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微信推文,總喜歡對即將來臨的開學指手劃腳。例如:要讀這本書,要做那個項目,要實行什麼變革……然後,一廂情願地開足馬力,迎接孩子來上學。
這樣的狀態放在往常,大家都覺得是應該的,沒什麼不可以。可放在今年,卻不一樣!
這是疫情防控的特殊的時期,開學後對孩子,對一線教師,對父母的心理輔助尤為重要。
你想啊,原本小朋友以一張張歡笑的臉來到學校,以自然、平等的心與同伴無縫交往,而如今,僅以一幅口罩遮住了純真,遮擋了童年,也讓交往多了一層隔膜。這幅口罩之下,就是需要安撫的心靈,這是無可迴避的事實。
更不要說班主任!
一旦開學,一旦學生來到學校,各種的臺帳、記錄、匯報,讓人防不勝防,無比心煩,卻又顯得極為重要。做,沒什麼,每天堅持不懈地做,就比較難過了。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嚴重地影響著班主任的心緒,老師的心理也需要調整。
當然,還有各位父母,情況各不相同,調整的內容也不一樣。這樣看來:父母、孩子、被各項事務影響的班主任,三方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得到理解,需要時間去緩衝的。
因此,這一次的開學,我們提出要有五處不一樣:
不要一開學就進行教學,多舉辦活動,多給小孩相處、交往的機會,也多給班主任一些時間熟悉那些「報帳」業務。畢竟有很多伴隨疫情而來的業務是全新的,誰都需要緩衝。
原本一周上執教三節課新課,現在不如教好兩節新課,多給時間複習,多給時間練習。教學的進度可以在開始的時候緩和一些,等小孩和班主任以及父母都適應了,後期再調整。來得及!適應了,就有無限可能,沒有什麼做不到,不急在一時。
明確反對小學階段在疫情期間做「開門考」。這不是抓教學質量,是不懂教學的體現,教學不僅是為了考試,考試也不一定能檢測出質量,更不能考量一個老師是否用心教學。特殊時期,一來就考,考倒的不是成績,而是心理的脆弱建設成果。
常規的質量監測也不要火急火燎地撲上來,不要營造一種濃濃的恐怖的考試氛圍,讓孩子的心得到一些舒緩,這比考好更重要。
這一條,不說你也明白——準時放學,讓學校,家庭,小孩,三方都過得有規律。父母接送小朋友,還要安排課後生活,要有條不紊地度過開學時期,教師就要遵守時間規定,做到準時放學。
親愛的老師,不要再試圖通過「拖點時間」「留幾個孩子」來提高質量了。我們不是主張大家隨意放飛自我,放任自流。在疫情防控期間,你需要放下,更需要放鬆。
突發情況的預案,請做得清清楚楚的,萬一用得上,心裡不會慌,更不至於手忙腳亂。教師按照流程操作,按照演練中的計劃執行,就能讓突發情況可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不會無意間營造出些許驚恐氛圍。
今年開學的這「五個點」,同意的就轉起吧。
學生到校,除了去學習,更重要的是獲得成長。老師去上班,也是需要得到保護的。家長要對學校工作有更多的理解,才能形成合力。
同意的請轉告:學校,家庭,孩子,三方合力,才叫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