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青年
你觸手可及的朋友圈
教師節將至
今天(9月4日)上午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
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和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等榜上有名。
製圖:@人民日報
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副局長孔德龍介紹了今年的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這份名單涵蓋了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同時兼顧了地域、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師大家,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副局長孔德龍發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據了解,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會同有關單位每年遴選10名師德表現和教育教學實績突出,在社會上有良好聲望的優秀教師作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和示範作用。
今年是第11屆楷模推選活動,為加大表彰力度,經中央領導同志批准,從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將聯合宣傳表彰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考慮到抗疫的特殊情況,決定增加2個名額,今年共計推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四川唯一入選的就是
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
她有哪些感人的教書育人楷模事跡?
我們一起來看看
↓↓↓
肖敏:與特殊孩子在一起的24年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返校複課困難,如何不耽誤學生的學習,成了學校和老師著急的事。更困難的是特殊教育學校,平常上課老師已經要耗盡力氣,現在改用線上教學,困難可想而知。
經過精心籌劃細緻準備,從2月10日開始,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一部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案開展教學,比如針對聾生的「錄製手語視頻」「手語直播課堂」「學案+在線指導」「微課+任務單」,針對盲生的「口授盲文」「音頻聽讀」「居家定向行走」。
肖敏老師
第二次延期複課後,瀘州特校副校長肖敏與老師們分成小組走進126名殘障學生和53名送教學生家庭,送去新教材、學習資源包、防疫和心理疏導、家長指導。結合線上輔導讓殘障學生們科學防疫,安心居家學習,直至順利複課。
1996年,肖敏從樂山師範學校聾教育專業畢業,成為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肖敏說她一直在尋找答案。
01 幾近崩潰時,她告訴自己別放棄
初為人師,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級的聾生班。12個聾生,打架、偷東西、半夜翻牆去打遊戲,甚至高高地舉起椅子與肖敏對峙。最要命的,是一言不合就出走讓整個學校雞飛狗跳。
在叛逆又憤怒的聾生心裡,有無數個堅硬、封閉的殼,讓她屢屢碰壁。
「教育無他,唯愛而已。」當肖敏讀到這句話時,她重新審視自己的挫敗。幾近崩潰時,她告訴自己別放棄,並問自己:「你心無芥蒂地接納學生的一切嗎?你發自內心地愛他們嗎?」
肖敏選擇溫情陪伴。與學生們一桌吃飯,一同讀書,一起遊戲,帶他們走出校園,探索學校附近迷宮一樣的小巷子。田間地頭集市或濱江路,都留下了她和學生的身影。
她向瀘州醫學院(現西南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請教,針對青春期聾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輔導。她建立實施「文明班級行為規範」,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精心設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除了聽,我們什麼都能」「殘疾人要自強」等,幫助聾生建立身殘志堅,殘而有為的信念……
接納與陪伴帶來改變。講課時,開始有一雙又一雙含笑的眼睛給她回應;帶學生拔草時,他們悄悄撐起校服替她擋太陽。5.12地震期間,肖敏帶學生在操場席地而睡,學生小林輕輕將香梨塞進肖敏的手心,說「一會塌了,你吃,可以救命。」
肖敏的課堂
02 要懂得特殊孩童,才能提供個性化的教育
小凡是個男孩,在普通學校上完三年級後轉學到肖敏班上。他既不會說話,也不會打手語,識字不多,數學更糟,但畫畫很不錯。他很沉默,總是低著頭,不看任何人。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學中,肖敏發現,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必須懂得,才能真正地幫助特殊學生。
怎樣帶領小凡走出孤獨呢?肖敏思前想後,動手做了很多個笑臉,每個都不一樣。有的畫在硬紙片上,有的是個印章圖,有的是一個剪影……每天早上到教室,趁別的同學不注意,就過去塞給他一個。
有一天,肖敏發現他把收到的笑臉拿著玩,雖然還是低著頭,唇角卻露出了一點點笑意。肖敏知道他已經不會再抗拒老師了,就拉著他,用圖片、實物對應著教他漢字和手語,班上的同學也學著肖敏的樣教他。他漸漸地融入到班級和校園中。
懂得學生需要時刻去體會與觀察。學生有語言障礙,於是,在聾生將手語轉換成書面語時,她會準備好適用的句式,當他們愁眉不展時默默地張貼出來。講解某些抽象的詞彙時,她會舉各種具體事例,直到他們一個個興奮地點頭,眼睛裡閃出喜悅的光彩。
特殊學生情緒波動大,肖敏會知道某個孩子抓破了同學的手背,往教室裡扔磚頭,趴在桌子上哭了很久很久——只是情緒問題被引發,此時最要緊的不是勸解,不是懲罰,而是消除刺激源。
「要懂得特殊的孩子並不容易,因為特殊教育是個太廣泛的領域,各類殘障、各個學科、各種年齡……每個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樣。」肖敏說,必須要懂得他們,才能實施科學的教育幹預,提供個性教育方案。
肖敏送教上門
03 努力讓區內孩童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特殊教育
2014年底,肖敏組織老師們開展調查全區3-15歲三百多名殘障兒童入學情況,並對偏遠農村的43名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進行入戶調查。入戶才知道,這些兒童住地之偏遠、殘障類型之複雜、程度之嚴重、家庭之貧困……完全超出大家的想像。
肖敏擬定了細緻的殘障兒童送教上門服務工作方案,2015年1月,學校正式啟動送教上門服務。每個周末,肖敏和老師們背著教具,不懼風雨,不怕勞累,辛勤地奔走在送教的路上。
送教上門面對的是各種類型的重度、多重殘障兒童,即便是像肖敏這樣從事了二十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師,也會焦頭爛額束手無策。
她從零開始,拜師學藝、上網查資料、請教專家……現學現用,邊研究邊教學。肖敏還帶領老師們開發實施送教上門課程,建設課程資源,編寫使用《送教上門家長指南》,提高了送教上門的質量。
現在,普通學校的老師也加入送教的隊伍,既給重度多重殘障兒童和家庭送去了課堂,更送去溫暖和希望。
特殊教育起步很晚,發展很慢,資源少問題多。面對這樣的困境,是抱怨?是等待?還是改變?
有個脾氣特別大的聾女孩,走路、推門、拿碗、放水桶……都是氣呼呼的弄出很大的聲響。老師們發現手工老師教學最難的蜀繡工藝時,只有她漸變色部分做得極其精緻。肖敏遂與大家商量,減掉她部分習題量,鼓勵她學手工藝。期末表彰時,女孩第一次上臺領獎,笑得無比明媚。
肖敏發現每個學生的發展原點和需求都不一樣,他們需要更包容、更多元、更有彈性的課程。
與同事們一拍即合,肖敏帶領著老師們開始嘗試著開發「好吃又有營養」的校本課程。歷經數年,開設了包括《聾生就業心理指導》《手工》《殘疾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系列課程,相關的研究很意外的獲了很多大獎。
這是個苦差事,常常沒有假期,時常編寫到晚上兩三點。「確實很累。」肖敏說,追尋適合殘障學生的課程就像是在掘井,最先挖到的都是泥土。只有持之以恆地往下挖,只有挖到一定的深度,才可掘出甘甜的泉水。
肖敏指導學生手工藝課
04 當好特殊教育領路人
2018年4月,肖敏經過遴選成為教育部首期名師領航班學員。12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學員中,僅肖敏和譚蘊華(香港)兩人是特殊教育教師。
華東師範大學培養基地周彬院長勉勵肖敏:「特殊教育最薄弱,也最需要發展。」「個人的優秀已經不是你們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你們必須帶動更多的人,承擔起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
肖敏覺得自己又多了一重使命。2019年1月,肖敏領銜的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工作室獲批成立,隨即在汶川、崇州、宜賓、瀘縣、昆明等地開展團隊研修、教學研訓、送教到校、課題研究等6類研討活動,積極向教育部申請支援涼山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行動計劃。
參加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學堂後,肖敏組織了瀘州、宜賓、內江、自貢、阿壩等地的特校教師開展100日線上學經典活動,還在山東煙臺百名名師論語線上學習活動中擔任志願者。
「論語天天見,經典潤心田」,肖敏每天清晨6點準時發布學習內容,率先學習並撰寫心得,並對小組老師的心得進行點評回應。有位老師在論語心得中,寫到對自己因為外派公務錯失了齊魯名師申報一事心有不平。肖敏立即回應「名師之名不在名,而在於明。」
溫聲細語的一句話,讓這位老師多日的鬱悶一掃而空,找回了自己做「明師」的初心。
網友點讚: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他們值得!
點讚肖敏老師!
點讚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來源丨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張力友)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樊未晨)、教育部官網、教育導報、四川教育發布等
編輯丨包包大人
初審 | 趙慶華
校審丨陳鵬
終審丨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