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一種方式,不僅是認知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才是學習;複習學過的,重新認知和思考,也是學習。教孩子學習,並不只固定在課本,老師所教的方法和技能上;更多是在於孩子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體現在日常複習和自我體驗和總結上。能提煉出屬於孩子自己對知識和方法的認知,並不斷將認知去適應學過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和水平。平時老師和孩子交流,家長和孩子對話,都是在教。而只有孩子能通過教,能自主掌握和提升,才是真正的學會。這個階段,不僅是形式上的認知和掌握;就像孩子跟著老師學會了少兒英語聽說讀寫,但是孩子複習的時候,只是跟著模仿;未必會高興,看不出來孩子內心自發的情感,就只是表面的重複和記憶。當離開了環境和老師的指導,未必能真正了解和實踐;就像平時孩子跟著家長玩習慣了,獨自去玩的時候就不習慣了,並不是條件不充分,而是不能深入體會。
習慣是需要興趣來培養的,而興趣也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把握;了解和掌握是基本的,就像教會孩子發音是必要的,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表達是靠日積月累的。因為表達是寄寓日常生活瑣碎事情和細節,所見,所感,所聽到的,用準確的發音和表情動作表達出來,並付諸於適當的行為;這都是家長點滴中去教會孩子的,不僅體會了教的快樂,更能培養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興趣。有時候,並不是不能,而是沒有去做。在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就像陪孩子玩遊戲一樣,能通過行為表現獲得適當的結果,從而激發孩子興趣,不斷改進而創新,從而獲得讓孩子內心愉悅的成果。學習的過程,在於精力的專注;能吸引孩子的並不一定是聽從,而是主動去發現。比如少兒英語的學習,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記憶,只是隨心所欲的。隨著啟蒙培訓的推進,方法的積累成就了技能;知識的積累成就了經驗;方法和知識的結合成就了實踐。
孩子在學習的階段,對未知充滿了興趣。不學其實也是在學,沒有學也是學;當老師和家長指導孩子方向和目標,是表現出來的認知和記憶。少兒英語啟蒙階段,孩子並不會去特別的記憶,只是對有興趣的印象深刻,沒興趣的印象不深刻。而正是對印象的不斷重複和回顧,從而產生的適合孩子的複習方法。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中,在於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只有真正去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了解他,掌握他的思路和認知方法。只有這樣,家長才會知道如何去發揮和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和學習。
很多時候,學校給予培訓和指導的時間和知識是有限的,而孩子和家長相處,或孩子獨處的時候是多的。看不見的學習,才是學習的關鍵;也就是複習階段,是培養,也是鞏固,更是提升。學習之初,要有目標;比如讀書,準備讀多少,讀哪些;預習什麼,什麼時候預習;都是目標。如果沒有目標,孩子就不知道該不該,要不要,朝哪個方向去前進。給孩子樹立目標,家長給予榜樣,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根據情況自己去定目標。有了目標,計劃就油然而生;有了計劃,就能落實到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方法和知識,步驟和效果上。
老師和家長在教孩子學習中,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知識和方法的經驗是很少的;有時候,要多次反覆的教,才會給孩子創造一個潛移默化的環境。很多時候,孩子看到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的事物,就會去看;但未必去要,只是家長陪著給孩子榜樣和互動,並不斷激發孩子興趣,才會留下好的印象;這樣孩子再次看到印象好的事物,就會有喜歡和想要去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陪伴。
家長選擇孩子需要的方法和技能去引導和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法,在和家長和老師的交流互動中,是不斷提升和擴展的。這就是說,知識是不變的,而認知能力是變化的;通過孩子的認知,理解和思考,應用知識的角度和深度也是在發生變化的。教孩子,也是教家長自己;孩子眼睛看的是家長和老師,而家長眼睛看的是孩子,所以家長很少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和不足。比如少兒英語學習,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要去培養和增強;看到不足,要先考慮家長自己是不是做得不足,然後再去引導和啟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