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文
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挺奇葩,要求我們每個孩子都要有個書房,晚飯後,他還跑到我們學生家檢查,看看書房布置得怎麼樣了。
那時的農村,都是土坯建的房子,條件好的,有三大間的房子,除了正中間的堂屋外,那就是父母佔據著一間,剩下的一間就是孩子的了。那年月,孩子多,都擠在一起,放幾張床都困難,哪裡還有空間建書房呢?我們雖然兄妹多,但是兄妹排行我最小,我讀書的時候,他們有的工作了,有的去了縣城中學讀書,相對來說,建書房我是有優越感的。我在床頭用土製作一個長的書桌,並在桌面貼上報紙,牆面用白紙糊上,雪白雪白的,還用毛筆寫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用於勤勉自己,好好學習,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飯都成了問題,哪裡會有書來充實自己的書房呢?於是,就把自己學過的書本和作業本整理好,有卷的書角也都壓平,而後整整齊齊地碼放好,起碼看起來整潔舒服。趁哥哥姐姐不在家,就把他們學過的書本也拿過來充實我的書房,沒有筆筒,就鋸一段毛竹放在書桌子上,幾隻鉛筆頭往裡一放,書房除了土裡土氣外,就有了書香子氣息,老師看了很高興,誇我將來一定是個愛書的好孩子!
後來條件好了,從農村住到城裡,從故鄉移居到工作的城市,但是,無論在哪裡落腳、紮根,總要給自己留著一間做書房,總以為有個「書房」那才叫家。也無論書在裡面是站著,抑或是躺著,它們總算有個居住的「窩」吧,也算是對聖賢,乃至前輩的尊重吧,因為書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世界很大,人各有異,有的家庭能夠有貓狗房、有鸚鵡房、有烏龜房……唯獨沒了「書房」,這是很令人失望的。「書香傳家遠」,這是古人的期許和美好願景,就在當下,書房裡的書香,依然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出無窮的正能量和動力,使之向善、拼搏和努力……
梁實秋曾說過:「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間書房。書房的用途是庋藏圖書並可讀書寫作於其間,不是用以公開展覽藉以驕人的。」看來,書房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房間,而不是示人的擺設。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裡洗漱完畢,一切歸於寧靜,一家人在柔和的燈光下,有書相伴的日子,那就是幸福溫馨的最美好時光。
【來源:株洲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