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請以熱烈的掌聲感謝為新體育館日夜趕工的工人。」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的現場,當年屆87歲的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李嘉誠先生向2048名應屆畢業生發出這樣的倡議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已經是李嘉誠先生第14次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精彩演講。回顧李先生的歷年講演稿,主題深刻、含義雋永、富於啟迪。那麼一場約定俗成的畢業典禮,到底該上演什麼樣故事?學子到底又期待怎樣的畢業表達?
個性
都在為典禮「打拼」
在浙江大學2015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一段由學生擔綱製作的視頻——《感謝您從我生命中走過》激起全場的情感共鳴。給學生上公共通識課的微積分老師「礦爺」、保安大叔、圖書管理員、校車司機等校園人物在視頻中出現時,潮水般的歡呼聲一浪接著一浪。
這個夏天,為了辦出個性特色的畢業典禮,各高校都是蠻「拼」的,從拼畢業創意,到拼現場布置,再到拼典禮氛圍,拼嘉賓致辭,拼「最後一課」,大家都想在這場畢業大秀中佔據一席之地。
汕頭大學歷來都是國內高校畢業典禮的潮流引領者。為了今年的這場典禮,學校加班加點建成新體育館,終於在活動前夕交付使用。來自世界頂尖水平的360度環播視頻投影技術成為典禮上的華彩樂章。
除此之外,作為畢業生的「最後一課」,校長致辭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少人甚至認為,校長講話可以看出這所大學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思路。從今年校長致辭中可以聽出,時代、夢想、擔當、創新等詞彙都是高頻詞彙。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畢業致辭中,近20次提及「創新」的字眼。「這與國家大力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要求是相契合的。」揚州大學應屆畢業生楊梅表示。
越來越多的高校明白,畢業典禮是師生共同重溫責任、感悟大學文化和精神的最後一課。「今天你以汕大為榮,明天汕大必以你為榮。」李嘉誠以這句樸實簡潔的話結束了今年的講演,這也是所有大學想說的話。
爭論
「最後一課」成為「秀場」
華中科技大學曾經的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李培根的一句經典演說詞—「什麼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她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開創了大學校長的新語境,而由於「根叔」在致辭中引用大量網絡流行語,被學生稱為史上「最接地氣」的校長。
但「地氣」也不能接得毫無章法。某高校校長在畢業典禮致辭中大飈「網絡語言」,從「打醬油」到「神馬都是浮雲」再到「挖掘機技術哪家強」,甚至於引用「然並卵」這樣的大尺度網語,引得全場師生哄堂大笑。「校長本來是個很嚴肅的學者,突然冒出這樣的『時髦』語言,直接讓我受不了,這個世界太瘋狂了。」該校一名畢業生在微博上如此評價。
「校長,您能跟我一起做加油的手勢為少數群體打氣嗎?」在中山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身披彩虹旗,畢業生萬青宣布出櫃,她在現場也得到了校長的擁抱和同學的鼓勵。網絡上,支持和反對聲爭論不休的同時,不乏有網友對學校的包容和開放點讚。
「勸學太嚴肅,祝賀太一般,勉勵太空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原平認為離校前夕的畢業生是「不可理喻」的。旁人認為很好笑的舉動,在他們則很正常,理解他們此刻的心境。不勸解,不打擾,也不嘲笑,默默地走開,就是對畢業生最好的尊重。
然而,如何真正將畢業典禮「交給」學生,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希望畢業典禮是一場紅毯酒會,大家盛裝出席,沒有冗長的講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能平等地和老師甚至校長舉杯、嬉笑、祝福,並許下十年之後的承諾。」湖南科技大學向師生徵集畢業典禮的「金點子」,畢業生的創意五花八門。「在這個崇尚自由與多元的時代,要滿足大部分畢業生的訴求,並不容易。」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崔益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