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執導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取得票房與口碑的成功之後,又一部相當有質感的日本動畫電影《海獸之子》在中國上映。《海獸之子》改編自五十嵐大介同名漫畫,由導演渡邊步執導,並找來久石讓、米津玄師分別譜寫電影配樂及主題曲,共同塑造龐大海洋國度。劇情描述中學生琉花和母親關係不佳,在學校社團又被排擠,暑假才剛開始便無所事事。一天,琉花遇上了由儒艮養大的神秘少年「海」和他的哥哥「空」。與此同時,地球上開始出現各種異象,象徵著千年一遇的「海中祭典」即將到來……
大海的題材,是我最深愛的主題,所以預告一出來,二話不說就排了行程要去看。「空靈系女神」蒼井優、天才童星蘆田愛菜等配音;音樂大師久石讓與以《Lemon》廣為人知的音樂鬼才米津玄師分別譜寫電影配樂及電影主題曲《海之幽靈》……這些加起來,幾乎神級的陣容,卻非吸引我前往電影觀看的誘因,描寫海洋的主題、絕美的預告,才是我買票的原因。
看完《海獸之子》,覺得它與《天氣之子》頗有一點異曲同工之處:都從寫實進入神話、分鏡跟畫工都一流、音樂都過量、故事也都一發不可收拾變得鬆散。從氣候的異常,到海洋生物的暴斃,動畫界不約而同,關心起地球跟人類命運的歸向,創作者都繼承了宮崎駿常見主題,唯獨故事的完整論述,功力還差一截。
如果說《天氣之子》透過陰晴不變的天氣來代表人們多變的心情,並在最後以主角跳脫外界的影響,以相信自身內心所希望的理想來收尾,而改編自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同名漫畫的《海獸之子》,就是以廣大無邊且充滿神秘的海洋為主題,透過片中角色與觀眾本身跟大海的連接,講述一段關於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故事。
雖然上述兩部作品都以優美的畫風和配樂聞名,但毫無疑問《海獸之子》的劇情要遠比《天氣之子》還抽象、還冷背的多了,電影把故事聚焦在一位無論在校園與家庭中都遭逢困境,無法得到關懷與成就的青春期女孩琉花身上,原先還以為《海獸之子》是少女跟兩兄弟經歷一段解決海洋與陸地危機的暑假奇幻冒險,但沒想到電影如此壯觀和賞心悅目的畫面背後,卻隱藏著如此深層的故事意涵。
五十嵐大介的作品並不好讀,題材另類,內容跳躍,對白像詩,跟同期上映的動畫《蠟筆小新》、《天氣之子》相比顯得曲高和寡,不少觀眾看罷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離開戲院後大喝一聲:「太燒腦了!完全看不懂!」如果了解這位漫畫家的成長背景和創作初心,看《海獸之子》時,不會感到如此艱澀。
《海獸之子》是一部步調非常慢的電影,畫面固然精美而絢麗,然而比起抒情且煽情的、輕小說家一般的新海誠,本片更像是一個哲學家兼詩人,試圖用複雜而晦澀的各種象徵,來闡述一套哲理,告訴觀眾宇宙從和而來,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久石讓認為,《海獸之子》是一部無比有趣的作品,看第一次與第二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並且不是被情緒化所佔據的東西,而是能在其中解放自己感受的圖像,他幸福的說出「能遇到這部作品真好」。
磅礡的音樂,壯觀的畫面,奇幻的場景,精緻的作畫,這些都是《海獸之子》最大的優勢!如果當成享受久石讓音樂會,或是米津玄師演唱會,那我覺得電影票不虧,畢竟電影院的環繞音效真的令人非常享受!
其冷調的「說理」,比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平易近人一點,又比呂克·貝松《超體》更有深度些。好看固然好看,優秀固然優秀,卻絕非易懂的文本,更不是看完之後能熱淚盈眶、或心情激昂的青少年向動畫片。
可能跟最初「卡通」的觀眾群設定有關,動畫裡的純愛男女,往往都還在青春期。
《海獸之子》女主角琉花跟男主角阿海的相識,用視覺手法,表達了驚豔的感覺:在水族箱裡被魚群環繞的阿海,仿佛作為人類與海洋生命的連接,讓人目眩神迷。兩個男主角,一個叫海,一個叫空,把視頻主題串聯起來。
故事、背景、人物,都是構成一套作品的重要要素。也許不少朋友都習慣在欣賞動畫時加上很多的想像,希望理解作者透過畫面、音樂、手法表達的意思,但是欣賞《海獸之子》不需要這些——只需要沉醉在那片生命的海洋當中,讓自己的記憶與琉花同步,去感受在那個衝澠的暑假中與人魚之子們的邂逅,就已經足夠了。
或許對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不友善,卻絲毫未減本片的魅力。電影有愛地保留原著中科學與浪漫並存的精神,結尾那趟生命之旅更是腦洞大開,意識流和浸入式鏡頭雙管齊下,奇觀感與綺麗程度幾乎可說是年度最佳動畫電影之一。
米津玄師在電影主題曲《海之幽靈》裡寫道:「最重要的思緒無法化成言語,包括那個夏天所發生的全部。」想起朋友曾在某部電影散場時向我提問:為什麼這些動畫片的結局都要相約在未來見?彼時我回答不出來,《海獸之子》卻給了解答:人們會在對彼此造成的影響中合而為一,因此「重逢」只在未來發生。
每一個會發光的生命都在等待被人看見,前提是你必須懂得如何去看。