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自書籍:《愛商-親和愛的幸福DNA》 作者: 張華 ,上海學林出版社)
「捨得」既包含物質層面的願意付出,也直接包括對財富的給予 ;又包 含心理層面的願意付出,比如禮物準備、時間付出等方面的用心。
物質和財富層面的「捨得」
沒有物質也會創造出很多千古齊唱的愛情,諸如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的 七仙女與放牛郎、灰姑娘的水晶鞋,以及現在流行的各種肥皂劇中千金小姐 愛上窮小子的橋段......然而,不可否認,經濟確實也是愛情長久維持的基礎 和保障。三毛也曾說過 :
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等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 去,是不會長久的。
馬斯洛需要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 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 ;需求的等級是從低到高的,越低等 級的需要越是渴求強烈和迫切。
衣食住行的物質更多是指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財富和名位等帶來尊重 和自我實現需要的進一步滿足,因此中間層次的歸屬和愛的需要,既要以物質 需要為基礎,又要在一定意義上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尊重和自我實現。
更何況,人各有志,各有各的快樂方式,物質條件是可以帶來幸福和快 樂的,大家本都有屬於這個層次的幸福。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是拜金,果斷離 開那些不捨得給予任何物質實惠,又不上進不努力的人,更不是嫌貧愛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為了喜歡的人怎樣折騰都不會累,不愛才會怕 麻煩。雖然「不願意給你花錢的人不愛你」這句話太過絕對,但也並非全無 道理!至少要知道,不願意花錢又不願意花心思的人,他又能會多愛呢?
社會已經越來越回歸理性,更多人不再主張奢侈的求婚和豪華的婚宴, 但這並非說在感情中完全不求物質上的付出。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感情不 可靠?為什麼人心說變就變?部分原因是為愛付出的越來越少,人類的本性 是付出越少的越容易不珍惜,多數人都很容易把一場不勞而獲的感情不當一 回事兒。
男孩子馬上看上一個姑娘,直接問「你願意當我女朋友嗎?」姑娘立即 點點頭。男人心裡想「老子真有魅力,個個女人都喜歡我!」試問,這樣的 戀愛能持久嗎?
好好的一個求婚儀式,男人直愣愣站在那裡說「嫁給我吧?」眾人起鬨 要跪下,男孩子直接怒了,仿佛能求婚已經不錯了,再屈膝就是踐踏了他的 自尊心。試問,這樣的愛到底有多堅定?
結婚紀念日,老婆想吃頓燭光晚餐,紅酒配牛排。老公說「你都孩子他 媽了,還整這些沒用的幹什麼?」試問,這樣的感情何其淡漠!
在另一方眼裡,往往在得不到足夠愛的時候,便會更想擁有物質和金 錢,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自己或別人證明愛的存在。如果一個人只是不斷提物 質要求,說明她在把愛當成一樁交易,不是對方更在乎錢,是自己在乎錢大 於在乎對方這個人。
如果,有人覺得用物質換不到快樂和愛情,那一定不是物質本身的問 題,而是自己看待物質的方式出了問題。只是,我們需要強烈反對那些一味 地為了物質出賣愛情、出賣身體、背叛道德的人。
心理層面的「捨得」
當然,也不能僅用一個人舍不捨得為你花錢去證明愛與不愛。捨得的衡 量標準並不是豪車鑽戒和好房,而是在對方能力範圍內的捨得程度,有時一 枝幾塊錢的鮮花或許勝似一枚幾萬元的鑽戒珍貴。
捨得為對方花錢,尤其捨得大比例花自己所擁有的錢,這就等於把這份 感情落到了實處。這不僅說明,捨得把自己的東西都給了對方,更說明了,
這個人願意用自己的心意讓對方感到踏實和滿足,從精神到物質,願意付出 較大代價去愛。
真正愛對方的人,給了對方所有,依然害怕給的不夠多 ;而不愛的人, 或者說沒那麼愛的人,就會斤斤計較於為對方的付出,為對方花一點點錢就 不情不願地記在心裡。
這也在評估用心,這心意反映了這份愛在你心中的地位和價值。 當然,物質和金錢只是用心的一個方面。 不用心的禮物,再貴也只是別有用心!用心的禮物,最能打動人心!用
心了解對方的興趣和喜好,關心和熟悉對方的一切,自然在挑選禮物甚至親 手製作禮物上,能迅速給到對方最喜歡。禮物貴重更在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