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中記錄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全書共20篇,492章。其中陽貨是20篇中的一篇。
那麼為什麼叫陽貨篇呢?其實啊,《論語》的命名是十分隨意的,基本上就是每篇開頭的兩個字或者三個字,例如學而篇,就是根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頭兩個字命名,那麼陽貨的命名方式也是如此啦~
那麼陽貨到底是什麼呢?陽貨其實是一個人啦~陽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陽貨原是魯國大夫季平子的臣子,季平子死後,陽貨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了。陽貨作為季平子的家臣,居然僭越「禮」凌駕於魯軍之上,因此魯國的大夫都不守禮分,而孔子是十分倡導「禮」和等級制度的,所以孔字極其鄙視陽貨,並且不願與他為謀,也不願在魯國做官。這就有了開篇陽貨來求見孔子,勸他做官的對話,本篇也就命名為陽貨篇。
陽貨篇有一些十分精彩的對話,不妨來欣賞一下。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翻譯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武城,聽到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道:「殺雞焉用牛刀?(治理這些小地方,用得著教育嗎?)」
子遊答道:「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學習了,就會有仁愛之心;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指揮,聽使喚。(教育總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學生笑道:「學生們,子遊這話是對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跟他開玩笑罷了。」
我的理解
「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小用,此處是運用了修辭手法來比喻禮樂要用在治理國家上而不是治理小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君子學習,能擁有仁愛之心,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從使喚。表達了君子學習擁有仁愛之心,用來幫助他人,百姓學習禮樂能提高自己的素質,教育不能因為是小城就有所懈怠,教育總是有用處的。在基礎教育普遍普及的今天,大城市小城鎮都重視教育,而小城更應該不斷加強教育,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增強學識,努力尋求發展。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翻譯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孔子說:「仲由!你聽過有六種品德便會有六種弊病嗎?」
子路答道:「沒有。」
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仁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愛耍聰明,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放蕩而無基礎;愛誠實,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愛直率,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說話尖刻,刺痛人心;愛勇敢,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搗亂闖禍;愛剛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膽大妄為。」
我的理解:
這段話的重點詞是「好學」,即愛好學問,愛好學習。孔子欲強調「好學」的重要性,卻不直接點題,而是通過對六種品德的弊病的描述來突出「好學」的必要性:學可去弊。在孔子和子路的對話中,孔子提出了六種品德:仁、知、信、直、勇、剛。六種品德都是美好的品德,能夠使人完善自身,但是這六種品德卻有自己的弊病。在踐行這六種品德時,如果不「好學」,單純運用這些品德做事,就會容易「愚、蕩、賊、絞、亂、狂」。不僅沒有成為「君子」,反而成了「小人」。所以「好學」能夠讓這些品德發揮它最大的效果,使擁有這些品德的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不是在所謂單純的「善意」下,做出一些啼笑皆非、魯莽的事情。而子路作為孔子學生中比較性急、直率的人,是很需要通過「好學」來改掉弊病,補足自身的。
陽貨篇其實還有很多精彩篇章,對古籍感興趣的可以閱讀楊伯峻版本的論語譯註,相信你會收穫很多知識~
我是蔡姐,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帳號:蔡姐愛健身。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