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需要新品,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事。但蘋果何時推出新品、推出什麼新品,仍然是眾說紛紜。
近月,獨立分析師 Neil Cybart 指蘋果在這兩年研發費用 (R&D expense) 急增(下圖),貌似他們在憋大招,加上目前蘋果的業績不理想,惹來不少人關注未來他們在未來會否推出新品。
但實情是:蘋果並沒有怎麼在 「研發」 上花大錢。
你沒看錯。蘋果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怎麼在研發上花錢,原因 1998 年賈伯斯就有說:
創新與研發資金毫無關係。
著名的分析師之王 Dediu 也曾在 《你不能買來創新》一文裡,指出蘋果在研發費用增長遠不及微軟、三星或諾基亞等對手,但當時的業績增長卻遠比他們要高,可見蘋果在研發上的效率遠高於對手(下圖)。
但在 2016 年,蘋果迎來 2003 年以來的第一次業績同比衰退 ── 故此,蘋果這回打算是想增加研發資金,來對抗衰退嗎?
不是的,因為蘋果的研發資金仍然不算多。
雖然在 2016 年第 3 季度,蘋果的研發費用已經由去年的 20.3 億美元調高至 25.6 億美元,相當於不少公司的一季度收入,但是與矽谷的科技巨頭們相比,這樣的研發資金真不怎樣。
在同一季度,Google 的研發費用已由去年同期 27.9 億美元調高至 33.6 億美元,而以大手筆花研發費用而聞名的亞馬遜 (Amazon),在同一季度度的研發費用,更由去年同期 30.2 億美元調到 38.8 億美元。
根據調查顯示(上圖,2015 年度數據),蘋果在標普 500 強的頭十名的公司裡,研發佔營收比重仍然墊底,即是研發費用的絕對數值上,蘋果也遠遠落後於亞馬遜、Google,甚至是英特爾和微軟。
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真的這麼一毛不拔嗎?其實又不是。
分析師之王 Dediu 在 5 年前 《蘋果工廠的成本是多少》一文裡表示,蘋果在 2010 年的資產值突然暴增,而且大部分都用於 「物業、廠房及設備」 一項裡。他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並估計這些支出是為了控制供應鏈。
後來在 Johnathan Ive 的傳記《喬納森傳》中,作者 Leander Kahney 說:
但是到了 2012 年,由於 iPhone 5 和 iPad 3(都是一體成型產品)的投入生產,蘋果公司的資本支出一下子暴增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公司資本支出高達 95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花在了產品的生產工具和工藝上。相比之下,公司在零售商店上只花費了 8.65 億美元。因此,蘋果公司在工廠上的投入幾乎是專賣店的 11 倍,即便專賣店的地理位置都是豪華地段。
簡言之,當年讓 Dediu 大惑不解的謎團,就是 iPhone 5 所採用的 「一體成型」 技術,對,蘋果的創新資金,除了用在研發,也需要同時用在其它地方。
不過,關於 「物業、廠房及設備」 的故事還未完結。
當年讓 Dediu 咋舌不已的 9 億美元季度增長,到了 5 年後的 2016 年第三季度,已經變成季度急增 24 億,而且在這五年之內,蘋果投資在這方面的金額也累積接近 200 億美元(如上圖)。
愛範兒(微信公眾號:ifanr)並不排除蘋果興建新總部大樓,會導致這方面的支出大增,但他們在 「機器、設備及內部使用軟體」 的支出,多年來一直佔了 「物業、廠房及設備」 的 70% 以上。
也就是說,蘋果在創新方面的投入,並非只有 「研發費用」 而已。
為什麼 Google 和三星就願意花錢在研發上?而蘋果不在研發上花錢,反而要在廠房和設備上花錢?其實是由於 Google、三星和蘋果的 「創新」 方式並不相同。
為什麼 Google 就不用把錢花 「機器、設備及內部使用軟體」 上?因為他們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其創新能力更大程度上體現在 「系統平臺」 之上,而不是硬體和產品。
由 Android 開始,到 Chrome OS、Google Glass、Android Wear、再到今天的無人駕駛汽車(如上圖),Google 更傾向於花大錢研發更前沿的黑科技,藉此搭建平臺吸引其它廠商使用,然後由這些合作夥伴去想 「產品化」 的問題。
三星沒有相應的平臺技術,但他有更佳的半導體工藝、也有更佳的顯示屏技術。對三星來說來說,創新更大程度上是在消費者及供應鏈市場上推廣其 「硬體平臺」。
無論是 AMOLED 屏幕、或是柔性屏幕也好,三星一直都很勇於把不成熟的硬體,提早拿出來試水溫。當年 AMOLED 的 Pentile 排列被垢病,但最後也被廣泛使用;他們也首推貴而不實用的柔性屏幕手機 Galaxy Round,但發展到今天的 Edge 系列,也漸漸得到用戶所接納。即使是開創平板手機市場的 Galaxy Note,最初也飽受市場質疑,更不要說還未十分成熟的 Gear VR 了(如下圖)。
蘋果呢?他有自己的軟體技術(macOS 和 iOS),也有自己的硬體技術(Apple A 系列處理器和各種生產工藝),但關鍵是他不會讓別人的產品使用自己的技術,其創新體現在把技術應用於自家的 「產品」 上。
Google 並不會力推自家的硬體產品(Nexus 系列只作為示範之用),而是集中研發資源,開發更出色的平臺。這樣,他們既不用負擔高昂的生產成本,也不用承擔產品失敗的風險,就能推出產品之餘,又能借合作夥伴之力,快速搶佔市場 。
事實上,Android 智慧型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Google 並不需要考慮產品化的問題,什麼同質化、低毛利、軍備競賽等等的風險,通通是合作夥伴的問題。當絕大部份 Android 廠商都不怎樣能賺的情況下,Google 仍然能躺著收錢,並藉此佔據大部份的手機系統市場。
但這種手法的最大限制,是 Google 必須依賴合作夥伴才能取得成功;當如果合作夥伴無力推廣(例如 Chrome OS),或是其平臺不足以吸引合作夥伴(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就會變得無以為繼,推廣起來事倍功半。
而三星呢?儘管他們其實很早就開發出柔性屏,但一直找不到產品化的方式,故此他們直接就在無視成本限制和實際應用場景下,快速推出少量產品,測試市場上的接受程度 ── 那就是當年被罵得很慘的 Galaxy Round(如下圖)。
從 Galaxy Tab、Galaxy Note 到 Galaxy Gear 再到今天的 Gear VR,都沿用著三星這種 「亂槍打鳥」 風格:他們因為必須 「試錯」 (Trial and error) ,推出了不少 「螃蟹產品」,當中不少淪為 「雞肋」,不是太貴、就是太沒用。
但三星能通過少量的試水溫方式摸索市場反應,並迅速為硬體進行快速的迭代更新,比起 HTC 或 Motorola 來說,三星能更快速的完善自己的產品;因此,三星才能在一眾 Android 手機生產商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而且,三星更能靠著自己產品的示範作用,進一步吸引其它廠商購買自己的硬體,藉此增加產能,降低單位平均成本。AMOLED 最終能成為不少高階手機的標配,Galaxy Note 系列最終成功,也與此策略不無關係。
那以 「產品」 為創新核心的蘋果又如何?
無論是 Google 的 「平臺模式」,還是三星的 「試錯模式」,當中並沒有高下之分,各有其優點和缺點。而蘋果的產品化模式也是如此。
蘋果不會像 Google 一樣授權別人使用自家平臺,然後把產品化的責任轉嫁到合作夥伴上;也不像三星能透過出售硬體,來降低產品化的成本。相反,蘋果必須自行承擔所有技術的產品化工作 ,所以他們每一次要進行創新,除了要在研發費用上押注之外,更要在 「機器、設備及內部使用軟體」 等產品化的領域進行投資。
換言之,一切都是為了 「產品化」。
產品化對於創新技術有多重要?想當年施樂 (Xerox) 開發圖形界面系統(如上圖),最後反而造就了蘋果推動圖形界面的革命。而微軟在 90 年代力推平板電腦,結果只有 iPad 大賣。
事實上,施樂或微軟在技術上沒有比蘋果要差,但為甚麼蘋果能做到當年施樂和微軟所做不到的事?原因就是 「更好的產品化」:
產品化的概念,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愛範兒當年曾轉引過《賈伯斯傳》的的片段,其中談到今天玻璃界的巨頭康寧 (Corning) 其實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研發出 「大猩猩玻璃」 (Gorilla Glass),但當時因找不到市場而停產了。
然而,賈伯斯最初在研發 iPhone 時找到康寧公司,希望他們能在 6 個月內為 iPhone 大量生產大猩猩玻璃(如上圖),康寧的 CEO Wendell Weeks 表示做不到。不過,最後他還是經不住賈伯斯的 「現實扭曲力場」,結果真的成功量產,讓 iPhone 配上康寧玻璃 。
當然,愛範兒(微信號:ifanr)並不是說沒有蘋果,康寧就不能 「產品化」,但這件事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科技的產品化,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
即使蘋果在研發費用上仍然落後於其他巨頭,也不代表他們真的在省錢;他們向來善於利用手上龐大的資金,促進產品快速的量產;也善於利用品牌吸引力所產生的巨大需求,降低每單位產品的成本;蘋果曾經豪擲接近 40 億美元來保障 iPad 屏幕的產能,也曾為了解決 NAND flash 的需求而用 5 億買一所公司。我們今天能用上 iPhone 、iPad,某程度上也是因為蘋果不顧一切地確保了這些新技術能被量產。
然而,無論是圖形介面也好、多點觸控屏幕也好、視網膜屏幕也好、指紋辨識也好、壓力感應屏也好,都不是蘋果首創的技術,蘋果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已有、但未能普及的的黑科技,變成能讓蘋果用戶可以使用、也願意使用的技術。
而作為 「產品化」 的回報,就是蘋果往往能通過產能增加,快速的把成本壓下,在短時間之內降低售價,搶佔市場。
不幸地,這種通過產品化的創新,也為蘋果帶來巨大的限制。由於蘋果必須為了確保產能而投入大筆資金,如果產品銷量不佳,會為他們的財政帶來巨大的負擔。《Inside Steve’s Brain》一書,就曾透露了蘋果當時研發 iPhone 時(上圖),風險是多麼的巨大:
蘋果的律師 Harold McElhinny 描述了這個工程所需要的巨大工作量:「它需要一個全新的硬體系統……它也需要一個全新的使用者界面,而且這個界面必須要完全變得很直覺。」
他表示蘋果仍敢於跨一大步進入這全新的範疇:「想像一下當中的風險,蘋果當時已經是一家非常成功的電腦公司,蘋果也是一家很成功的音樂公司,而他們卻仍然要進入這個被其他巨頭統治的行業……蘋果在這個行頭裡,沒有名氣,沒有聲譽。」
如果這個專案真的失敗了,那麼對於蘋果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換句話說,蘋果的創新模式更像是 「孤注一擲」,透過領導層的 「靈光一閃」,然後把大量資源投入在既定領域上,成功當然是很風光。但失敗了呢?
蘋果上一次出現嚴重的業績下滑,就是 2001 年賈伯斯把注碼押在 Power Mac G4 Cube(如下圖,它被視為 Mac mini 的前身)。根據《賈伯斯傳》指出,當時蘋果預期能每季度將賣出 20 萬臺 Cube,但在其第一個銷售季度,只賣出了預計銷量的一半,到了第二季度,銷量低於 3 萬臺,導致當年蘋果的營收同比急跌接近 30% ── 比 2016 年今天的情況更糟糕。
同樣地,在 2016 年蘋果出現近 10 年來的另一業績滑坡之時,他們正好在 1 年前押注在 Apple Watch 之上。可是,Apple Watch 並沒有預期一樣,在 iPhone 光環日漸褪色之時撐起業績。
由於蘋果通過技術產品化來創新,會為公司帶來巨大的負擔和風險,故此,當蘋果每次推出新產品,都必須慎重行事,任何一個輕微的產品化過失,都會帶來巨大的連鎖反應。
也許,對於三星或華為等產品種類繁多的公司來說,幾臺產品掉了鏈子並不是多大回事;但對於蘋果這種產品十分單一的公司來說,只要走錯一步,就會牽連甚廣。
2010 年蘋果推出 iPhone 4,就曾因為 iPhone 4 的 「天線門」 (Antennagate) 而惹來巨大的麻煩。接下來每一代 iPhone,在引進新技術時都遇上過小麻煩,再因為 iPhone 的高關注度,使負面形象快速被放大,就例如以下例子:
除了是產品化的問題,更有的是各種產能上的問題。由於每一代 iPhone 在剛推出時都會極受歡迎(上圖),但往往也因為新技術在產品化過程中遇上各種困難,導致空有需求而無貨可賣的情境。
明明有需求,但供應趕不上;當供應趕得上,需求又下降,這正是蘋果的最痛:
也由於蘋果產品每次需要應付龐大的需求、以及巨大的關注度,使他們在為新技術進行產品化時,變得更為保守。當坊間不少旗艦手機都在用 AMOLED,但蘋果直到 Apple Watch 才首度引入,而 iPhone 仍然與 OLED 無緣,坊間相傳也是因為 OLED 產能不足使用。蘋果也亦曾考慮藍寶石屏幕取代金剛玻璃,但傳聞因供應商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 最後掉線了,被逼擱置計劃。
總括而言,儘管蘋果經常都會引入一些還未成熟的技術,例如在 iPhone 4s 時引入 Siri,在 iOS 10 引入差分私隱算法;但他們在 「產品化」 的大前題下,在最近的幾年不可能推出激進的新品。
關鍵是蘋果的新產品,其核心技術不可以不成熟:以 VR、AR 等產品為例,無論是微軟、三星、Google 還是 HTC 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一直在試錯;而自動駕駛汽車呢?試想想蘋果出品的自動駕駛汽車出了致命意外,那將會是怎樣的光景?除此之外,蘋果亦不見得會引入一些難以大量生產的核心技術,例如傳說中的石墨電池等等。
但蘋果善於把本來不完善的初創產品,改良得更完善;也善於把本來成本高昂的產品,通過大規模生產壓低成本,並迅速擴張市場。
而目前市面可還有那些極具潛力、而技術又開始成熟的產品?
一個叫做電動車,另一個叫做無人機。然而,好像沒聽說蘋果打算做小飛機吧。
而我們可以也看到,特斯拉的 Model S 售價仍然不菲,而他們的業績也一直被產能問題所拖累。
題圖來自 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