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在思考,當我們不再年輕,作為一個女人,該如何將美麗延續下去。
直到我看到了,那個坐在鋼琴前彈奏的老人,她滿頭華發,甚至有些許駝背,歲月奪走了她一切外在的美麗……但她卻用沉澱下來的涵養與積累,將這一生的精華傾注於指尖,用音符徵服了所有人。雖有歲月催人老,但有涵養俏佳人——她就是巫綺麗 。
涵養女鋼琴家——巫綺麗
她出身名門望族,外公李雲書曾資助孫中山辛亥革命,但她卻受"文革"影響,顛沛流離,客居海外;她已88歲(2018年)高齡,身邊卻從不帶助理和隨從,隻身一人獨步天下……
巫漪麗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自幼酷愛音樂,6歲開始習琴,曾師從前上海交響樂團指揮、義大利著名鋼琴家梅百器,與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吳樂懿、朱工一、周廣仁、傅聰同門學藝。18歲時,她首次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業內引起熱烈反響。1954年,她擔任北京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於1962年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並曾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1983年,巫漪麗赴美深造。1993年定居新加坡。
巫漪麗擅長西洋古典及浪漫派音樂的演奏,她的演奏熱情細緻、音色優美。她也積極鑽研中國作品,努力用西洋樂器來創新性的表達中華民族的音樂。她是著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鋼琴部分的首創及首演者,而她改編的廣東音樂《娛樂昇平》更是廣為流傳。
2008年,78歲的巫漪麗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一代大師1》。這張專輯融匯她一生傳奇和成就,面市後引發市場熱烈反響。2013年8月,她的第二部個人專輯《一代大師2》在廣西僑鄉容縣製作完成,專輯包括《繡金匾》、《松花江上》、《百鳥朝鳳》、《梁祝(選段)》等九首"中國風"曲目。
2017年,獲「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
她一生與她摯愛的音樂走過大大小小的舞臺,甚至於慰問抗美援朝志願軍時那硝煙滾滾的土地也是她的舞臺。
談到鋼琴,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可能是西方的作曲家、鋼琴家。先入為主的思想中,中國的音樂都是與古琴、琵琶、古箏這類具有民族色彩相關聯。但走進中國當代音樂史,你會發現「新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的啟蒙人」這些美譽,對她而言再貼切不過。對於鋼琴,她是用心的,老一輩人只要一動心就是一輩子。
用一生守住一架鋼琴
我們稱巫綺麗先生。也許會有人說「先生不是男子的稱呼麼?」
那是你不知道「先生」除了在現代語境下是對男士的稱呼外,它也有用於稱呼有較高學識與地位的女性,例如稱呼女性:李清照先生、張愛玲先生、吳怡凡先生、吳健雄先生。
巫綺麗對中國音樂時的貢獻是值得我們尊稱為先生的。
小時候,她夢想著能夠彈奏鋼琴一輩子,89歲的人生歲月,她如願與鋼琴相伴80餘載。她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鋼琴,而鋼琴也用它獨特的方式回饋給這位優雅的女人。
美妙的琴音,令人陶醉。對她而言,年齡仿佛只是一個數字,銀色只是一種發色,只要有鋼琴,就有青春活力,只要彈起鋼琴就坐擁整個世界。
她說:「我一輩子想的,跟音樂作伴兒。我們這些人就是老知識分子,就是有一點,不求聞名於諸侯。」
巫綺麗,她做到了。酷愛音樂,用最佳的修養去待人接物
一曲梁祝,後人難再超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梁祝》,來自於生活的閱歷與感悟。
隨著巫綺麗的逝世,這曲《梁祝》仿佛聽起來更加悲傷了。
巫綺麗:「《梁祝》是1959年的獻禮作品,人家都要求要聽《梁祝》,沒有鋼琴伴奏,那我就從資料室去借了總譜來,花了三天三夜寫好,所以我是《梁祝》鋼琴伴奏的首創者跟首演者。」
巫綺麗《梁祝》首次公演所在地,就是當時被譽為「上海的音樂殿堂」的上海蘭心大劇院。
巧合的是這裡也是她首次登臺,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戰成名的地方。
梁祝本就悽美,但附著這優雅,而聽過她的彈奏後,總覺得這是一個生命的定格,每次音樂響起,腦海中依然會想起一代大師的身影。
在很多人心中,已經難以超越。
芬芳自己的生命,優雅中逝世
2019年4月20日晚,旅居新加坡的鋼琴家巫漪麗,出席維多利亞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時暈倒,急送中央醫院後宣告不治去世,享年89歲。
據悉,她在音樂會的下半場突然開始冒冷汗,感到不適,在走向廁所的中途,體力不支而暈倒。
在場工作人員馬上將她送往中央醫院急救,但在晚上10時宣告不治。
一代大師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我們,她用生前最後的時光傾注了音樂之魂。
依稀還能想起,她飛舞在黑鍵和白鍵上枯萎的雙手,仿佛有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從指尖而過,再從鋼琴裡噴射而出,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也來源於藝術,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的意義在於豐富和創造。我們可能不足以改變他人的命運,但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他人,滋養他人,溫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