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國內四大佛教名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按理說,佛家道場本應一片祥和,可惜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普陀山天價便飯#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
不知道,佛祖、菩薩知道了,作何感想!
事件大體是這樣,某網友和朋友等7人在普陀山景區用餐,飯後經店家核算總共消費1900元,網友對此價格表示異議,於是說這家店是黑店,在網上呼籲網友不要再來上當受騙。
截止發文前,這一事件的劇情又出現翻轉了,據普陀山市場監管分局通報回應,認為店家沒有出現缺斤短兩、貨源票據齊全,被網友在網絡上遭遇道德綁架,確實是有點冤枉。
很簡單的吃飯事情,為何出鬧成這樣呢?
其實,在景區吃飯遭遇高價,這大多時候都已經成為默認的事實,畢竟商家也有各項經營成本。
不過此次普陀山天價便飯這件事,在這裡不討論這件事情中誰對誰錯,而是想分析下國人為何頻頻熱衷於進廟拜佛,特別是四大佛教名山,誠意滿滿。
設想如果沒有人去拜佛,景區商家的飯還會這麼貴嗎?
有些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但是去中國的寺廟看看,善男信女們可謂是不少!
佛教傳入我國已有幾千年,特別是東漢官方創建白馬寺至今,佛教在我國儼然已成為一大教派,佛教更是開枝散葉,例如禪宗、華嚴宗、密宗、律宗等等。那麼,什麼是佛呢,佛是神仙麼?
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先生曾說過,所謂佛就是覺悟的智者,佛本身也是人,名悉達多。佛教發展至今,由於佛教理論接地氣,很多人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於佛教心懷崇敬。
說到底,佛教就是一種宗教信仰。喜歡拜佛的人都是希望尋求一份心理上的安慰,在心靈上有個寄託,多數進廟拜佛的人都是想從佛祖菩薩這裡尋找平安和心安理得。
佛家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告訴人們學會看得開,重因果。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所以,在拜佛時,佛就像一位心靈導師,是指導普通人如何去找脫離苦難的方法。
可惜,現在許多人已不再滿足佛祖僅僅給與心靈指導,而是苛求佛祖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其實這真的是拜佛人的一廂情願,佛祖即便有心也無力,因為這與佛教的初衷相矛盾。
佛祖菩薩不是道教的財神爺,也不是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所以,求平安可以,求發財顯貴貌似行不通。
如果說燒香拜佛就能謀得好前程、生意發大財,佛豈不是成了愛錢之人,與「錢財乃身外之物」豈不是自相矛盾,所以對於這類事情,只能說是拜佛人的一種自我安慰。
除此之外,如果說誰有錢誰燒得香多,菩薩就眷顧誰,給誰好處,那麼那些沒錢燒香的人,豈不是多了怨氣,這和「佛祖面前,眾生平等」不正衝突了嗎?
因此,對於那些真心求心靈寄託的人而言,拜佛心安。反而,越是那些抱有其他想法的人,想在佛祖這裡企圖獲取更多的人,往往是望穿秋水,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這座山不靈了就去那座山。殊不知,這種行為在佛的眼裡只是無謂的徒勞,因為佛壓根不會給與太多的「貪」「痴」!
可惜,如今真心拜佛求心安的人少,其他想法的人多了。或許在這些因素刺激下,佛教景區常常是香火旺盛,過往香客紛紛上香求佛。這種凡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商人牟利,對於這種人流旺盛的場所,每個商人手上都有一本生意經。
多數人在盲目中拜佛,少數人在清醒中做生意!
回到此次事件,景區高價餐飲,雖已受到市場默許接受,但是是否存在價格浮動過高的問題呢!在佛的腳下做生意,是不是心中多存善念,少賺一分為遠道而來的香客予溫馨,讓其感受此處就是不一樣。
同樣,沐浴佛的教導,求得心安後,是否心中少些戾氣,同為世間人,何必互相為難,特別是現在網絡信息充斥,特別容易使別人受到道德綁架!
拜佛本求心安,奈何世人卻圖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