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急救課程的指導員,小編每次給學員上完課後,通常都會做一個課後交流和一個小小的總結,這個總結同樣會遵循教學中所倡導的「開放性問題」的方式來進行。
在若干個開放性問題中,有一個值得特別來探討一下,即:
什麼是急救員的最高境界?
在提出這個問題前,小編通常會先拋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
我們今天的課程是「First Aid + CPR + AED」,這是一個完整的課程。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來這裡學習,更多地是衝著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來的,而且確實有很多人也會不斷諮詢,說想學BLS課程(這個課程是沒有First Aid內容的,只有CPR + AED,但其實,BLS課程是為有醫護專業背景的人而設計的)。那麼問題是:你只學CPR & AED,不學 First Aid,行嗎?——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個沒有醫護教育背景的人。
學員們給出的答案基本上是一半對一半,而且他們絕大部分不會弄清楚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目的。
於是,我會拋出我的真正的問題:作為一個急救員,你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答案基本上會圍繞兩個字來出現:救人。——會救人;會更好地救人;會更安全地救人……
好吧,那咱們就來剖解這兩個問題。
咱們如果只學習了CPR & AED,那麼你會掌握這兩項知識和技能,這其中包括:為什麼要給某個人做CPR或使用AED;什麼時候做這些;什麼是高質量的CPR;被提供對象分別是成人、兒童和嬰兒時的操作區別;等等,等等。
如果你確實掌握了這些,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拯救生命的最最重要的兩項技能。——我一定會表揚你的,而且,教學視頻裡也已經表揚了你。
於是,你會不會沾沾自喜啊?你會不會同時還信心滿滿——甚至有點牛逼哄哄就差點說「我爸是李剛」啊?你會不會從教室的門口跨出去的一瞬間,就敢來到街上對著所有人說:
餵
我會CPR
我有AED
你們的心臟
現在可以隨便「驟停」
有我呢
如果你真的是這麼想的,那麼,我會送你一句話:
我們不妨先來複習一下兩張圖:
第一張是國際流行的緊急醫療服務(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LOGO。在這張圖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在一個這樣的事件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儘早覺察、識別」,接下來依次是儘早報告、儘早響應、現場處置等等。也就是說,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儘早覺察、識別」,然後才輪到別的流程。
第二張圖是(院外)生存鏈。嚴格地講,是針對心臟驟停情況下的「生存鏈」。在這張圖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依舊是「識別和啟動應急反應系統」,然後才是儘早CPR、儘早AED等。
雖然在第一個環節中,這兩張圖好像講的是一個意思,但它們卻有著重大的區別:第一張圖講的是任何一種醫療事故,可能包括緊急和不緊急等情況;第二張圖則僅僅針對「心臟驟停」事故,此時情況已經非常非常緊急。
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絕大多數情況屬於第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你和你幫助的受害者通常還有大把的時間,但是,但是啊,也絕不可掉以輕心。作為急救員,你需要密切觀察,並一直待在受害者身邊,直到專業的救護人員到來。——還記得AHA Heartsaver課程中「發現問題」這一節的內容嗎?學員在訓練這個環節時,你的最後一個動作是什麼?
大聲口述:我會守在患者身邊,直到EMS人員到來。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動作和原則。
為什麼?
因為受害者可能在你發現的初期,其情況可能並不嚴重,但是,也非常有可能發展——甚至迅速發展——為嚴重,直至出現最危急的情況,即「心臟驟停」。此時,你必須採取一切你可以採取的措施,幫助他控制和減輕症狀,預防和阻止這個最危急情況的到來。
你可能會說,不是什麼情況或症狀都會引發「心臟驟停」吧?所以,不用這麼緊張吧。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我再說一次:
面對任何醫療情況,你都必須緊張——但不是慌張——即保持最高級別的警惕,因為你真的不知道那個最壞的時刻什麼時候會降臨。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或者什麼樣的看似輕微的症狀會引發「心臟驟停」呢?
寬泛地說,任何看似輕微的醫療情況最後都有可能引發「心臟驟停」。事實上,絕大多數遭遇心臟驟停的受害者是沒有任何跡象的——有誰告訴過你「喂,哥們,快來救我,我馬上要心臟驟停了」或者「喂,老兄,快來幫忙,那傢伙一會兒就要心臟驟停了」嗎?——而另一方面,心臟驟停前也可能出現某些症狀,這其中包括胸痛、心悸、心跳不規則、喘息或呼吸急促、昏厥、頭昏眼花或頭暈、流感樣症狀(噁心,腹部或背部疼痛)等等。
很顯然,任何一種醫療情況,都有可能會出現上述這些症狀,而有一些剛開始看似輕微的情況也可能迅速惡化演變為這些症狀。這些情況包括:
出血(尤其是嚴重的出血)
休克
呼吸困難(如哮喘等)
過敏反應(如蜜蜂等動物蟄咬、食物過敏等)
中暑
窒息(氣道異物梗阻)
低血糖
抽搐
電擊傷
中毒
……
在急救課程的First Aid部分,涵蓋了大量這樣的案例。例如,如果你發現了一名被蜜蜂蜇傷後的受害者,你在現場幫助他處置完了一切後,最後一定會強調:觀察患者至少30分鐘……然後,你還不能走開,你還得「守在患者身邊,直到EMS人員到來」。
當然,急救課程裡講到任何一種醫療情況的處置時,其終極環節一定是:如果患者失去反應,並且呼吸不正常或者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即出現「心臟驟停」——則實施心肺復甦。
但是,一旦走到了「心臟驟停」和需要提供「心肺復甦」的地步(尤其是在院外),受害者生存的概率已經非常小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到達了生命的邊緣。
概率有多小?
美國人給出的最近的統計數據表明:其生存率在6.7%和8.4%之間變化,並且這一統計數據在近三十年裡沒有多大的變化。
2018年6月21日,美國心臟協會(AHA)在其《循環雜誌》(Circulation)上發布了一份科學聲明,題為:《復甦教育科學:改善心臟驟停預後的教育策略》。該項聲明的目的是針對復甦培訓中的不盡如人意而發布的,並對改進培訓提出了八項重要建議。據該聲明稱,AHA希望通過這些改進,於2020年,將心臟驟停的存活率能夠提升一倍,即達到院內的38%、院外的15.8%。
所以,總結一下:
作為一名急救員
你的最高境界
是
採取一切措施
不要讓受害者
走到「心臟驟停」
和
需要提供「心肺復甦」
的地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生命是一條河流
每個人都希望它
綿長,寬闊,清澈,美麗
只要河水還在流淌
這個理想就不會破滅
但是,如果幹涸,如果斷流……
所以,生命之外
其他都是小事
學習急救知識
掌握急救技能
給生命之河
一個綿延流長的支持!
更多關注
請長按上方二維碼
或搜索微信號
AHA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