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工作理論與小組動力
第一節 小組工作理論
一、小組工作的相關理論
(一)需求理論
需求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即對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為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按照指向的對象可分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對小組工作影響比較大的需求理論,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舒茨的人際需求理論。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是指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現為人們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一個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繫和關係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們追求自己的能力和潛能的發揮與完善的需要。
2.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主要是闡述人際關係的形成和取向類型,以及小組聚散過程特徵的理論。
3.(1)每個人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4.包容需要是指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小組或者團體等方面的需要。
5.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別人或者被別人控制的需要。
6.感情需要是指愛別人或者被別人愛的需要。
7.(2)需要的滿足情況與方式具有相對的繼承性和連續性
舒茨關於基本人際取向:
根據三種需要的相對強度和表達的主動與否,舒茨提出了六種基本的人際取向:
①主動包容型
②被動包容型
③主動支配型
④被動支配型
⑤主動感情型
⑥被動感情型
舒茨的相容理論:
①互換的相容
它是指兩個人在六種人際取向上所表達和希望的行為總和相等。
總和差別越大,具體不相容也就越嚴重。
②發動的相容
它是指一個人經常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為與表現去和另外一個人發生互補。
③交互的相容
它是指兩個人都在某種需要上表現出與對方一致。
3、舒茨的人際需求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幫助社工正確地把握小組的發展方向;
在小組工作中,了解人類的基本需要和有關需要的理論,可以讓我們用需要的觀點去看待人的發展和人的問題。
(2)幫助社工明確小組的目標;
小組工作的目標就是恢復和提升組員的社會功能。
(3)幫助小組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組員間的互動關係。
小組工作者如果掌握了人際交往的規律,就能夠更好地洞察小組中的互動情況,並通過選擇和採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和生產效率,從而更好地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觀察學習與模仿
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進行學習。
模仿是指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到他人行為的刺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仿。
模仿通常被劃分為適應性模仿和選擇性模仿。
(2)替代強化
人們的行為只須通過觀察別人的該種行為是否受到讚賞或懲罰就可以得到強化。
(3)認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看作一個過程,且這個過程可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過程、復現過程和動機過程等五個部分。他強調如果沒有認知能力的支持,觀察學習是不可能出現的。
(4)交互決定論
人與其生存的環境互相成為各自的決定因素。人的行為可以被解釋為認知、行為和環境諸多因素之間連續的、互惠的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通過觀察和模仿幫助組員形成和確立新的行為方式。
(2)小組可以提供豐富的替代強化資源。
組員在小組中不僅可以觀察到他人各種各樣的行為,還可以看到這些行為的後果。
(3)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的重要性,對人的尊嚴和能動性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在小組過程中,每個組員都是以自己過去的經驗為基礎,有選擇地接受和回饋信息,即他們會依據自己的認知,對接受到的信息及時地做出非常個性化的處理。
三、鏡中自我理論
鏡中自我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關於人與社會的關係,庫利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的存在並通過互動過程而形成的複合體。
2、鏡中自我。人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感知他人的反映和評價,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
3、首屬小組。首屬小組是指親密的、面對面交往的,以及有直接互動和合作的小組。如家庭、鄰裡及兒童的遊戲夥伴。兒童的品質大多來自首屬小組。
鏡中自我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小組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是一個通過互動而存在和發展的有機體;
(2)小組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動和真實的回饋,可以幫助組員在小組中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反映和評價,並進而促使他們建立起更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
(3)重視首屬小組的作用,特別是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給個人終生的發展所打上的烙印。
四、交流分析理論
交流分析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波恩。
交流分析理論是一種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其三個基本假設為:每一個新生兒都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個人在童年的早期便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人們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交流分析理論的內容:
1、關於人的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為內化而來的,是一大堆裝在腦子裡的個人早年獲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經驗,即以曾經經驗到的父母的方式應對眼前。
成人自我狀態的特徵是「理性的」和「邏輯的」。其主要表現是:注意事實和資料的搜集,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冷靜地分析問題。
兒童自我狀態的特徵是「情緒的」、「衝動的」和「自發的」。其主要表現是:常常是憑感覺行動,即以某個早年經驗到的方式來應對眼前。
2、關於人的溝通狀態
①互補型
在這種交流形態中,互相影響中的刺激與反應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種狀態發出邀請,另一方則會做出相同的回應。
②交叉型
交叉型亦稱交錯型,它是指一個人發出信息後,並沒有得到他人的預期反應,即互動雙方的相互作用是交叉的和矛盾的。
③隱含型
隱含型亦稱「曖昧型」 ,它是指包括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的比較複雜的交流方式。
3、關於人生的四種基本態度
①「我不好——你好」型
②「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③「我好——你不好」型
④「我好——你也好」型
波恩認為前面三種態度常常依賴於情感,容易引發心理不適,而「我好—你也好」型的態度則依賴於思考、信仰,即它是一種最理想的人生態度。
交流分析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交流分析理論解釋和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非常適用於小組工作,尤其是治療模式和發展模式的小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論對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個人的三種自我狀態,可以幫助組員在小組過程中,通過分析和領悟自己的人格結構,學習到順暢地與他人溝通的技巧。
(3)小組可以幫助當事人把思考的焦點放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上,並以此幫助組員了解自我的生活態度和溝通形態,以及個人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與個人早年被束縛之間的關係。
(4)通過小組提供的互動環境,組員可以嘗試和練習新的溝通方式,並進而增強他們的自我洞察能力和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
第二節 小組動力理論
小組動力是指促成小組發生改變和變化的因素總稱。小組動力理論是描述小組動力因素和變化過程(小組行為,小組組成、互動、衝突、溝通、規範、分化、整合、凝聚力、影響力、領導等)的專門理論。
一、勒溫的場域理論
場域理論,起源於物理學概念。由萊溫(Lewin)初創,基本假設為「人類行為是個人與其環境的函數」決定的,把個人放到「場」的關係中進行研究,用場的力線解釋行為的原因, 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
公式: B=f (P .E) B表示行為,P表示人,E表示環境。
個人行為由個人的內在因素(遺傳、能力、人格、健康、信仰、價值等)與個人所存在的社會環境(他人的存在或缺席、個人目標的阻力、社區態度)所決定.個人行為是由個人及其環境互動的結果.個人及其環境是彼此依賴的諸因素的一個整體。
場域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場域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行動均被行動發生的場域所影響,它既包括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的許多因素,且這個場域是此時此地發生的。因此,要通過個人、小組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開放和相互影響,以達到增強個人和社會的功能。小組成員之間是互動的,每位成員都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
二、符號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論,原為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一支,目前納入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論提出者:米德(Mead,1893);理論歸納者: 布魯默(Blumer,1969).
互動論的基本觀點:
1)不同的人類行為與互動經由符號及其意義為媒介而施行。
2)符號及其意義是個人經由與他人互動而得到的(社會化)。
3)符號互動是能動的可變的。
4)符號互動的意義還在於它創造、維持和變革社會組織、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
符號互動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 人類的行為與互動是由「符號」及其意義而引起的,人類不是對外部刺激做出簡單的反應,而是對刺激做出能動的反應,並且賦予新的社會意義。
2、 人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實現人性化的,所以人類是互動過程的產物,只有與他人不斷互動,人類才具有社會性和創造力。
3、 互動中的人組成最優群體,只有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4、 人類在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地塑造著自己的行為,所以互動強調社會過程。
5、 人類群體必須承認環境的影響並且自覺適應。
6、 個人在小組中擔任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三、小組的動力模型
小組動力模型是指影響小組發展過程的各種心裡和行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小組的主要動力因素:
靜態方面
①機構
其一,機構對小組的性質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其二,機構對小組過程有重大的影響。
②小組的特徵
③小組領導者的影響
④組員的特性
動態方面
動態因素主要包括小組的領導方式與形態、小組的衝突和溝通、小組發展的階段特點和任務,小組的評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