打拐防拐意識,才能讓犯罪分子無處著手,讓「人販子」無處遁形。
自2018年開始,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緣夢基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等著我》欄目合作童衛工程——「平安寶貝進校園」項目,旨在降低兒童被拐、性侵、發生意外等風險,關愛兒童健康成長。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多地開展,並於2019年8月31日在國家禁毒委、教育部開設的「青驕第二課堂」上線,覆蓋全國20萬所中小學校。
2019年,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與分眾傳媒、阿里巴巴集團合作聯合錄製了公益廣告短片《團圓是什麼?》,於2019年9月1日開學季在影院進行映前公映,並在新媒體上大力推廣……
如今,
全社會「反拐」意識不斷增強,
「全民反拐」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公安工作會議精神,健全完善集預防、打擊、救助、康復為一體的反拐長效機制,堅持對拐賣犯罪「零容忍」,保持嚴厲打擊拐賣犯罪的高壓態勢,攜手共築「中國夢」「團圓夢」,不斷推動「天下無拐」的美好願景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