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望1981| 從丟人到萬人羨慕,冒著抄家、坐牢風險的個體戶先富了
文/張明揚
中央頒布規定才讓個體戶們吃下定心丸
1981年7月,北京人劉桂仙和溫州人章華妹都鬆了一口氣。據說國務院發布了一個權威文件,「個體戶」從此有了官方的「說法」。
劉桂仙和章華妹,這兩位女性雖然一北一南,但卻同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個體戶。1981年,她們的小事業都剛剛開始,劉桂仙開了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章華妹澤則開了家鈕扣店,雖然都是小生意,但都有些一開張就風華正茂的意思。
圖/上個世紀80年代的「悅賓飯館」
北京人劉桂仙開的飯店叫「悅賓飯館」,當時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位置就在中國美術館對面的「翠花胡同」。
2018年的翠花胡同,開了近40年的「悅賓飯店」仍然非常紅火,飯點基本都要排隊,大門口掛著「第一家個體飯店」的招牌,顯然這是這家飯店最為自得的輝煌歷史。有趣的是,這家飯店現在在網際網路上也很火,是各種美食排行榜的常客,很有點網紅店的意思,看網友的點評,他們似乎都很清楚這家飯館的「歷史意義」。
劉桂仙當年剛開店時,客源主要是使館人員及住在華僑大廈的客人,如香港演員鄭少秋就曾光顧多次。在那個時代,普通居民基本無人下館子,劉桂仙的「悅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算是高檔「餐飲場所」了。直到現在,你都可以發現「悅賓飯館」創業之初就遺留下來的一些習慣,比如,他們的菜單上保持了幾十年的英文標識。
當時,一個美國記者這樣寫道: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胡同裡恢復元氣……
剛開業時,劉桂仙哪怕再累,都不敢僱人,思維定式是——「僱工=剝削人。一直到1981年的春節,兩位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和陳慕華走進翠花胡同那一天,劉桂仙得到了「小胡同飛出金鳳凰」、「把買賣做大」這些令她激動的評價,才小心翼翼地開始僱人。
1981年7月7日,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的若干政策規定》,明確指出「個體經濟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個體戶」從此有了官方認證,劉桂仙才算最後吃了一顆定心丸。
圖/章華妹拿到的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溫州人章華妹又何嘗不是如此。1980年年底,當時才19歲的溫州姑娘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到了一份特殊的營業執照——工商證字第10101號,讓她想不到的是:這張用毛筆填寫的並附有相片的營業執照,竟然成為了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她本人則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工商個體戶」。
章華妹後來回憶說,她剛開始做個體鈕扣生意的時候,「錢掙得多,但是抬不起頭來,根本不敢跟有工作的比」,章華妹的一些同學看到她做買賣都覺得害臊,甚至於他們路過章華妹的家門前時都會把臉轉過去。
章華妹那時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人會不會找上門來?
從拿到營業執照開始,再到1981年7月的「官方認證」,溫州小妹章華妹終於覺得做個個體戶是「堂堂正正」的了,再也不用擔心「投機倒把」了。
招工103人卻沒坐牢,全靠鄧小平保他
章華妹之後倒算是歲月靜好,再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波折,但在她身處的溫州,一場關於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風暴正在襲來,也就是著名的「溫州八大王事件」。
1982年初,中央下發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緊急通知,以「投機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場經濟「風頭浪尖」上的人。而溫州,作為中國個私經濟發源地,成為了此次嚴打的重災區。
圖/「溫州八大王」之一胡金林
所謂溫州八大王,即五金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螺絲大王劉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以及電器大王鄭元忠。此時小平同志還未提出「讓一部份先富起」的偉大論斷,但這八個人的確算是先富起來的人,有的審批土地建廠房,有的蓋起了高樓大廈,高級別墅。
在「溫州八大王事件」中,「八大王」被作為重大經濟犯罪分子受到嚴重打擊,有的被收審關押,有的「畏罪」潛逃,一度造成社會上關於個體私營經濟的「思想紊亂」。
圖/1984年,胡金林的釋放證明書(副頁)
和當下的朋友圈新聞一樣,改革時代的大事件同樣充滿了「反轉」,而反轉的最終方向總是通向「改革」。很快,「八大王事件」就得到了糾正,「八大王」被羈押的人員中有的無罪釋放,有的被取保候審,那些潛逃在外的也大膽回家了。
劉桂仙章華妹也好,溫州八大王也好,關於改革年代的那些個體戶故事,國人最熟悉的自然還是年廣久和傻子瓜子。也是在1981年,聲名鵲起的年廣久決定幹點大事,租地建廠房,辦起蕪湖第一家私營企業。
圖/年廣久與「傻子瓜子」(圖左為年廣久)
1981年9月,時任蕪湖副市長趙文波率隊走訪年廣久,第二天《蕪湖日報》以《貨真價實的傻子瓜子》為題報導,但隨後即出現了「傻子瓜子呆子報,呆子報導傻子笑,四項原則都不要,如此報紙真胡鬧」的小字報。而由此引起的對於個私經濟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後來一直傳到中央。此時,年廣久的僱工人數已達103人,而當時政策規定個體僱工不能超過7人。
如果不是小平同志的及時幹預,年廣久當時也要和「溫州八大王」一樣經歷牢獄之災。
圖/上海首批放開萬家個體工商戶,一對夫妻開的百貨文化用品小店,店面雖小卻商品齊全,生意紅火。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1981年7月的《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的若干政策規定》出臺之後,儘管個體經濟和個體戶的命運仍有局部反覆,但歷史的大勢已無法阻擋。1981年底,全國個體戶首次突破100萬戶;到1987年底,個體戶戶數,超過了1000萬戶。
從投機倒把到「萬元戶」,個體戶贏回尊重
無數個劉桂仙和章華妹正在湧現出來。
圖/1982年,時任鄢陵縣縣長吳德榮上門為「萬元戶"頒發「勤勞致富」光榮匾
在1981年前後,「萬元戶」這個新詞可能比「個體戶」更加直抵人心。正是「萬元戶」的出現,徹底在思想觀念上扭轉了章華妹曾感受到的那種「個體戶低人一等」的社會歧視,反而逐漸讓「掙死工資」的人變成被同情的對象。萬元戶效應發展到極致,就是改革年代著名的那句話「造原子彈的比不上賣茶葉蛋」了。
這是矯枉必須過正,還是過猶不及?即使以歷史的後見之明,也說不清楚了。
圖/1981年春節,攝影個體戶(圖右)為河北霸縣村民拍全家福。李曉斌/攝
在蘇州人周國忠看來,成為「萬元戶」是他人生最奇妙的經歷之一。1981年,知青周國忠開始在小攤零立的玄妙觀擺攤,售賣的是針線、襪子等小商品,但知青出身的他還是感覺到某種意義上的羞恥,「每次有熟人走過我的攤位,我還會下意識地用報紙擋著臉。」
但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剛開業頭幾個月,他的小攤每天能接待上千個顧客,從早到晚,門庭若市。他自己每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是廠裡工資幾十倍。
僅一年,周國忠就成了萬元戶。
用現在的流行語說就是「三根陽線改變信仰」,在那個年代,正是「萬元戶」這個概念的出現,讓周國忠這些個體戶堅定了自身的選擇,感覺到了創業的尊嚴;也讓曾經或是躍躍欲試或是準備看笑話的旁觀者們默默的放棄了從前的歧視與猶疑,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明天的個體戶,下一站的萬元戶。
走進新時代
1981年,不僅有經濟領域的《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還有政治思想領域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當時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6月27日通過的這一歷史性決議正式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兩天後,胡耀邦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完全退出中央領導核心。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1981年的改革故事,反映出了世道人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